∖讓家成為最好的照顧者∕
住得好,住到老!
共居思考、空間微調整,打造可以陪你到老的家
▌後半輩子,你想怎麼住?
良好心境+優化空間+輔助設備,打造一座給自己,到老都好用的家
․身體老化退化的必然
․未來人力成本、照顧成本提高
․即使老後也想自主、自由的強烈渴望
․期望能在自己的家,舒服地老去
即將走入中老年的我們這一整個世代,是被寵壞的一群,喜歡獨立與自由、喜歡享受與舒適。但只要一提到衰老,多少都會有些抗拒、延遲面對這件事, 更別說去想像自己老後躺床坐輪椅、包尿布,食衣住行都被「保護管束」的生活。然而,老化與退化成為必然,而未來人力物力成本不斷提高,也成為必然。
大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自我照顧,努力保養,但忽略了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支持和幫手,那就是我們的「家空間」。
在心態上,的確又保持年輕活力,但在居住規劃上,反而要面對現實,做「最壞」的打算,以及做最「務實」的整備,透過適合自己的狀況與需求,進行規劃。
不只「人」可以是照顧者,「家」更可以是助力強大的照顧者。
․空間的好壞、輔助設備影響老化速度—
1.安全水區規劃
2.無障礙行走設計
3.創造家的運動角落
4.針對個人習慣打造好眠臥室
5.讓大腦不憂鬱的日照規劃
6.好清潔好維護的減法設計…….
好的空間不只令人舒適愉悅,甚至可以讓人凍齡,書中提供給你後半輩子家的6大加分關鍵。從心理、身體,以及日常生活雜務多方面切入,提供建議與實作。
此外,也告訴你如何透過5大友善輔助設備,支持高齡的日常。特別是「移動」這件事,無論是上下樓梯的垂直移動,或者解決行動不便的水平移位,如今都有適合的設備可以在家安裝。不僅讓讓照顧者不再負重得以喘息,同時也讓受照顧者可以自主移動,甚至進行復健。
本書告訴你,不一定得全室裝修,或者花費高額成本,只需將現有的(或者未來的)住居做小幅調整,就能擁有後半輩子,貼心照顧你的家。
▌後半輩子,你想和誰住?
二世代宅∣一個人住∣好友共居∣伴侶家庭,重組人生下半場的家模樣
․父母老了住隔壁,一起吃飯各自美好
․兄弟姊妹住附近,打造家族社區
․帶著婆婆移居鄉間,創造老年家人的自主與被需要
․獨居大叔,無障礙如何一次做足?
․好朋友一起蓋房子一起住,這樣好嗎?
․第二人生,家也可以是圓夢工作室
老了要跟誰住?這個問題是否曾經想過。有些人老後不想麻煩孩子,寧可獨居或跟伴侶同住,有的人則害怕獨居,想搬到兒女家、養老院或與親友同住。每個人的生活風格不同,沒有制式答案。
是時候思考這個問題了,不妨先從可以「共老」的成員開始思考,進一步再發想「居住型態」,以及居住地點,最後再好好地整頓、規劃這即將安頓我們的空間。
書中走訪了8組不同的家族、家庭、伴侶。有把父母接來住在對門,再將後陽台打通可以自由進出一起吃飯,卻又各有彼此隱私與生活的例子;有五個從年輕就是好友,成年成家後約了一起蓋房子,準備相伴共居共老的親密與信任;有從城市搬遷到鄉間,透過庭園與空間「算計」,讓婆婆感到有人陪、被需要,連原本的三高都消失的實例。
不論和誰住、或者自己住,重點是感到自在。同住者,既可彼此依賴相處、又可獨立自主,才是未來高齡社會所追求的。
▌就算老病也能安心在家
圖解居家輕改造!給你後半輩子的家check list
․老化、退化—空間調整可以提供活動力,恢復行動力
․失智症—空間規劃視覺提示,建立安全防護網
․中風—居家著重地面及扶手設計,重拾自立機會
․帕金森氏症—地壁善用視覺暗示,協助行動穩定、吞嚥流暢
․關節炎—家用設備輕量化,手扶與走動減壓設計
․老年憂鬱症—空間調整好入眠,找回好心情
․在宅臨終—弄懂臨終狀態,給家人最後一程的舒適
除一般老化之外,失智症、老年憂鬱以及腦中風,都會與居家空間環境產生直接會間接的關係,失智症者不適合隨便搬家,陌生環境常會使失智症者加速惡襪。而腦中風者的居家環境,更需依照患者本身的患部與症狀來設計。書中以手繪插圖的形式,依照不同的病症,一目瞭然地提供空間微調整建議。
難道老了就只能面對一連串的失去與挑戰?並非如此。
讓家照顧自然老去的你……只要預先準備,就能好好地、舒適的在自家空間愉悅的生活,甚至可以讓家空間,支持我們在宅終老,安然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