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身和心是不可分離的整體
我在心理門診看診時,一直都有一個印象,那就是來看診的人,雖然都是因為心理有結,但是,他們生理上的症狀也不少。比如,有人與伴侶相處不合,總是傷心欲絕,這樣的病患,同樣也因為心臟病,而經歷了心臟手術。或者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問題,傷透了腦筋,這個孩子的母親,同樣也因為偏頭痛,吃止痛藥像吃糖一樣。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位中東太太,她有一個控制欲與依賴性都很強的母親,她形容兩人的關係時,總是說:「我再也揹不動她了,我想要過自己的生活。」這位太太的背脊,總共動了五次手術,卻依舊無法痊癒。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生理與心理症狀同時出現,非常普遍。比如月經期間的情緒出現大波動,看什麼都不順眼,這是心理狀態,但是,月經明明就是生理過程。又比如,有人平時脾氣好得很,可是只要他一餓,不但冒汗手抖,而且這時脾氣非常大,一點小事就氣得想咬人。發脾氣是心理狀態,但餓明明就是生理反應。或者,小朋友一吃糖,就精力無窮,不但如此,心情還特別好特別亢奮,等過一會兒,血糖掉下
來了,又哭鬧不已。心情亢奮、哭鬧都是心理狀態,但是,血糖升高下降,明明就是生理機制。
這些例子,我雖很熟悉,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深究。因為我受的是心理訓練, 我的教育要求我很本份地留守在受訓範圍內執業(scope of practice),所以當病患抱怨生理症狀時,我都是將他們的生理問題,直接轉介給醫生處理。可是,這樣看診,我總有跛腳的感覺。比如像憂鬱症的病人,幾乎個個都有睡眠問題,他們睡得不好,想要不憂鬱實在很難。後來,我因為發現自己最嚴重的憂鬱症病患,都是吃全素(vegan),在好奇心驅使下,我開始記錄病患飲食。一經對照,他們的飲食與症狀之間吻合的程度,讓我不得不正視生理與心理之間的關聯。這也難怪我以前看診時總有跛腳的感覺,因為我老是只照顧一邊,假裝另一邊不存在。
原來,生理與心理是相連的。
只是這麼一個簡單的健康哲學轉變,從「生理和心理分離」換到「生理和心理合一」,我沒弄懂的一下子都豁然開朗了。但為什麼雙邊的領域都沒有人給我們一點提示?我身體檢查時,為什麼從來沒有醫生問過我,是否有心理上的壓力?我的病患去看心理醫生時,為什麼沒有醫生檢查過他們的身體狀況,了解他們的血糖和血壓還有腸道健康?我的老師為什麼在漫長的心理教育中,從沒有跟我說過,其實我們的情緒和行為都有它生
理反應的根源?後來我才知道,這是有歷史源由的。
其實,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早在二千四百年前時,就已提出身和心就像生態,好似各自獨立( independent),其實卻是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的說法。後來羅馬時期最偉大的醫生蓋倫(Galen)提出靈魂是身體之奴,確立了心理疾病源自於腦中生理結構的理論。他的理論讓希波克拉底的生態模式(ecology model)沿用了二千多年,這兩千多年生理與心理、大腦與身體都是結合在一起治療的。接著,歐洲走進了中世紀,教會壯大,宗教和迷信充斥醫學。當時認為疾病源自於有罪的行為,只有取得教會饒恕才可能痊癒。但是,人類求知的欲望無法被壓抑,所以後來文藝復興時期降臨,科學再次抬頭。科學家和哲學家開始將身體和靈魂拆離,因為唯有如此醫師才能將靈魂歸還宗教,可以不受教會的掌控研究大腦的生理運作。從此,心理專業便與生理運作分離,開始深受哲學而非醫學影響,從此大家就認為,心理問題要由人心解決,與生理無關。而我們的心理與身體相互依存的生態觀念,也開始慢慢失傳了(見圖1)。
可是,身心運作向來是合一的,它不因為被人拆解了,就不再一起運作。不管我們如何將生理與心理在課本上分離,在身體中,它們依舊是分享同一個內在環境、面對同一個外在環境,共享資源,互相影響。所以,若想了解生理與心理健康,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它們合起來觀察,給予它們同等的待遇。
2 身心互相影響的關鍵在下視丘
在身心被拆離前,古希臘的醫學很相信身體器官是深受情緒影響的。這些智者透過觀察,分別描述各個器官與情緒的關聯。如心臟主掌的是精神(spirit),諸如勇氣、誠實、熱情等情緒,都對它有很正面的影響。但是,像罪惡感、後悔等情緒便對心臟有負面的影響。愛是心臟最需要的情緒,古希臘醫學裡認為,人可能因心碎而死。他們也認為,心臟是體內最熱的器官,因此,過量的正面情緒會引起發燒。所以我們興奮過度時,常會滿臉通紅,狀似發燒。古希臘醫生稱這類情緒高亢而引起的發熱為「短暫的發燒」(ephemeral fevers)。肺部則與心理空間有最直接的關聯。所以當一個人的心理被壓抑、不被接納、不被允許有自己的思想空間時,我們會形容它像窒息一樣。但,當我們驕傲自信時,都自然而然想抬頭挺胸,胸腔擴張,讓肺部伸展。
同樣的觀察結論,不只出現在古希臘醫學中,我們中國老祖宗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中醫裡的七情五志就是這麼來的。中醫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其中怒、喜、思、憂、恐為五志,它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聯。肝與怒相連,因此我們俗語裡會說「動肝火」,怒氣一上就會影響肝臟,會誘發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等。思與脾相連,如果大腦使用過度,就可能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食欲不振。憂連肺,憂傷過度可能傷肺,出現乾咳、呼吸不順、聲音沙啞等症狀。中醫對於喜的觀察則與古希臘醫學不謀而合。喜連心,它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恢復疲勞。但太過歡喜,則會損傷心氣,出現心悸、失眠等症狀。
這些,都是情緒影響身體機能的例子,是心能影響身的證據。但是,我們的身心在身體結構裡是如何互相影響呢?我們的感受是神經系統在掌管,神經系統是以電流溝通,但人體依刺激做出反應的器官卻不是受電流左右,它們是內分泌腺體以生理化學在掌控的。那在神經裡跑的電流訊息,是如何轉換成生理化學,影響身體各器官的呢?
讓心理影響生理的HP 軸線
所有神經系統接收到的訊息, 最後都會統整到下視丘(hypothalamus)。下視丘所處的位置很重要,因為它是連結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轉接站。下視丘中有一種很特殊的細胞,叫神經內分泌細胞(neurosecretory cell),這種細胞可以將神經的電流訊息轉換成化學訊息,這個訊息再傳遞到人體內分泌的高級長官——腦垂體(pituitary)中。下視丘與腦垂體相連,而腦垂體又與全身的內分泌網絡相接,所以,神經系統就能透過下視丘這個轉接站,去影響內分泌系統,再藉由內分泌系統,掌控各器官的運作。
比如,當我們生活中遇到壓力或有危急的事情時,緊張的訊息透過電流送進下視丘,下視丘再將緊張的電流訊息轉成化學訊息,送往腦垂體。腦垂體把緊張的化學訊息往內分泌網絡送,這時,腎上腺接收到訊息,就釋出壓力荷爾蒙。壓力荷爾蒙會影響我們的血壓、心跳、血糖,讓我們的血管收縮、心跳加快。所以,當我們緊張時,常會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這整條運作的軸線就是所謂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線(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見圖2)。但人體為了在環境中有效應變,體內所有的內分泌系統,都還可以銜接在下視丘─腦垂體(hypothalamus-pituitary axis, HP)的HP 軸線上運作,所以除了上述的HPA,還有下視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線(hypothalamic-pituitary-thyroid axis, HPT),或下視丘─腦垂體─生殖腺軸線(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axis, HPG)等等。
反饋機制讓生理影響心理
按照這個說法,心理影響身體只是單向行進。可是我們的身體是活的,因此它很少有直線形的設計,多數的體內設計都是循環式的。讓我們的身心能串成一個循環,心理能影響身體,身體反過來也能影響心理的關鍵,即是反饋機制(feedback loop)。反饋機制簡單說,就是A 影響B,B再把被影響的訊息反饋給A,也就是AB 之間的溝通是生生不息的。
我們以嬰兒對母乳需求及母乳產量的改變,來說明反饋機制。嬰兒吃母乳時,以吸吮刺激母親的乳頭。吸吮這個神經電流訊息進入下視丘,轉成化學訊息,進入腦垂體,腦垂體再指示內分泌系統製造更多的母乳。所以,吸吮增加,也就等於母乳增加,形成一個反饋,好應對嬰兒成長中對母乳需求的增加。這樣的反饋機制,給了人體適應內在與外在環境改變的能力。就是因為有了這個反饋機制,所以體內環境,才能循著反饋的路徑,回頭影響我們的情緒。
例如,我們肚子餓時就想發脾氣。是因為壓力荷爾蒙除了在危急、壓力大的情況下會產生,它在我們的血糖掉進谷底時,也同時會氾濫。遠古時代的生存危機,不外乎是遇到猛獸,再來就是打不到獵物,沒東西吃。
但我們現在不是沒東西吃,血糖才掉到谷底,我們現在是吃過多加工食品,讓血糖一下飆得老高,血糖飆高得快,下來得就快。這時壓力荷爾蒙就被叫出來工作,因為它能夠提升血糖1(見圖3)。
例如我們早餐吃的是一碗燕麥加水果,燕麥和水果進入體內大部分是消化成糖,這時若沒有油脂和蛋白質讓糖的分解減緩,那麼血糖就會升得很快。由於血糖上升得太快,胰臟無法判斷有多少糖進入血液,因此用來降低血糖的胰島素就會釋放過量。過量的胰島素就把血糖壓得超過平衡線往谷底掉。由於血糖掉得又急又快,所以腎上腺釋放壓力荷爾蒙時,也又急又快,量就跟著多,這樣才能適時把血糖提升起來。
壓力荷爾蒙一旦氾濫,藉由血液,路經下視丘,下視丘偵測到這個情況後,就以神經傳導素(neurotransmitter)傳遞訊息,轉成電流跟神經系統溝通。因為內分泌系統是靠荷爾蒙溝通,而神經系統則是靠著神經傳導素和電流聯繫。所以,如果這些溝通的工具是以電話比喻,那麼下視丘就兩種電話都擁有,它能夠跟兩邊通話。
待下視丘與神經系統的電話一接通,壓力荷爾蒙氾濫的訊息送去了神經系統,所有跟搏鬥逃跑相關的情緒也就會跟著氾濫——恐慌、緊張、害怕,看任何人都像猛獸,不是想打架就是想逃跑。所以,當血糖急速掉到谷底時,就會脾氣特別大。
由此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不是只有心情能影響身體;身體的內在環境,其實也會回頭影響心理。這就是為什麼我門診中長期脫水的病患,常出現憂鬱症、躁鬱症或其他情緒上的病症。且當人在像青少年、更年期、懷孕這些荷爾蒙變化很大的時期,如果內分泌系統是失調的狀態,通常都會跟著有嚴重的情緒波動。還有,外服荷爾蒙如避孕藥等,如果量沒抓好使得內分泌系統失衡,它的副作用除了生理症狀外,也包含了情緒症狀。就是因為身體內的環境會影響心理環境,所以很多憂鬱症的病患,在檢查甲狀腺機能時,也同時會發現他們的甲狀腺機能已經失調。
生理和心理分享同一個體內生態
由於體內所有的內分泌系統成員,都與腦垂體相連,因此,它們都能回到同一個地點匯整、交流。所以內分泌腺體,其實是可以互相影響的。我們拿吃跟性之間的關係做為例子。
當外在氣氛對了,透過你摸我、我碰你,性欲從神經系統,經下視丘傳到腦垂體,從腦垂體再傳到生殖器官,啟動各種體內機能去完成性交。
但是,由於所有的荷爾蒙都可以反饋至腦垂體互相交流,因此,其他的荷爾蒙也會影響性荷爾蒙。
例如當我們生活壓力很大,或是飲食不均,總是刺激腎上腺,這些情況都會讓壓力荷爾蒙氾濫。當壓力荷爾蒙升高,以反饋機制將它帶到下視丘─腦垂體軸線(HP 軸線)中,它就會跟性荷爾蒙在那裡相會(見圖5)。由於壓力荷爾蒙主掌生存,所以它最大,所有的荷爾蒙一見到它,都要讓路。壓力荷爾蒙的工作是確保生存,人在確保生存時不是搏鬥就是逃跑(fight-or-flight),哪有時間傳宗接代。所以壓力荷爾蒙與性荷爾蒙一交
鋒,性荷爾蒙一敗下陣,想要的情緒或性功能就會消失,結果就很可能是你再摸再碰,沒興趣就是沒「性」趣。
由此可見,想要的情緒,不只是受伴侶和氣氛影響,它還可以被我們生活裡的其他因素左右。這主要就是因為,內在環境透過反饋循環,分享著同一個體內生態,所以人的整個生理環境,都可以回頭影響我們的心理環境。
我們的身心不但是合一的,而且它們還是互相影響的。這個循環回饋、相互影響的機制,給了我們在面對外界時無比的彈性與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