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在不疲倦的狀況下提高生產力的「能量」與「情緒」管理
依照能量狀態來決定該做什麼工作(節錄)
工作時,自己的心情會有高低起伏,隨著必須做的工作與場所的不同,能量的使用方式也要有所改變。
「這段時間必須做什麼事」—至少必須事先做出這樣的時間管理。但是,當注意力完全無法集中時,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提高效率,就算幹勁滿滿,想著要「馬上展開工作!」站在擁擠的電車中,也無法打開電腦。如果因而滿懷憤怒地覺得「電車為什麼這麼擠!」反而會給自己帶來壓力。
如果想在不疲倦的狀況下提高工作表現,必須考慮以下幾點,有彈性地決定要做的工作。
•所需能量的類型
•自己的能量狀態
•場所
依據所需能量的類型來決定工作時間表
雖說都稱之為工作,但內容應該各不相同。
討論或簡報等,是以人際往來為主的工作。
彙整資料或寫企劃書等,是必須專心整理或寫出某些東西的工作。
每一件都是很重要的工作,但需要的能量類型卻不一樣。
比方說,如果是做新的提案或是彙整資料,就比較適合以衝刺的方法來進行。不要為了配合他人而搞得自己手忙腳亂,要保留可以專心作業的時間,再展開工作。以我來說,有時也會為了這類工作,特別空出一整天的時間,在家裡工作。
另一方面,可以把討論、舉辦活動,或是和客人談話之類的工作集中在同一天,當天就不要回覆電子郵件或製作資料。
隨著工作種類的改變,所使用的能量類型也會有所不同。
但我認為,經常轉換使用的能量不是太有效率。
建議大家可以思考今天需要哪一種產出,例如,今天是和人碰面的日子、今天是一整天都埋頭工作的日子等,然後配合工作內容,排出「一天」的行程再展開活動。如此不僅不容易感到疲倦,產出的品質也會提升。
依據能量的狀態來改變工作內容
此外,也可以根據自己處於正能量或負能量,來改變要做的事。
比方說,如果現在自己的能量屬於正面積極、活力十足,且能集中精神,便可以進行需要專注力的統整資料與撰寫企劃案等工作,也可以在審慎思考後,回覆重要的電子郵件。
另一方面,如果沒什麼精神,因疲倦而無法專心,就必須把重要工作往後延,進行事務性或整理類型的工作。
我自己會把可以和無法多種工作同時進行的工作分開。有的時候會同時做兩種或兩種以上不一樣的工作。
比方說,為了計算花費而整理收據,這是非自己來不可的麻煩事,但卻不需要太高的專注力。像這種工作,我就會晚上在自己家裡一邊看電視劇一邊進行。像這樣簡單但麻煩的工作,可以藉著給自己一點獎賞,在不是太疲累的狀況下完成。但在公司,就很難一邊看電視劇,一邊進行。
此外,說到精神欠佳時能做的事,那就是冥想。搭乘電車時,站著就可以冥想。因為電車會搖晃,很容易就會進入出神狀態(Trance),進入無意識境界。將抵達下一站前的這三分鐘設定為冥想時間,深呼吸,牢牢抓緊吊環或扶手,進入自己的世界。
在能量較差時,冥想是一種有效的時間使用方式。
配合場所來進行工作
一如要配合自己的能量狀態來工作,配合場所來工作也是不浪費能量的有效方法。
若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那就是搭電車移動。當電車內有點擁擠時,我會用智慧型手機回覆積存的信件和訊息,或是確認行事曆。但是,當電車變得更加擁擠,無法按按鍵時,我就會切換成有聲書或廣播,將之當作蒐集資訊的時間。就算無法進行積極的作業,還是可以被動地蒐集資訊。
而可以坐下來時,我會拿出電腦回覆郵件,或是寫文章。如果可以坐上二十分鐘以上,就可以在仔細思考後回覆重要郵件。
相較於很認真決定要做「○○」,配合當下狀態,有彈性地使用時間比較不會對自己造成壓力。勉強進行不適合當時狀態的事,只會讓自己更疲倦。不要與狀態背道而馳,而是要善加利用當時的狀況。
因此,平常就要大致決定好,在什麼狀態下可以做什麼事。
•精神很好,又可以在位子上坐超過二十分鐘時,可以用電腦彙整資料或是回覆郵件
•雖然有精神,但必須站著時,可以用智慧型手機確認行事曆或回覆簡單的郵件。如果是需要花一點時間才能回覆的信件,可以先做個記號,之後再以電腦作業
•當電車變擠時,可以聽廣播或有聲書來蒐集資訊或讀書•電車非常擁擠,自己也非常疲倦,什麼都做不了時,就進行冥想若能事先大致決定好,就可以有效利用時間。
第三章 可幫助自己確實充電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
以健康為基礎的飲食(節錄)
肚子餓的時候不要挑選食物
剛剛提到的打造良好飲食習慣的機制乃是根據行為經濟學。所謂行為經濟學,指的是將周遭的經濟行為和心理學加以融合來進行觀察。
這種思考方式也可以用來改善我們的飲食習慣。
比方說,有一個小技巧是,最好不要在肚子餓的時候挑選食物。
吃午餐時,肚子會非常餓。這個時候如果到外面吃飯,很容易就會出現「拉麵看起來好好吃喔!今天就吃拉麵吧,另外再點個餃子」的狀況。空腹時,人們無法保持冷靜,所以,即使知道「這東西有益健康」或「飲食過量並不好」,還是很難付諸行動。
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狀況,空腹時最好不要思考食物的事。
比方說,在便利商店購買午餐。肚子餓的時候,眼睛看到的每個東西都好像很好吃,很容易拿到什麼就買什麼。因此,建議大家在吃完早餐後購買午餐。因為肚子很飽時,頭腦會變得冷靜,可以仔細思考、選擇有益健康的食物。如果公司有冰箱,把它放進冰箱就好。
要靠意志力戰勝誘惑非常困難,最好是從平常開始就建立不會陷入這種狀況的機制。
營養均衡不用以一餐為單位來思考
但是,當工作變得忙碌時,很難每次都攝取營養均衡的飲食。
你是否曾經因為忙碌而以便利商店的飯糰或三明治裹腹,或是在跑外務途中,於立食蕎麥麵店草草解決一頓?
的確,我完全理解在外用餐時,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很容易暴增,或是忙碌時根本沒時間考慮營養均衡等問題。如果這個時候還是很固執地認為「無論如何都必須攝取健康的飲食」,反而會造成壓力。
因此,我並不會以一餐為單位來思考飲食的營養均衡問題。
如果因為忙碌而在用餐時吃了偏多的碳水化合物,只要在下一餐確實攝取魚、肉和蔬菜,重新取得均衡就好。
因為晚上常有餐會,我一天會分四到五次用餐。午餐不會以豐盛的定食一次解決,而是會將其分成只有蔬菜和只有肉類的輕食。
因為太過忙碌,只能吃便利商店買的飯糰時,下一次用餐我就會只吃沙拉。最近,很多便利商店都有販售燻雞沙拉,可以很輕鬆地攝取到蛋白質,這麼一來,就算只吃便利商店的食物,也可以保持營養均衡。
事實上,包含點心在內,我每隔三到四小時就會定時用餐,所以血糖值可以維持穩定。一天三餐或許單純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吃法,我在Google任職時,一天吃四到五餐,還是能一直維持著標準體重。
建議大家不要因為趕時間,明知對身體不是很好,還是以速食店的漢堡打發,而是試著把一餐分成幾次來吃。
Google為什麼要教「做菜」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做菜」(特別是平常不做飯的人)。
事實上,Google便進行了這樣的實驗,也展開了料理教學計畫。
為什麼自己做菜有益健康?
因為藉著自己做菜,可以瞭解那道料理是用什麼樣的食材,以什麼樣的方法製作而成。
比方說,不管是買便當作為午餐,還是外食,大家都不知道裡面實際上放了什麼東西。
當然,便當和小菜的成分表上都寫著使用了肉類和蔬菜等食材,但若沒有自己看到,很難有真實感受。
然而,若自己嘗試動手製作料理,就會發現「這道菜原來用了這麼多砂糖(以後要盡量少吃)」或是「我以為這道菜很健康,沒想到放了這麼多油」。
這麼一來,自己便會想著要盡量少吃那些食物。
此外,自己料理的同時,也可以學習這些蔬菜有哪些營養,和何種食材搭配可以更健康地攝取到更多營養。
相較於以大腦學習,從實際體驗中學習,更能改變自己的行為。近年,哈佛大學也開設了料理教學課程。
如果可以更加仔細地觀察自己的身體出現何種反應,就可以瞭解「吃這種食材可以改善身體狀況」、「使用這種食材時,隔天身體會不太舒服」。
因此,週末我都會盡量自己做飯。
第四章疲倦的組織與不疲倦的組織
如何避免捲入職場上的「疲倦溝通」(節錄)
不競爭
為了不讓自己陷入疲倦,有一個方法是不要把競爭當作一件很重要的事。
現在的我,在事業上完全沒有感受到任何競爭,或者應該說,我絲毫沒有在想競爭這件事。
事實上,可能成為我競爭對手的知名顧問非常多,但我從沒想過要跟他們競爭。
我的態度比較傾向「敵人就是現在的自己」。
有了這樣的思考習慣,在說話的同時,很自然地就會懷疑自己的意見,反省自己是以什麼樣的前提或價值觀在說話。
換句話說,就是一種照鏡子的感覺。
雖然我們身處在一個競爭的世界,但如果滿腦子都只想著競爭,自己的核心就會搖擺不定。
這個時候,把自己當作敵人,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夠實現,確實執行PDCA,這樣可能會更接近自己的理想。
要掌握整體過程,而不是流於「攻擊」
疲倦溝通的最大原因就是「攻擊」。
來到日本後,我開始愛上合氣道。
在練習合氣道的過程中,我發現「啊,原來這就是溝通」、「包含對方在內,才能提升正念」。練合氣道時,教練會提醒我們「不要只想著攻擊」,而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態度。
比方說,你和某人對打。
你很緊張地想著「對方到底會怎麼攻擊呢?」就在這時候,對方已經一拳打過來了。然後你開始慌張地想「他開始攻擊了,必須躲開!」
這時候再採取行動已經太遲了,應該會被狠狠地揍一頓。
專心觀察對方的一舉手一投足、避免遭到攻擊就已經筋疲力竭了,一拳之後就是腳踢,然後手肘也過來了……不斷被攻擊。
那麼,該怎麼辦才好呢?
在第一章彼優特版的正念中,我介紹了將四周視為「周遭視野」的技巧,同樣的,包含對方和空間在內,要將四周以一個整體來看待。
若能將對方的整個身體當成周遭視野,就可以感受到接下來他會做出什麼樣的攻擊。不只對方的身體,如果周遭環境都能進入眼簾,就更能提高精準度。
自己位於比賽場地的正中央? 還是位於牆邊? 如果是在屋外的話,腳邊有什麼東西?
不要特別專注於某一點,而是要感受周遭的整體狀況。如此一來,自己的下一個選項也會增加。如果對方即將出拳或踢過來時,自己就可以這樣躲,或是那樣反擊。不是用大腦思考,而是讓身體很自然地開始活動。
公司也一樣,透過一邊感受周圍的狀況,一邊掌握自己的狀態,就可以溫柔地接受對方的訊息,溫柔地傳遞、回應。
不要很情緒化地說「我做不到!」而是要說「課長,可以告訴我工作的優先順序嗎?」或是「如果可以等到明天,我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不要忽略自己感受到的疑惑
不只是工作,人生中,我們很多時候都被別人要求做某些事。
大家曾有過這種經驗嗎?
就算心裡有疙瘩、不滿,不知為何,還是會很自然地說「好的」,答應對方的要求。
請不要忽略自己所感受到的隱約疑惑。
感受到疑惑,就表示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和對方的期望不是那麼契合。
如果忽略這種疑惑,接受了工作,就會陷入不良關係的循環。
「為什麼自己會感到疑惑呢?」
「原來如此,就算慌慌張張地把現在被交辦的工作完成,薪水也不會變多,顧客也不會開心。」
意識到疑惑的存在,然後正視這個疑惑的根本原因。
請各位務必找出位於疑惑根源的自我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