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都城市民會館(摘)
宮崎縣都城市/1966年/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嵌合體」的建築
宮崎縣因為面向太陽升起的東方敞開,自古以來被稱為「日向之國」。外形如朝日般的建築物,讓人不由得想要說出地名的由來,這就是「都城市民會館」。別處都看不到這種形體的建築,往國外尋找,只有義大利的Superstudio有類似的設計,不過是在這之後很久才發表的。
這棟建築物是在鋼筋混凝土的底座上,排放如打開的扇子般、門形的鋼筋椼架,再鋪設屋頂而成。到底為什麼會採取這樣的結構呢?根據完工當時的建築雜誌,據說是因為地盤不良、想要減少柱子之故。這種結構會集中受力於扇形的「扇軸」部分,再傳達到地盤。
這種集中型的結構方式也轉換成放射狀的圖形,運用在門板的設計上。正面玄關的大門因早已換新而不復得見,但會議室的門還保留到現在。
設計看不見的空氣
集中型的系統並非只運用在結構上,連設備也以這種方式為目標。與其這麼說,不如說這棟建築的主要課題是設備,這從設計者菊竹清訓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眼所不能見之物的秩序/空氣.光.聲音的統一〉亦可得知。
攤開平面圖, 機械室剛好位於整棟建築的正中央。大演藝廳的空調是以巨大噴管從舞臺吹出,這和丹下健三的代代木奧運游泳池相同,負責設計這兩處設備的是井上宇市。有趣的是,除了主要設備之外,通往會議室的空調管道間也使用透明材料(應該是壓克力);在這種小細節也能看到追求「要如何設計看不見的空氣」的痕跡。
混凝土與鐵的「嵌合體」
從過去到現在,這棟建築被比喻為各式各樣的東西,如蝸牛、箭豬、水車等等。
希臘神話中,有隻怪物「喀邁拉」,是獅子頭、山羊身體、蛇尾,這棟建築可說是其現代版。
都城市民會館就是鋼筋混凝土和鋼骨結構的「喀邁拉」。分離不變的部分和會變動的部分,是菊竹流的代謝派運動,在這棟建築物上呈現出來的就是混凝土的下部結構和鐵的屋頂。
以相同模式分成上下兩種結構的菊竹作品, 還有島根縣立圖書館和荻市民館;但和都城市民會館相比,明顯的較不像怪物。
都城市民會館並非只有結構是嵌合體,相對於從入口到大廳之間呈現美麗木紋的清水混凝土牆,以及軀體邊緣呈現有機曲線的纖細之美,凌駕其上的鐵製屋頂則直接表現了強而有力的直線,簡直就像是把完全不同的另一棟建築強行裝上去似的。
這棟建築的雙重性,也暴露了其構成素材的雙重性:到底用於屋頂的鐵,是輕還是重?雖然露出鉚釘的黑色量體令人感覺沉重,但如車篷般展開的姿態,卻給人輕盈的感受。
翻閱資料,當時在菊竹事務所負責這個案子的工作人員是內井昭藏。想到他自立門戶後的穩健作風,可以想像內井面對這樣一個形狀豪邁的建築時,一定也煩惱不已。建築家和負責人員資質的差異,或許已原原本本地呈現在這裡也說不定。
發揮嵌合體性質的重生
設計者追求的不過是合理性,但即便如此,這棟建築還是存在了極大的矛盾。不過這並不能算是這棟建築的瑕疵,正因為它具有怪物般的嵌合性,才散發了無可取代的魅力。
順帶一提,這棟建築直到現在的使用率仍舊很高;在活動預定表上幾乎看不到空白的日期。即便如此,這棟建築正面臨要不要拆除的緊要關頭,因為在市內的另一個地點正在建設新的文化中心。
我認為這不是要拆除或保留的二選一課題,或許可以保留下部的結構,再架設形狀完全不同的屋頂並改成其他用途,發揮它的嵌合體性質,尋找第三種重生的道路。
◆都城市民會館
所在地=宮崎縣都城市八幡町3街區
結構=RC.局部S造
樓層數=地上2樓
樓地板面積(完工時)=3674㎡
設計=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結構設計=早稻田大學松井源吾構造研究室
設備設計=早稻田大學井上宇市設備研究室
色彩計畫=粟津潔
音響指導=NHK技術研究所
監造=都城市建築課、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施工=鹿島建設
完工=1966年
◆登場建築師
菊竹清訓(一九二八∼二○一一)
作品:都城市民會館、東光園
早稻田大學建築系畢業。
六○年代後期與黑川紀章等人提倡「代謝派運動」,即利用建築和都市的新陳代謝、循環更新系統來創造建築。曾參加日本萬國博覽會(作品為日本萬博塔﹝Expo Tower﹞)、沖繩國際海洋博覽會(作品為Aquapolis)、筑波科學萬博會(設計B區會場及外國館)、日本國際博覽會(擔任綜合策畫設計會場)等,和日本國內舉行的博覽會有很深的淵源。
代表作有出雲大社廳舍、日本萬博塔(已不存在)、島根縣立美術館等。
第6章 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
福岡縣北九州市/1974年/磯崎新工作室+環境計畫
讀取隱藏的文字
困惑──就是這棟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
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和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並列為磯崎新在七○年代的代表作。企圖將建築從社會和都市等脈絡扯下的磯崎新,在那個時間點好不容易摸索出「手法論」,這棟建築也是根據這樣的理論而建。具體來說,磯崎在半圓形剖面的拱形屋頂這個單純的形狀上,施以彎曲、切斷、並置等各種操作,才做出這棟建築物。
即使它的設計具有高度概念,但站在這座建築前面,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稍微扁平、有點像剛搗好的麻糬般的博物館棟(北邊)的外形。而正面的圖書館棟(南邊),則是呈現無法解釋的玻璃門面;完全沒有知性的感覺,甚至讓人有種「咦!是這樣的建築嗎?」的感覺。
待進入室內,印象又為之一變。連續的拱形屋頂所形成的靜謐空間,讓人彷彿置身於羅馬式教堂;古典之美令人看得入神。屋頂的結構是由三種形式的預鑄混凝土板組合而成,雖然是凝聚結構技術精華才能成就的設計,卻讓人忘記那些技術,是個有深度的空間。
總之,不是一般的手法。通常在看到建築物本身後,會覺得好像明白了什麼;而這座圖書館卻是在行前讀過龐大的資料後,似乎應該很明白了,但實際見到之後,反而覺得越接近它越看不懂,讓我有這種奇特的體驗。
講述建築本身的建築
在看過一圈之後,我們爬上鄰近街區的小倉城天守閣。從最上層的展望室眺望,可以清楚看到如雜誌空拍照片的兩個拱形屋頂,滑順地彎曲並連接起來,宛如書寫的筆跡一般。
讓我們從這個角度,再次思考這座建築。我想拿來當作參考的是「富士見鄉村俱樂部」,這是磯崎在設計北九州市立圖書館之前的案子,同樣具有連續拱形屋頂。
從上方俯瞰,富士見鄉村俱樂部的屋頂形狀就像是一個問號,彷彿建築物本身發出疑問:「建築是什麼?」雖然一開始磯崎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做,但當他發現後,便在問號的相對位置上種下圓形的樹叢。(《SD》一九七六年四月號)
若富士見鄉村俱樂部是「?」,那麼北九州市立圖書館又是什麼?磯崎既然會把「福岡相互銀行東京支店」的正面直接做成了「home bank」的文字,那麼把這裡塑造成其他文字也不奇怪。
是RP,還是PJ?抑或是「しの」?
以西邊朝上來看屋頂平面圖,圖書館棟便像是延長的「r」,博物館棟則像是壓扁的「p」。
縮寫是RP的建築家, 讓我聯想到了倫佐. 皮亞諾(Renzo Piano)。在磯崎參與設計祭典廣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中,皮亞諾設計了部分義大利館。在那之後不久的龐畢度中心競圖,皮亞諾和英國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George Rogers)提出將祭典廣場應用於美術館的提案並獲入選。八○年代以降,磯崎擔任評審的關西國際機場競圖選出了皮亞諾,皮亞諾擔任主要建築師的柏林都市更新案由磯崎設計等等,兩人的關係接續不斷,北九州市立圖書館彷彿預言了兩人的命運。
將圖書館棟反過來看,也像是「J」。若說到PJ,讓我聯想到前一陣子逝世的菲力普.強生(Philip Cortelyou Johnson,一九○六∼二○○五)。在雜誌《新建築》(二○○五年四月號)上發表追悼文的磯崎,將之與追求比例之美的古典主義者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置於對比的地位,並將強生定位為「注視玻璃此素材產生之現象的風格主義者」。或許磯崎在北九州圖書館的設計上,將其姓名縮寫埋藏其中,以表達其同感也說不定。
將平面圖反過來看, 圖書館也能看成「し」 ( 日文字母, 發音s h i ) 、博物館棟則是「の」 (發音為no) 。說到「 しの」 , 就讓我想到篠原一男(發音為Shinohara Kazuo)。在同一期的某建築雜誌上,刊登了北九州市立圖書館,以及篠原的代表作「谷川家住宅」。另外,以半圓筒貫穿整棟建築的「東京工業大學百年紀念館」,也是拱頂建築的變奏。
無論哪一個都不是決定性的答案,當然這一題也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不不不,不需要拘泥於屋頂的平面啊。從剖面圖來看拱形屋頂,就好像倒過來的「U」。換句話說,這不就是潛在表達了都市主義(Urbanism)了嗎?以獨自的立場思考都市設計的、六○年代的磯崎,在經歷萬國博覽會的幻滅後,於七○年代似乎在歌頌從都市撤退。其建築性的宣言,正是這個拱形屋頂。
◆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
所在地=福岡縣北九州市小倉北區城內4-1
結構=RC.PCa造
樓層數=地下2樓.地上2樓
樓地板面積(完工時)=9212㎡
設計=磯崎新工作室+環境計畫
結構設計=木村俊彥構造設計事務所
空調設計=日本環境技研
電氣設計=設備計畫
音響影像=永田穗音響設計事務所
施工=奧村組
完工=1974年12月
◆登場建築師
磯崎新(一九三一∼)
作品: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
東京大學博士,他整理了自近代建築國際會議(CIAM)之後分裂解體的世界建築狀況,將之重新定位成綜合性文化;在編纂整體展望及評論上,被公認為提拔後現代建築的建築家之一。尤其對丹下健三後的世代來說,大多將一六七○年之後的建築言說之開展視為磯崎新的功勞。
另一方面,他的活躍經常和批判性言論有關,而他本身作為建築師的建築設計和都市計畫等實務的特定動向或形式,反而難在建築史上定位。一九八○年代以降,他設計了洛杉磯近代美術館、柏林的集合住宅,以及開羅的國立埃及文明博物館等,跳脫閉塞的日本學院派,從世界性眼光來構想建築;雖在日本國內遭受批判,卻也是將日本現代建築提升至世界級水準的建築家之一。
他避開古典的均衡比例,以大膽使用立方體等正多面體而聞名。現在活動重心移往海外,尤其是中國、中東、歐洲等地,試圖參考過去自己曾做過的各種實驗或未實現的建築計畫,和結構技師合作找出最適當的進化論式結構,實現有機形態的特異空間。
代表作有大分縣立大分圖書館、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等。
第8章 東光園
鳥取縣米子市/1964年/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浮在半空中的客房
溫泉還是很受人們歡迎,不過最近的評論標準也越來越嚴格;有人說溫泉旅館外面的「外湯」(公共浴池)比較好,也有人說一定要「連續注新水,不循環使用」才行。那麼,若問現代建築巡禮者心目中的溫泉排行榜,又會是怎樣呢?在全國各地的名湯中,我首先想到的便是皆生溫泉的東光園;因為在這裡可以一邊欣賞菊竹清訓設計的優美建築,一邊享受露天溫泉。雖然浴室的設計不是菊竹負責的,從浴池也只能看到本館的一部分,但我覺得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享受了。
從米子車站坐上計程車,只要十五分鐘就能抵達面向日本海的皆生溫泉。這是我第二次投宿在東光園,但上次的房間是在北邊的「喜多館」,雖然那邊也不錯,但這次我正式住進了菊竹設計的本館「天台」,我興奮地上到五樓的客房。
客房是鋪設榻榻米的純和室, 讓人有彷彿置身於木造和風建築的錯覺。但是從窗戶向外眺望,那景色卻給人奇妙的感覺。窗外可以看到靈峰「大山」,還有雕刻家流政之所做的日本庭園。雖然和室外面可以看到日本庭園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觀看的角度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是從極高處往下俯瞰。在和室的窗外,我看到了平常不可能看到的景象。
吊掛在半空中的五、六樓
從外觀上看,東光園的本館是一棟很不可思議的建築物。一樓到三樓是建築物,四樓部分完全掏空,五樓往上還有建築。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原因是這棟建築物是一家和風旅館。若要在客房實現和風建築的纖細比例,就不能使用鋼筋混凝土的粗大樑柱來呈現;因此,利用穿過七樓的粗樑來吊掛五樓和六樓。藉由壓低樓層高度、上方造形尖銳的高樓層,讓這個結構上的創意得以實現。
支撐這些的是極具特徵性的組柱,這些組柱由正中央的主柱和支援它的三根細柱組成,並以木頭貫穿柱子。這樣的柱子共有六組,從地面貫穿至建築物的四樓,只有主柱繼續往上延伸到最上面。從外面也可以看到組柱,表現了強勁力道;而在大廳所見的組柱,則為空間注入了活力。
乍看之下好像是由許多東西拼湊出來的外觀, 卻精彩地協調一致。最上層的白色貝殼狀屋頂呈現柔和的曲面,巧妙地畫龍點睛。而不同的樓高也帶來不同的縱深,東邊的梯廳亦為正面帶來有趣的變化。掏空的四樓部分,更是大大減少了整棟建築物的笨重感。
小泉八雲的「空中浮揚」
隔壁的島根縣有許多菊竹的作品, 尤其是和米子市隔著縣界的松江市,有博物館、圖書館和美術館。菊竹被邀請來設計東光園,應該也是在設計島根縣立博物館的時候,因此在這裡提一下和松江有關的名人軼事,應該也不算離題吧。
以《怪談》聞名、明治時期的文學家小泉八雲(Patrick Lafcadio Hearn),曾在松江住過一段時間,擔任英語教師。從一八九○年起的短短一年三個月時間內,他娶了日本妻子,並將在此地體驗到的各種事物寫在文章中。
在小泉八雲的著作中,有讓人聯想到東光園名稱的隨筆集《光來自東方》。在此略提其中的〈空中浮揚〉一文。這篇文章描寫的是在空中飛翔的夢境,這個夢從身體往下墜落開始:
「我的身體不斷往下掉──但即使這樣,也沒有遇到我所害怕的衝撞。漸漸地,我的恐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奇妙的快感。這是因為我明白自己不是急速墜落,而是飄浮在空中罷了。」
這一段讓我想起東光園。從本館五樓的客房看到日本庭園時,讓我覺得就像置身於這樣的夢境中。
也就是說,東光園的客房和在夢中飛行的我們一樣,永遠不會衝撞地面,而是不斷地墜落。懸吊的結構將往下掉的建築停在某個時間點,並將這個瞬間延長到永恆。這和夢的作用很相似;實際上只有幾分鐘,但睡著的本人卻以為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東光園的美,要歸功於這種夢的魔法。
◆東光園
所在地=鳥取縣米子市皆生溫泉3-17-7
結構=SRC造懸吊式結構
樓層數=地下1樓‧地上7樓
樓地板面積(完工時)=3356㎡
設計=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結構設計=早稻田大學松井源吾構造研究室
設備設計=早稻田大學井上宇市設備研究室
施工=熊谷組
完工=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