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天之中黃昏最美?
簡答:
因為在此刻白天狹隘的理性告退,夜晚無限的神祕將籠罩大地。
詳答:
有一種美,來自科技的不完美:窗戶氣密不佳,水氣滲入,結霜如花朵綻放;水泥地牆長年潮濕,青苔厚綠滋生;舊倉庫牆壁裂開,隙縫間有光影射下、交錯流動。這些全拜建築藝術的頭號敵人——潮溼之賜。潮溼通常讓建築物產生種種問題,但其導致的頹壞衰敗,也讓建築的世界呈現出人性與人味。增添了自然野趣的花園才最美;留下時光軌跡的老房子最有味道。建築可以幫助我們成長、體驗人生:從童年時期的單純明確,到青春期的關鍵階段,而後培養出感受生命中奧秘的能力。黎明與黃昏之美難以言喻,想摧毀這份美卻易如反掌:開燈就是了。
4
建築何時變得最性感?
簡答:
偷偷讓你怦然心動時。
詳答:
愈是隱藏的東西愈叫人心癢想看,而且通常讓人欣喜。當牆壁與開口創造出隱與現的節奏,建築就產生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這倒與風格無關。無法一次看透一切,不論在亭子裡或在公寓裡,都是強而有力的誘惑。透明玻璃牆能讓有心人對內部一覽無遺,但這種精彩還是比不上從隙縫偷窺的刺激。這種開與關之間的互動與操弄,正是建築核心的本質。
6
建築物真的有記憶嗎?
簡答:
建築物可是記憶的蛋白質。
詳答:
歷史性地標是人類集體記憶的傳承。我們接觸他人曾經生活過的建築時,建築中記憶就得到自由,從沈寂多年的牆壁中釋放出來。建築物傳達的經驗,可以超越個人記憶。有特色的建築和建築物的保存,可以強化經驗的累積。破壞建築物就像破壞經驗的資料庫,會產生壓力和不安。就算需要拆毀,我們也必須了解,建築物的重要性比其所佔據的空間還要大的多。
24
你能擁有一片風景嗎?
簡答:
不行,只能用借的。
#圖說:瑞典賈鹿市#
詳答:
日本人的花園通常自成一個小宇宙,只有偶爾才像西方人一樣,向外「借景」。西方人的花園是外展的。美麗的景色讓人賞心悅目,特別是看到自然山水或是有露天咖啡座的廣場,這種景觀會讓我們聯想到悠閒與安逸。但有另一種無比的喜悅,是來自內心深處的體驗。有現代建築之父美譽的柯比意(Le Corbusier)和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為富豪卡洛斯・貝斯特吉(Carlos de Beistegui)在巴黎設計屋頂露台時,刻意加高圍牆遮住大半視野,最後只看得到凱旋門的上半部。如果你有足夠的自信,美景就不假外求。
30
為什麼建築師想要把全世界都漆成白色的?
簡答:
因為省事。
詳答:
雪白色的牆壁可以提升一個空間的質感,但是把所有的東西都變成白色,卻是個便宜行事的偷懶方法。色彩的運用需要花費更多心思。將白色和現代主義連結在一起,有一部分是出自誤解。因為許多早期現代建築在國際設計雜誌中都以黑白照片呈現,看起來比建築實體單純許多。現代主義從一群建築師手中開始活躍蓬勃,這些建築師從各個層面來看,都是充滿豐富色彩的人。每一種顏色都會影響一個空間和裡面的人。陰暗的房間應該要用較深的顏色,明亮的房間應該用較淺的顏色。順應而不對抗自然,是個基本的好原則,然而如同美國喜劇演員格魯喬・馬克思(Groucho Marx)所說的:「這些是我的原則,你要是不喜歡的話⋯⋯那個⋯⋯我還有別的原則。」
31
我們蓋得起豐富的建築嗎?
簡答:
當然可以。豐富的建築複雜而精彩,貧乏的建築則繁雜瑣碎。
詳答:
有財富不見得就能創造豐富的建築。面對當代社會的複雜,最自然的回應就是簡化。為了能理解環境,我們渴望有簡單的解答,就算不是骨子裏的簡單,至少是表面上的簡單。然而,一座複雜的建築如果充滿許多看似合理的矛盾,反映出來的不是豐富的靈魂,而是飽滿的錢包了。
32
現代建築中最糟糕的是什麼?
簡答:
天花板。
詳答:
天花板過去是房間的焦點,現在已經變成安裝機器設備的區域。在世界各地,行到偉大之處,我們總是帶著敬畏抬頭仰望。以前我們一抬頭,就能夠望見美妙的圓拱天花板、獨特的桁架結構、令人讚嘆的裝飾,但現在我們往上看,通常只能看到隔音板、通風管和日光燈管。進入科技時代,我們就不再天花板當成發揮創意的畫布。想再回頭不是件簡單的事。現在很難和這些機器設備對抗,更何況要爭取的是空白的白色表面。但如果讓天花板形成最突出的特色,產生空間中最有力的視覺印象,應該連最務實的人都會喜歡。這種堅持是有道理的:既然天花板很少會重新裝修,我們在頭頂上方所創造的一切,可以長長久久。
33
現代建築中最棒的是什麼?
簡答:
謹慎不是壞事。
詳答:
建築與大自然的關係向來極為曖昧:既敵對又相愛。敵對的是,建築必須抵擋大自然的毀滅力量;愛戀的是,大自然總是無止盡的付出。在極少數的情況中,建築可以堅固到幾乎與大自然合一,不需劃清界線:矗立於岩石之上,僅由石柱所圍起的希臘神廟;將整個房屋架高,有寬廣的露台和紙牆的傳統日式房屋。這些形式放棄一般建築所提供的室內舒適,但是今日的科技能讓我們與自然維持親密的關係,而不犧牲生活的舒適、遇到惡劣天氣也能安身。能夠製造智慧永續建築,是我們這個時代在建築上最大的進步。
38
藝術經常追求反其道而行,建築也是這樣嗎?
簡答:
不,建築無關非黑即白,而是黑白通吃。
詳答:
物以稀為貴的想法來自人性天生的虛榮。如果大多數人都得在烈日下討生活,皮膚白皙就變成一種高貴的象徵,反之亦然。如果港口和海洋是尋常百姓的工作地點,那麼城市就會對其濱水地帶嗤之以鼻。一旦水開始代表了休閒和奢侈,原本厭惡水濱地區的城市,就會一百八十度地轉變想法。 自從有了工業化,大自然不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浪漫的景觀公園就變成一種新的理想。我們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來說明為何原本重要的事情後來變得微不足道。但真正最有力的理由,我們卻說不出口:我們需要補償那逃不了、也掙脫不開的人生枷鎖。
39
建築應該要蓋在工地中最好的位子嗎?
簡答:
不,要蓋在最佳位置的隔壁。
#圖說:瑞典柏蘭達#
詳答:
建築的所在處是一切的基礎,但並不表示只有周遭的景色才能說故事。建築要掌握的不只是自己的足跡,還有更多其他面向。在地圖上,大型的元素會突顯出來:例如樹叢後面的大片土地。距離感有助於靈活分析,因此有人說開始設計之前,先看地圖就好,不要親自到工地去。建築工地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充滿彈性以適應新的挑戰。不管經過多久,太陽、風、土地永遠依然故我。建築師要完全了解一個工地的來世今生,可以聽聽太陽、風、土地提供的永恆智慧。
40
誰是世上第一位建築師?
簡答:
反正不會是印和闐(Imhotep)。
詳答:
印和闐是西元前約二千七百年左右古埃及的全能型天才,平民出身的他,身兼大祭司、御醫、宰相、建築師等職,在當時享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崇高地位。他設計了第一座金字塔,死後被尊奉為神。印和闐在建築史上的地位無人能及,但在他之前,當然還有其他的建築師。想像一下,第一次有人把獸皮攤開在地上:這個地方剛才還跟他處毫無兩樣、無人注意,充滿了各種可能,突然間就產生了一個空間的輪廓。這些獸皮形成一個中心,這個中心有前方,也有後方。一旦獸皮的周圍開始排列擺放石頭,第一個設計空間就產生了。
54
外面的機會多到數不盡。腦袋靈光的建築師如果要強調一種特質,應該是哪一種?
簡答:
就是光。
詳答:
所有能夠產生持久印象的建築,都善用日光;光線如何照在平面上、如何舞弄陰影、如何呈現線條、材質與浮雕,都是建築藝術的核心。在每個時代與文化,都能看到對光線的覺察。日光雖是免費的,但要精心操弄光線來設計廟宇、劇院、房舍和宮殿,卻要花費無盡的心力。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光的奇蹟會自然而然地展現:樹葉中光影交錯、洞穴中的幽暗微光、或從冰屋隱約透出的微弱光芒都是。
59
世上最受推崇的建築是哪一個?
簡答:水晶宮(the Crystal Palace)。
水晶宮是一八五一年在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的展示館,以鋼鐵為骨架、玻璃為主要建材,也是十九世紀的英國建築奇觀之一。水晶宮在海德公園度過夏天,為期六個月的展覽結束後,移到倫敦南部的喜德能丘(Sydenham Hill);最終被一九三六年的一場大火吞噬燒毀。這棟建築產生了神秘的影響,也是現代性的夢想成真,可惜如曇花一現。這棟建築的照片遠掛在德國的農舍牆上。水晶宮佔地面積約八萬平方公尺,大到公園裡所有大樹都可以容納其中。水晶宮完全改變了世人對建築的概念。過去也曾有同樣形式的溫室,但是水晶宮工不像溫室要培育植物,而是要提升人類在世上的成就。不論過去或至今,徹底改變建築這個概念的,只有水晶宮。安息吧,水晶宮。
60
一個家可以有多小?
簡答:
像艘風帆船那麼小。
詳答:
一艘小帆船可以作為一個很棒的家,因為它設計精美,也因為海洋如此遼闊。面對無止境的地平線,小船需要壓艙物才得以平衡。生活在完全緊密封閉的小世界,從另一種角度來看,也是一種懲罰。不論是什麼房間,本質上都是一種對自由的限制,但有很多方式可以改善。周遭有遼闊大海圍繞,船內的生活必須特別注意細節、木作和材質,好彌補空間的不足。但所謂舒適,不只是將不舒適排除而已,那叫空洞、技術官僚的舒適。
64
為什麼不變通的建築很棒?
簡答:
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一切圓滿時,這種建築就很美。
詳答:
許多最受推崇的建築都以毫不變通、不妥協的姿態矗立於世,像是巴黎的孚日廣場(Place des Vosges)、羅馬的聖彼得廣場(St. Peter’s Square)、哥本哈根的阿馬林堡宮(Amalienborg Palace)。這些建築超凡脫俗,強勢掌握了人類形塑世界的權威。這些建築的偉大,與其說來自宏偉的規模,不如說來自獨樹一格、不妥協的狂妄自信。善用重複、單色、連續、形式,不管規模大小,都能夠創造和諧的美感。
65
為什麼不變通的建築很糟糕?
簡答:
因為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詳答
如果想要在一九六零年代蓋的長條箱狀建築中,尋找人類生活的跡象,能看到標誌、廣告、臨街店面,就該感到心滿意足了。當時住宅興建數量之高前所未見,真正的美感讓步給不知變通、千篇一律的美觀。整齊一致看起來或許十分大氣,卻也讓人感到冷漠。哥德時期廟宇蘊含的理性,並不遜於重複精確的古建築,而且豐富的變化使得個人的提升超越全人類的進步。重複是件好事,前提是要能拿捏好分寸。
70
什麼讓老工廠常如此新潮?
簡答:
根本不費吹灰之力,就是潮。
瑞典恰農
詳答:
後工業社會將老工廠轉手交給文化。閒置的廠房吸引了音樂、劇院和展覽。藝術可以穿著寬大破爛的粗工工作服盡情嬉戲。但這些空間鮮明的個性,並不只來自於直接坦率的設計。工廠需要開闊的空間和足夠的日光、也需要排出高溫,這些都造就了比例適中、建材堅固耐用的空間,還有高雅的窄窗引進光線。早期像是啤酒廠之類的工廠,喜歡模仿城堡和堡壘,但不久工廠反而成為模仿的對象。一般住宅開始模仿工廠的橫向長窗(ribbon windows)、平坦屋頂和光滑的牆壁。不過,直接坦率的態度是堅定不搖的。
71
建築自然嗎?
簡答:
不。自然只能創造遮蔽處。
詳答:
至少過去五百年以來,自然一直是建築師信守的第一原則。自然被視為美的源頭、所有建築的基礎、值得仿效的理想、免於文化義務的自由,而現在自由是珍貴的生態系統,建築一定要小心翼翼,盡可能不要留下影響。現代主義出現,自然開始變成建築的相反詞。 現代主義的先鋒認為要主宰自然的力量,包括重力。這麼做不只是因為在技術上早已可行,更是因為沒有建築物,人類文明甚至人類都無法生存——這作為設計的出發點非常合理。
78
叛逆風格的音樂通常強而有力。建築有類似情形嗎?
簡答:
說到造反,說的人多,做的人少。房地產這一行對造反不怎麼熱衷。
詳答:
當然,要設計叛逆的建築物不成問題。就和其他藝術一樣,有的建築靠著自己引發的批評產生前進的力量。這種建築渴求改變,然而一旦改變成真,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一百年前,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充滿了這種反動力量,大聲疾呼:「無能的風格建築滾蛋,個人主義萬歲、表現主義萬歲、偏激萬歲」!不過一個煽動的評論不足以為一項作品帶來目標和意義;建築師也需要專業和創意。如果建築只能定義為對某種事物的反抗,這種建築很快就會令人生厭。
80
建築物應該要夠大、夠顯眼嗎?
簡答:
不見得。很多時候,內在甚於一切。
詳答:
一棟建築物是否該能從遠處可見,要視情況而定。藏身在一片草皮之下的建築,或許最叫人驚艷。有時令人讚嘆的,可能是天際邊的一片剪影。這兩個都是極端的例子,但每個建築物都躲不了近看檢視的特寫。全世界都熱衷容易看得到的大型建築,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便宜:工業建築善於展示大動作和大手筆。但要講究豐富的細節,讓連近視的人都無從挑剔,就需要更深刻的觀點和強大執行力了。
90
設計師幹嘛愛改來改去?一開始就做對,不行嗎?
簡答:
不行,因為設計就是邊做邊學。
詳答:
沒有人能未卜先知,所以我們永遠要勇於自我挑戰與改變。建築師的手繪稿只是知識的匯集,設計的複雜之處,就在於吃過苦頭,才得到教訓和智慧。幾乎每個建築專案都是在衝突中成形。有些衝突可能嚴重到抵銷了專案原本的優點,但大多數衝突都迫使參與者檢視不足之處、讓專案更完美。我雖不敢斷言,但或許這種不確定性就是創意過程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