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書〉
北歐有不少古老的神話跟傳奇故事,許多挪威的民間傳說(Norske Folkeeventyr)都是以代代口耳相傳的方式傳下來的。在十九世紀中葉左右,挪威脫離丹麥統治之後,挪威民俗學者彼得.克利斯登.亞柏容森(Peter Christen Asbjørnsen)和容根.因格布利森.莫伊(Jørgen Engebretsen Moe)遍訪各個的鄉村,把流傳於民間的故事進行記錄,至今成為保存挪威民間文化的重要典籍。在挪威,其重要性就相當於安徒生之於丹麥和格林兄弟之於德國。
這本由凱.尼爾森(Kay Nielsen)繪製的一九四一年版《日之東.月之西》就是一部挪威傳奇故事集,書中主要收錄的是十五則挪威的傳奇故事,而作為書名的《日之東.月之西》就是書中的第一個故事;其他的故事還有〈藍色腰帶〉、〈寡婦之子〉、〈沒有心臟的巨人〉等。這個版本的《日之東.月之西》因二十五幅由尼爾森所繪製的插畫而享有盛名,也一向被視為兒童繪本中的經典傑作。
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它原始而平易的語言和淳真的思想,對異文化的讀者而言,是更容易接受和感動的;而能直接閱讀故事原文的人,將擁有其他翻譯版本的讀者所沒有的優勢。這也是凱.尼爾森所擁有的優勢:他的圖畫中的精緻和怪異,恰恰表達了古老世界和老婆婆的寓言中,那些深藏著的意義。只是,如果把這些傳奇故事,直接等同為兒童故事(Nursery Tales),將會減損它們的趣味性。它們是一個國家童年時期的傳奇文學:它們是情感的、知覺的和英雄典範永不枯竭的泉源,從當中原始人民可以任意汲取飲用,酣暢淋漓。古怪的、柔弱的、可笑的,卻依然是混合了超自然主義的寫實與現實,藉由凱.尼爾森的插圖,原始的挪威傳奇的特色被突顯。而這些傳統中不可朽壞的部分,它們的基礎是在所有古代的根基當中,在這裡則是以線條和顏色而再生,以使所有認識或現在將認識它們的人感到喜悅。
作者:彼得.克利斯登.亞柏容森與容根.因格布利森.莫伊
彼得.克利斯登.亞柏容森(Peter Christen Asbjørnsen, 1812-1885)是挪威的作家和學者;而容根.因格布利森.莫伊(Jørgen Engebretsen Moe)則是挪威民間傳說的收藏家。他們兩位是中學時期的同學,亞柏容森從大學時開始收集和撰寫童話和民間傳說,不久之後他發現莫伊獨力尋找民族文學的相關遺物,他們熱切地分享和比較了彼此的工作成果,並決定了未來在寫作挪威民間傳說上的密切合作。在一八四二年至一八四三年,他們工作的第一部分,以挪威民間故事(Norske Folkeeventyr)作為標題來發表,立刻在全歐洲被接受,被視為對比較神話和文學方面一種極有價值的貢獻。第二冊則出版於一八四四年,(一八七一年又出版了一本新的作品集)。此外,在一八四五年,亞柏容森在沒有莫伊的協助下,也自力出版了一系列挪威童話故事(Huldre-Eventyr og Folkesagn)。
他們對挪威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對於挪威人來說,亞柏容森和莫伊已經幾乎成為傳統民間故事的同義詞,正如格林兄弟的名字對德國的民間故事一樣。他們不僅收集和保存作為挪威的文化資產的民間傳奇故事,而且為普通讀者編輯寫作它們,此舉也有助於挪威語的發展。即使其他國家可能也擁有豐富的民間文學,但挪威人通常會通過亞柏容森與莫伊的工作,宣稱所有者他們的是最原始和最豐富的。他們的工作是挪威人自我認同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灰男孩」(Askeladden),一個具有創造力和智慧,並總是為自己贏得公主和一半的王國的角色,被視為是某種典型的挪威人形象。
〈關於北歐民間傳說〉
挪威的民間文化,屬於北歐或斯堪地那維亞文化。「北歐的」(Nordic)即是文化上的指稱,直接涵蓋了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冰島、格陵蘭和法羅群島。這幾個地方在十四世紀時同屬一個王國聯盟,雖然在十六世紀時解散,但彼此文化仍舊相近。至於「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本身指的,則是地理上的區域,也就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包含挪威、瑞典和芬蘭部分地區。這個詞也可用在語系劃分上,因此也就包含源自古北歐語的丹麥、挪威和瑞典。雖然冰島語以及法羅群島所使用的語言也源自古北歐語,但這兩個語言則由屬於另一支派。由於共同的日耳曼根源,斯堪地那維亞民間傳說顯示也與某些其他地方的民俗,如英格蘭和德國等各地,有大量共同之處。因此,許多人幾乎以同義的方式使用「北歐的」和「斯堪地那維亞」。
所謂的斯堪地那維亞民間傳說或北歐民間傳說,folklore(民間傳說)一詞在學術界並不常用;而更常用諸如Folketro(民間信仰;古老的Almuetro)或Folkesagn(民間傳說)等詞彙。在正式的用法上,它被簡單地稱為den Gamle Tro(舊的信念),或者sæd skik og brug(習慣、方式),它是從斯堪地那維亞原始信仰演變而來。收集民間故事開始於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弗斯(Gustavus Adolphus)向所有教區的牧師發出指示,要他們搜集在一六三○年代的民間故事。他們於是搜集了許多沒有被教會認可的習俗、信仰,和其他的傳統資料。
在斯堪地那維亞民間傳說中,古老的神祇信仰仍然存在。主要為人所知的是神話,它是個多神系統,其中大致上可分成四個體系:巨人(Giants)、諸神(Gods)、精靈(Elves)以及侏儒(Dwarves)。巨人是最早的生命,他們創造了世界、生出了諸神,但同時也是眾神最大的敵人;可以將他們理解為人格化的自然力量。神分為兩個部族,以主神奧丁(Odin)為首領的阿薩神族(Aesir)和以大海之神尼約德(Njord)為首領的華納神族(Vanir),其中主要的神祇有十二個。北歐神話與希臘、埃及、印度及中國神話的風格都截然不同,北歐神話中的神不是萬能的,世界也不是永恆的。精靈及侏儒屬於半神,他們為神服務,則又屬於日耳曼地區的特殊創造。
最早的斯堪地那維亞神話,主要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現的。西元前各種志怪的傳說,即已在北歐的日耳曼部族裡流傳。關於它的口頭傳播歷史可追溯到西元一世紀至二世紀,首先在挪威、丹麥和瑞典等地方流行;其中英雄的後裔,即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及德意志東北低地的日爾曼民族。西元七世紀左右,這些神話隨著一批北上的移民流傳至冰島等處,日耳曼人的神話在冰島地區反而被記載下來了。至今保留的較為完整的有冰島史詩《埃達》(Edda),以及日耳曼史詩《尼伯龍根之歌》(Das Nibelungenlied)等。
約自五世紀中葉開始,基督教傳入北歐之後,也成為當地的主要宗教信仰;但原本的異教信仰和神話傳說仍然繼續流傳盛行。在許多民間故事裡都出現了基督徒的身影,隱約可以感覺到基督宗教與原有的民間信仰之間具有一定的張力。儘管基督徒總以正面的形象現身,未必具有魔力或神力,但他們總代表著善良、正直、智慧和勇氣。他們現身在許多故事裡,似乎總是山怪的頭號敵人。山怪們對教堂鐘聲感到厭惡;對基督徒的血的氣味特別有反應,這也說明了當地的人們相信基督徒自身具有一種神祕的力量。或許這也能顯示,基督宗教所建構的強大無比的宗教秩序,正在逐步攻克北歐森林裡那原始、混亂而充滿魔力的神祕世界。
在斯堪地那維亞的民間故事中,也許最豐富的是關於山怪種族的故事(丹麥語:trolde,瑞典語/挪威語:troll)。雖然各地對這種怪物的外型描述有所出入,但斯堪地那維亞的山怪往往是體型龐大、毛茸茸、蠢笨的,而且行動緩慢。任何具有勇氣和理智的人都可以戰勝山怪,甚至那些信仰堅定的凡人也可以向他們挑戰。據說他們所具有的性情,就像熊,斯堪地那維亞人最喜歡的寵物,在牠們平靜的時候是善良的;當他們被戲弄的時候則是野蠻的。山怪具有許多不同的形狀和形態,通常樣子並不好看。山怪生活在整片土地上,或住在山上、橋下、湖底。生活在山中的山怪是非常富有的,囤積大量的金和銀在他們崖邊的住宅裡;最危險的山怪則孤獨地住在森林裡的小屋。雖然少數山怪擁有雌性的山怪(trollkoner)作為妻子,但大多數的山怪則具有一種可怕的傾向,就是去拐走美麗少女,最好是公主,她們將被迫在白天紡織,而在夜間搔弄山怪的頭。
山怪擁有自己的國王,「山怪王國」(Dovregubben),與他的宮廷,就生活在杜沃(Dovre)山脈。「山怪王國」和他的宮廷在易卜生(Henrik Ibsen)的劇作《培爾.金特》(Peer Gynt)中有詳細地描述。山怪經常被說成能夠改變自己的外形,利用這種能力去誘騙人類做他們想要的事。例如,山怪可以化身為美麗的樣子,以誘騙人們進入他們山裡的家,然後長期囚禁和奴役他們。在更老的故事裡,troll / trold這個詞(trolla作為動詞)只是意味著「嚴重傷害/傷害某人」。稱某人是一個山怪就是指某些可能吃人肉、或從事某些反社會行為的人,如強姦犯。幸運的是,一旦山怪暴露在陽光下,就會變成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