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說出對你的幾個假設。萬一說錯了,希望你還是會讀完這本書,同時,也很抱歉誤會你了。如果我說對了,顯然我有某種巫術。
對了,你氣色很好。
反正,我覺得你是這樣的人。你很聰明,有天分,有企圖心,但你的效率不高,你沒有競爭的「利器」,沒有可利用的「盟友」,如果用賽馬來說,你沒有「純正的血統」。你不是做總裁的料,當事情「不樂觀」時,你也用不了裙帶關係。你「認識」的「人」不多。
你是個局外人。
而你局外人的角色讓你有點不爽。面試時,你缺乏自信,不知道如何「做簡報」或「演說」;你不確定在吃「重要午餐」時要點什麼。
你大概覺得我的引號用得「有點蠢」。
你得知道,以上描述也很像我。我聰明,有天分,有些企圖心,但當我在二○○五年意外地(要我來說,是奇蹟般的)接到《君子》雜誌面試官的電話時,覺得自己特別不夠資格拿到這個工作。我曾在西南航空的機上雜誌(機上雜誌界的《君子》)工作,有北德州大學的學位(德州東北/奧克拉荷馬州南區的哈佛),也認識一些挺重要的人,但他們都在達拉斯(紐約市的……呃,算了)。
我覺得我的情況最終會導致紐約行泡湯。因為我不是那種人,也不配。我是個冒牌貨,只要一個月就會被拆穿了
法則一::工作不到一個月露不出什麼馬腳,完全不會,因為你不會被當作一個真正的人看待,你只是個代理人,盯著神奇的電動廁所水龍頭,直到某個知道怎麼使用的人走過來。
「冒牌者現象」一詞在一九七八年,由喬治亞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寶琳.克蘭西(Pauline Clane)和蘇珊.艾姆斯(Suzanne Imes)提出。一開始主要和高成就的女人有關(後來卻更常用來指涉男人),可以分解成三種感覺:你不如其他人想的那麼成功;你的成就都是因為運氣;即使你成功了,也沒什麼了不起。
從最初的研究開始,心理學家就一直在研究和辯論「冒牌主義」的可能原因。是特質,還是心理狀態?是「情境制約」,還是深植於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是否只是焦慮人格的表現?還是憂鬱?是否如研究者所言,說自己是冒牌貨的人其實比他們表現得更有自信?這是不是人們有意或無意的「自我表現策略」,好讓自己看來特別謙卑,或是降低他人對自己的期待?
本書要討論的,不是人們為什麼感覺像冒牌貨,而是這些人的行為。
而且這樣做的,大有人在。
像最高法院法官索妮亞.蘇托梅亞(Sonia Sotomayer)就說:「我第一個月當法官時很害怕……還是不敢相信夢想成真,覺得自己幾乎像個冒牌貨。」
好萊塢演員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說:「有時候我早上醒來,出門拍攝前會想,我做不來,我是個冒牌貨。」
美國喜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和《男人兩個半》(Two and a Half Men)的創作者兼編劇兼製作人查克.羅爾(Chuck Lorre)說:「當你去看自己寫的戲正在排練,而戲排得很爛時,自然會覺得『我很爛』,我是個冒牌貨,我需要找個地方躲起來。」
新聞網站Reddit共同創辦人亞歷克西斯.瓦尼安(Alexis Ohanian)說:「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這樣好可怕。」
劇作家兼演員蒂娜.費(Tina Fey)說:「當你覺得自大又樂在其中時,你正要駕馭這種感覺,然後就閃過自己是個騙子的念頭。」
連影后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都說:「你想,『為什麼有人想在電影裡又看到我?反正我不知道怎麼演戲,那我為什麼做這件事?』」
我去紐約時,覺得跟所有同事都格格不入。我穿著不得體,不認識什麼重要人物,不知道怎麼應酬,我甚至不太知道怎麼去酒吧喝一杯(這時候,你或許會質疑我照顧自己的能力,先忍忍吧)。我不知道怎麼和大雜誌合作,我也不知道怎麼在紐約這種大城市生活。
但在紐約工作幾個月後,事實越來越清晰:我身邊的人全都是冒牌貨,不只我一個。不安全感人人都有,我認為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因為他們就是他們,而不是某某之流。在兩個集合相交的文氏圖中,尷尬和企圖心這兩個圓的交疊之處,存在著巨大的能量。凡怪誕之處必蓄積著能量。
法則二:人人都奇怪,人人都緊張,不論多有名氣、地位有多重要。特別是那些看起來不奇怪不緊張的人。
成功人士與魯蛇的差異,不只是天分或行為。我最尊敬的人未必有我聰明,工作做得比我好(但相信我,他們也很有天分、肯努力)。他們只是更擅於讓自己看起來更好,表現得就像他們在這裡當家作主,他們說了算。他們之所以成功,似乎來自於把自信「表現」出來。
後來我遇到了越來越多有趣的人(我的工作除了同行,也會接觸到有名的名演員和音樂家),開始了解大多數所謂的成功法則一點用都沒有。你不必「行銷」自己,不必有「人脈」,不必用「得體」的方式穿衣打扮(雖然不能說沒有優勢),但你必須弄明白,人們為什麼會做這些事。還有,誠信是你的利器,不管是在會議室或吃商務午餐或是下班後去喝一杯,一定要心口如一、正直誠實,不管是在狀況內或狀況外,坦白從寬都是你唯一的選擇。
此外,我也知道,問題不在於某些習慣或缺乏某些技能,而是在於你屈服於自己的不足之處。
這本書說的是成功之道,但我只是敲邊鼓,一旁幫你加油助陣。我沒有一套套的所謂系統或理論,如果你已厭煩了指南或指導手冊,可以來讀一讀這本書。我關心的不是如何拿到工作,而是如何把「面試」這檔事做好。我關心的不是如何克服公開發言的恐懼,而是如何走向講台。借用已經被過度使用的軍事學說法,我要談的不是戰略,而是戰術。本書不談做「什麼」,而是把焦點放在「方法」以及「人」上面。
這本書談的都是小事。這些事之所以重要有三個理由:其一,當你認為你不能處理這些小事時,它們能引發嚴重的焦慮(這種焦慮完全沒有必要的)。其二,這些小事是大事的車前燈,也是誠信、奉獻和體貼的代碼,告訴別人你不是亂七八糟的那些人。其三,這些小事很容易落實,會幫你招來人氣,馬上帶來好印象,並掩蓋錯誤。
從寫文的奇妙轉折到商務午餐前的握手,這些小事無所不包。在我整個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都是這一類的小事。而且積沙成塔,把小事做好做滿,總有一天會收到實質的回饋。
冒牌主義不是什麼需要克服的事,也不是你說「不假」就不假,更不是你能成功假裝沒事。不,你需要的是去駕馭恐懼,並利用它。擁抱你局外人的身分,擁抱你的錯誤。成功是指成為一個人,而不是成為一架無人機。不過,在成功變身為「人」之前,你至少必須看起來像個人,所以先戒除或養成職業生涯的一些小習慣,即便你自始至終都不承認它們的重要性。
有意義的每個瞬間都值得你去感受、去自在地表現自己,即使你不認為自己不屬於這裡。
但你當然屬於這裡,無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