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摘錄)
從心理諮商師到營養治療師──
我的飲食健康革命
二○○九年八月,我帶著孩子,輾轉從中國到台灣,回到了美國加州。我因美國國會頒的傅爾布萊特(Fulbright)獎學金,旅居中國一年做研究,兩個孩子跟著我在上海的當地小學上學。
風塵僕僕地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我照著以往的習慣去大賣場買菜,回家煮了雞肉和青菜。沒想到,兩個孩子吃了一口,馬上一臉為難地看著我,大女兒發言:「媽媽,我不想吃這個肉,有味道。」她倆如此為難,是因為我家向來奉行我媽的至理名言,那就是「老媽做什麼,你就吃什麼!」所以她倆沒動筷子,我倒感到好奇。我夾了一塊雞肉放進嘴裡。雞肉沒雞的香味不說,還可以嚐出一絲絲的苦味。我皺眉說:「怎麼會是這個味道?」她們倆見媽媽也吃不進去,便開始拿這雞肉大做文章:「媽媽,這個雞有怪味道。這個雞跟中國和台灣的土雞不一樣。」
我心裡不停地琢磨:「這雞怎麼是這個味道?」孩子不吃,我必須速速找到答案,於是開始積極地挖掘資訊。沒想到,這一挖,挖出了美國研究單位、政府機構、食品公司及西藥廠的勾結。這一挖,讓我從心理諮商師變成了營養治療師。這一挖,挖出了我們家的飲食革命。這一路挖掘,最後終於給我挖到了寶藏。這個藏寶箱裡裝著的不是金銀珠寶,它裝的,是我們家的健康。
一片鮭魚改變了我對食物的觀念
我東詢西問,最後才知道那雞裡的苦味,是抗生素的味道。我向來以為雞肉、牛肉都只是蛋白質,從沒想過這肉裡會有其他的東西。我有一些不敢相信,美國是全球食品安全的大龍頭,政府單位怎麼會讓抗生素跑進肉裡呢?我心裡有了警戒,開始時時注意食物的品質和內容。
孩子不吃冷凍的肉雞,我只好買土雞。我那時買有機食品不是為了健康,是為了食物的味道。在美國,只有有機的食材,能夠與在中國和台灣傳統市場裡買的食材相比。我想豬牛羊在美國吃起來,都是一個味兒,那就多吃點魚吧。有一天,我因為工作關係,早早把從大賣場買回來的鮭魚放在盤子上解凍,那塊魚排從早上一直擺到傍晚。我傍晚準備要煎魚的時候,著實嚇了一大跳。早上還是橘色的魚,怎麼現在變成白色的了。盤子上倒是留下了一灘橘色的水。
我開始有點糊塗了,我上網查,原來美國養殖業開始改變鮭魚原本的食物,訓練它們吃玉米。吃玉米的鮭魚沒有了原來的營養素,就此失去了天然的色彩――橘色,所以養殖業就加了橘色素在鮭魚的飼料裡,好讓魚肉有點顏色。要不是那天我把魚放得久了點,我們就把色素一併吃到肚子裡了。我坐在電腦前,氣憤從我的腳底升到胸口。我只想給我的家人一點營養的食物,為何回到美國後,這一個基本的願望會如此難達成?回頭望著那塊無血色的鮭魚和它下面那灘橘水,我突然一點胃口都沒有了。
從那時候開始,我也漸漸開始了解,用傳統和工廠兩種不同方式種植和養殖的農作物,在營養價值上有多大的差別。這時我選購有機食品,以及支持傳統養殖農業,就真的是為健康著想了。
追尋好食物讓我從心理諮商師成為營養治療師
身為心理諮商師,我不只研究我們家買的食材,亦開始注意我心理門診病患的症狀與他們飲食的關係。我常常記錄他們的三餐,開始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找什麼,只直覺知道,有些病患的症狀不是教育生活技能和溝通技巧就可以痊癒的。有一天我在整理他們的資料時,突然發現病患吃相似的食物竟都有相似的症狀。我開始把門診時間放在超市,我帶著病患在超市買菜,介紹能夠改善他們心理症狀的食物。病患和我都對食物改善他們症狀的能力,感到很滿意。
就在這個時候,我所服務的家庭婚姻診療所的老闆把我叫去,她說家庭婚姻診療協會的律師跟她說,我必須立即停止帶病患去超市買菜,要不他們將吊銷我的執照。我跟她解釋我帶他們去超市的原因,她說:「律師說,心理和飲食沒有關連,除非你是營養師,要不然在法律上你沒有資格這麼做。」心理和飲食真的沒有關連嗎?大多數的精神分裂症病患都嚴重缺乏維他命B,你想,講話諮詢能補充病患的維他命B嗎?再說病患如果有憂鬱症,就好似得了慢性病一般,沒有痊癒的可能。可是帶著病患去超市,他們竟都能擺脫藥物,走出陰霾。原本一個對心理疾病診所來說的肥羊,就因為食物不再需要治療了,律師說的,真的對嗎?心理和生理,真的沒有關連嗎?從那天起,我知道自己該換跑道了。
自然醫學給我的震撼教育
美國國會的傅爾布萊特獎學金,世界知名,因為所有的獎學金裡,它出了最多諾貝爾獎得主。頂著傅爾布萊特獎學金的光環,再來挑選進修博士學位的單位,我的選擇應當是很多的。
我不想抄近路,我想好好把營養這門科學搞清楚,很遺憾地,我最終都沒找到與企業分離的主流研究單位。最後,我轉向自然醫療的體系,接受了NTA的系統式訓練,正式轉換跑道,成了營養治療師(Nutritional Therapy Practitioner)。
受訓第一天,就來了個震撼教育,原來是錯的,現在都變成對的了。大家都說要少油少鹽才有健康,但是我的老師竟說:吃油可以減油、油脂是重要的營養元素。原來,我們的獵人祖先的主要飲食是肉和油脂,因為他們打獵的對象是動物,不是植物。除了肉外,他們還食用少量採集的當季蔬果,以及少量的堅果。這樣的飲食習慣,持續了兩百萬年,奠定了我們身體進化的基礎。其實務農在人類歷史中,才只有短短的一萬年,所以五榖雜糧對人類來說,是比較新的食物。
老師們不但提倡吃油,而且他們建議做菜用動物性油脂,像豬油、鴨油、羊油、牛油等。因為飽和脂肪很穩定,不怕光、熱和氧。植物油並不穩定,大多在加工時都已餿掉了,因此還另外需要去味和漂白的加工手續。所以他們建議植物油最好直接從堅果裡攝取,這樣確保新鮮,也才能讓植物油這樣的好油發揮功能。
我不知道已經多久都不敢吃動物性油脂了,菜裡有油都要放冰箱後再把油撇乾淨。我看著廚房裡大瓶小瓶的葵花籽油、葡萄籽油、橄欖油,覺得無所適從。一開始我只敢用椰子油,它有豐富的飽和脂肪,每次用都只敢放一小匙。食物,一下子變得好吃得不得了。後來我又買了有機的牛油,開始多放一點點在菜裡。我發現,食物不但好吃,而且我怎麼不那麼容易餓了。
不但這樣,我的腰竟然開始細了起來。怪吧!所以我的膽子就愈來愈大了。最後乾脆去傳統養殖農場訂了一隻豬,我爸媽教我如何煉豬油。這時候,我做菜,都是豪氣用油了,大方得很。飽和脂肪這名字真不是白取的,吃這樣的油,真的容易有飽足感,所以家裡每一個人的食量都驟減,不亂抓零食,大家都開始瘦了。不但如此,大家的脾氣也穩定許多,以往全家都很情緒化,現在什麼事都可以心平氣和地討論。原來,油脂平衡血糖的能力,無人能比。
吃傳統飲食的人更懂得健康
我在去上海之前,原本體重高達六十六公斤(我最重時是八十公斤),醫生還判定我有第二型糖尿病,但在上海待了一年回美國後,這些問題都不藥而癒。回想起我在上海吃的食物,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我在上海會瘦得那麼輕鬆。我們第一次往上海羊肉爐店一坐,服務生就送來一盤當天現宰的手切羊肉。我一看,有點嚇到了,怎麼那麼肥呢?我搖搖手,服務生說:「要換一盤是嗎?」我點點頭。過了一會兒,這個臉蛋給凍得紅紅的東北大姊兒又回來了。這回湊在我鼻子前的這盤,竟然更肥,幾乎看不到肉了。我為難地看著她,不好意思地乾笑:「呵呵,還是剛才那盤好了。」那羊肉,第一次入我口時,我發誓,我全身的細胞都在唱「哈利路亞」。真太好吃了!這樣肥美的鮮肉,配上他們獨家調製的沾醬,孩子們的眉毛吃得都展開了。我心想:「管他的,肥就肥吧,這麼好吃的肉,就算回去要減肥,也值。」
我在上海時,請了一位與眾不同的阿姨幫忙。誰都看得出來,阿姨打從心底疼愛我的孩子,對她倆極度保護。有一天,阿姨做好了雞湯,我見雞湯裡有油,就順手把油給撈進一個小碗裡。平時溫柔安靜的阿姨,突然大叫:「哎喲,你在做什麼呀!」她從我手裡把碗搶過去,把油倒回了鍋裡。她說:「孩子在長腦,怎麼可以把這麼重要的東西撈出來呢?」我楞在那裡,了解阿姨是好意,心想那就回美國再減肥吧。後來我才知道,腦子的組成成份至少有六○%是油脂類,阿姨說的一點也沒錯。孩子要長腦,缺油缺脂是長不好的。同樣的道理,大人要長記憶,缺油缺脂也是沒有希望的。
除了阿姨外,在中國,接觸西方文化不深的人,對動物性油脂是一點恐懼也沒有的。有時,我倒羨慕起他們了。他們大刺刺地用豬油做菜做飯,菜場裡的肉該瘦的瘦,該肥的肥。我記得第一次去豬肉攤買肉,老闆給我介紹豬排。我選了其中最瘦的幾塊。老闆見我土,教育我一番,他說:「喏!這幾塊外面有一圈肥肉,煎起來,會比較好吃。」不只比較好吃,是太好吃了吧!我們家女兒求我:「媽媽,那邊邊的肥肉,一到我嘴裡就化掉了。真的好好吃哦!拜託你一定要再買哦。」
還有一次,我和先生在街上買羊肉串來吃。攤子上大黑鍋裡裝著像小山一樣的飯。飯裡有一點葡萄乾和紅蘿蔔絲,除了飯一粒一粒亮晶晶外,其他什麼也沒有了。我正在笑誰會買這種飯,就見一個人點了一客。老闆用個大鏟子挖飯,越挖越深,最下面竟挖出一排羊脊肉,肉就坐在一灘羊油裡。我和先生互看一眼,立即明白了亮晶晶的飯上就是羊油,這是一鍋羊油飯!
我們像傻子一樣坐了下來,點了羊雜湯,一人來一盤羊油羊脊飯。我橫了心,再次告訴自己,肥就肥吧,回美國再一起減肥吧!膽固醇,管他的呢,也是回去再說吧!那是我好多年來,第一次在吃飯時沒有罪惡感,而只是單純的享受。我等著我們一家變肥,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三個月過去了。奇怪,我們不但沒胖,反而都瘦了。不但如此,我的皮膚變得有彈性,精神體力都比以往更好了。回到了美國,我第一件事就是去驗血。讓人驚訝的是,我原本已該吃藥的血糖回復正常了,其他指數都比以前更漂亮。
原來問題出在不均衡的飲食
念了營養之後我才真正了解了肉和油的好處。因為肉、油能有效平衡血糖,血糖一平衡,身體其他一切如內分泌等等的運作也才有平衡的機會。血糖是除了體溫、血液酸鹼、血量外,身體最嚴格監控的指標,因為這些指標一失衡,就會造成體內平衡(homeostasis)失守。沒有了體內平衡,生理化學的運作就都要受阻,危及生命。這兩種食物與會化成糖的蔬果配在一起,不但能提供身體一天所需的能量,而且還能有效平衡血糖。由於所有的植物類食物最終都是化成糖,包括五穀雜糧與蔬菜,所以油和肉是和這些搭配最完美的組合。
血糖一震盪,腎上腺就容易疲累,腎上腺在內分泌系統中的官階最高,腎上腺一亂,下面的各個腺體就容易出狀況,腦垂體一亂,孩子不是長得太快、就是長得太慢,發育過早、發育過遲。甲狀腺一亂,不是新陳代謝太快、就是新陳代謝太慢,瘦不下來、胖不起來。性荷爾蒙一亂,各種更年期、青少年期的症狀就一個一個出現。男人脫髮、女人長毛;性慾過旺、沒有性慾。
食物組合一不對,不是缺這少那,要不就是沒有一起吃,健康就會像骨牌效應一樣,一個被碰倒了,其他的就也跟著倒了。所以,肉、油、青菜雖各自都重要,但是食物單獨食用,永遠比不上它們配好了一起吃的效用。我們家的餐桌上從此開始餐餐有肉、有油、有青菜,也有一點點的澱粉。
加工過的澱粉是人類食物裡的新產物,它的出現,是為了要彌補在烹調進步後,油脂與肉分離的情況。澱粉是承載油脂最好的工具,難怪法國麵包要跟著牛油一起上、義大利餐前要用麵包吸橄欖油和巴沙米克醋一起吃、中國人吃飯要拌豬油。油一進口,就能確保你食不過量。再回頭看我們原來的飲食,不吃油、不吃肉,吃肉時還要把皮拿掉,五榖雜糧從不與油一起入口,難怪總是過量。
中國社會以務農為主,在辛苦的年代裡,肉是稀有的,只有大戶人家能日日有肉。所以像米、麵這樣的澱粉,就提供了很大一部份的能量,也成了中國社會的主食,這是情勢所逼,並非首選。務農的人吃澱粉,由於鎮日勞動糖一下就燒掉了。現代的人一切都由機械代工,多數人整日都坐在辦公桌前,一整天也不動一下。可是,在這樣物資豐富的年代裡,我們各家各戶卻都吃得很窮酸。沒有油、沒有肉,不停吃澱粉或會變成糖的食物。碳水化合物過量,消化成糖,沒有勞務活動燒這些糖,造成了血糖過度震盪。就像前面所提的一樣,血糖一失守,其他的生理運作,就一面倒了。
原來,問題不見得是出在我們吃的營養不營養,因為只要是天然原始的食物,沒有過度的加工手續,都有營養。我們經歷的種種症狀,都是飲食不均衡引起的。
飲食調整也幫助了我門診的病人
飲食改善了我家人的健康,而在我所帶領的大學社區心理門診中,也出現了同樣的狀況。就如我當初所想的,在門診的案例中,我證實了營養對心理症狀的疏解來得更直接有效。至此,我正式離開了心理門診,開設營養門診。慢慢地,來求診的人,都不再只是有心理症狀,而是那些長年被生理症狀困擾的人。他們多數會轉向求助於營養,是因為藥物無法根治他們的慢性疾病。藥一停,大家的症狀就立刻恢復,但是,大部份的人都不希望吃一輩子的藥。有時,吃藥也無法解除大家的痛苦。所以,高血壓病患、糖尿病患、痛風、荷爾蒙失調、無法生育、體重問題等,就都出現在我的門診中。
由於是營養門診,那麼調整大家的飲食便是我的首要任務。初診時,病患都會填寫三日飲食記錄,加上症狀問卷、病史,與全身檢查,藉此我便能有效掌握身體的現狀及其匱乏的營養元素。我會與病患一起分析他們現在的飲食比例,教育他們什麼食物會消化成糖,什麼食物會平衡血糖。最後,給予營養建議,比如在飲食中加入好的油脂與礦物質,增加肉類與純水攝取,減少高糖食物,如澱粉類、水果類與加工類食品。有時,也會依舌頭檢測的結果,視狀況補充一些營養補充品,如加強胃酸、支持腎上腺、補充不足的礦物質等,協助身體加速導回正向循環。但是,由於有了營養豐富食物的支持,所以大部份的病患,多在三個月後就可以把我這個營養治療師裁掉了。
除了營養元素量的調整,教育大家何時吃這些食物的時間也很關鍵。因為身體的生理化學運作是即時的,所以早上吃五榖雜糧,中午吃蔬菜沙拉,晚上吃牛排,並不是均衡的飲食。真正均衡的飲食是餐餐平衡的,是早餐、中餐、晚餐都有肉、有油、有菜,還有一點點澱粉用以承載油脂。
由於食物的品質也會直接影響營養元素,所以我也常常帶著病患在超市買菜。現在,我是正式的營養治療師了,我帶人在超市買菜是名正言順的,沒有任何協會可以吊銷我的證照了。
在門診當中我發現,雖然中、西醫都對生理化學都有詳盡的描述與深刻的理解,但是,對於身體的生化原料,兩者都只限於對藥物的討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是藥物,不管是東方的草藥、西方的維生素,或是西藥廠在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藥,由於它是獨立出來的營養元素,都只是我們生理化學所需的「片面」原料。但是,要身體達到最佳狀態,單靠一種或幾種原料,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我們的身體要達到最佳狀態,需要的是「全面」原料,而這世界上,只有營養成份複雜的食物,才可能支持我們體內的千百種生化過程。
我的另一個門診心得是,健康與年齡無關。我在台灣為大家體檢時,發現台灣愈年輕的人,身體就失衡得愈厲害,這就是為何得慢性病的年齡會不停下降的原因。如果他們繼續亂吃,體內持續失衡,最終都會變成病。看看現在年紀大的人,全身是病,就是體內失衡過久的結果。
大家都假設人上了年紀,就會生病。所以不管生的是什麼病,沒有人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均衡,卻一味地把病都怪在年紀和遺傳上。其實,不管年齡大小,只要吃得均衡、營養豐富,體內恢復平衡,不管幾歲都能擁有健康。我有一個八十二歲,吃了三十幾年胃乳片的老病患說:「我一直以為人老了,就會有病。從來不知道,吃飯可以那麼舒服。沒有了消化問題,我感覺自己年輕好幾歲。」另一個近七十歲的病患說:「我覺得我累了一輩子,年紀愈大,我就愈累,一直以為是自己老了。但是,現在吃得好了,我的精神卻比年輕時更好、更有活力!」
這些病患常把功勞歸於我,其實我唯一做的就是設身處地為身體想。大部份人有病症時問的問題是:「我要做什麼症狀才會消失?」而我看到症狀時,問的問題卻是:「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症狀?」問了這個問題,就會找到身體真正的需求。最終有功的,其實都是大家神奇的身體。而門診的經驗告訴我,身體真正需要的,是營養豐富、均衡的食物。當我們給身體它所需要的原料,開始平衡攝取營養豐富的食物時,身體自然會回復平衡,那時,症狀就一一消失了。只要病患能堅持改善他們的食物,以及吃飯的習慣,身體都有能力自癒不再復發。我們身體對營養豐富食物的渴求程度,和食物改善後帶來的神奇力量,完全反應在我診所的大串候補名單上。
一套為每個人量身訂做的飲食工具
做為一個母親和心理諮商師,我當初原本只是想了解為什麼美國的冷凍雞肉有苦味,沒想到,這個簡單的探尋,竟掀起了我們家的飲食革命,也同時掀起了我的事業革命。從諮商心理健康,到現在成為生理健康顧問,我發現大家需要的是一套有系統、且能為每一個人量身訂做的飲食工具。拿著這個工具,大家能透徹地了解身體的運作與智慧,也能配合適合自己的飲食,協助身體啟動自癒系統。這本書,當初便是以創造這樣的工具為目標。
我從小跟著外交官父親東奔西跑,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離開時,想念的從不是土地,而是那塊土地上的人。選擇在台灣出這本書,是因為我最牽掛的人,都住在台灣。在台灣的超市一站,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美國跨國食品公司的行銷力量。我台灣的親人,所接收的健康訊息,多是美國醫療系統的翻版,大家吃的不是營養的食物,卻是大把大把的藥物。台灣人接觸的是跟美國一樣的食品公司,接收的是跟美國一樣的醫療健康訊息,最後走的就是美國的老路――那就是全民的財富,全部都投注在醫治慢性病上。人民剩的只是一輩子擺脫不掉的藥物和滿身的病;失去的是充沛的精力、自由,和希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台灣鄉親沒有企業利益及政治雜音的飲食、健康訊息,找回我們享受美食的權利,以及保有屬於台灣人的充沛創造力、自由,和對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