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經絡,就能恢復人體的自癒本能
什麼是健康?《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是這樣描述的:「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在古人看來,一個健康的人志向堅定,不追求不切實際的欲望,心定神足,沒有什麼畏懼,雖然身體勞累,但心裡卻不覺得疲倦。
人為什麼會生病,除了先天的不足,以及外在細菌、病毒的傷害,更多來自於對欲望的過度追求,不是嗎?短短的一生中,我們需要的不多,想要的真的太多。
很多慢性疾病為什麼遷延不癒,與我們身心的分裂有極大關係。
由於對未來不確定之事的擔憂,對過去苦痛之事的恐懼,很多人以為只有獲得更多的物質和地位才能安心,於是疲於奔命。《心經》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念頭少、欲望小,對過去、未來不憂慮,心中雜念少了,身體氣血的消耗自然也會少。
我從事中醫普及工作,偶爾會有連續三天的課程安排。對此,有的學員問我:「您站著講三天,不累嗎?」我回答:「宣講的是健康知識,大家聽得歡喜,給我的贊許和掌聲就是一種能量,讓我充滿力量。站了三天,除了腳後跟有點累,全身很舒服。」這就是「形勞而不倦」。
什麼叫「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從精神層面上來說,指的是任何時候,事情做得很圓滿,心情很輕鬆,心裡沒有什麼堵著的東西,這樣就能氣從以順。
「各從其欲」就是在「氣從以順」的情況下,你的五臟六腑均能正常發揮各自的功能,確保身體正常的運轉,心裡所想都能實現。中醫認為,只有保持經絡通暢,氣才能在身體裡自在地運行,讓身體的臟腑處在和諧的狀態。
什麼是「自癒力」?人們常說,服用某種藥物或保健品可以提高機體的「自癒力」。其實,只要疏通經絡,人的身體自會「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自癒力不需要靠外來的東西來提高,我們要做的是保持全身經絡的暢通,恢復人體的自癒本能。
◎經絡經過哪裡,就能調理該處的疾患
《黃帝內經》講「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指的是在人體某條經絡路線上發生的問題,都可以透過疏理這條經絡的易堵塞穴位來解決。正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換句話說,按照「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可以減少辨證的煩惱。例如痛經,辨證發現可能是由氣滯血瘀、氣血兩虛等多種因素引起的,但不論何種原因,從臟腑功能和經絡循行路線來看,都與肝、脾、腎的失常狀態有關,所以疏通肝經、脾經、腎經,對於恢復肝、脾、腎的功能,必然有令人驚喜的結果。
再比如痛風,有人發作的部位在大腳趾與腳掌連接的關節處,恰恰在脾經的路線上,這時可以以疏通脾經為重點;而有的患者紅腫疼痛的部位在腳踝內側,是腎經路線,這時疏理腎經的易堵塞穴位就可減輕疼痛……
按照經絡處方操作,非醫學專業的朋友避免了辨證的困擾,可以在家中自己動手輔助調理疾患。當然,中醫講究整體治療,對於具體病症還是要請專業醫師當面辨證診斷,對症治療。
◎經絡是五臟六腑的鏡子
當我們真正瞭解十二經絡的堵塞點在身體的分布位置後,調理身體真的就可以事半功倍,也可以建立整體觀,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打個比喻,經絡就像道路、像河道……如果道路擁堵,交通就會不暢;如果河道堵塞,水質就會變壞,就會造成污染等嚴重後果……
試想一下,如果人體內的經絡不通,就會造成氣血運行出現阻礙,養分不能布達全身,廢物無法及時清除,五臟六腑的功能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時間長了,疾病就扎根在人體內了。
如今,不論大城市還是小城鎮,早晚尖峰時間都會在固定的路口塞車,而在人體內,與五臟六腑相通的十二經絡也有這樣固定的堵塞點。因為一旦臟腑的功能不在最佳狀態,經氣的運行就會異常,經絡就會在固定區域出現堵塞,這時,敲擊或者揉堵塞部位,就會有痠、麻、脹、痛等感覺。而經過按揉、針刺、艾灸、刮痧、拔罐等中醫外治的方法,疏通這些堵塞點後,痛點就會消失,相關臟腑的功能就會恢復正常。
比如有時身體勞累過度,心臟不舒服時,按掐心經的易堵點:肘關節的少海穴,和腕部的四穴:靈道穴、通里穴、陰郤穴、神門穴,就會有痛感,這時如果我們施加按揉,待這些點的痛感逐漸消失,就代表整條心經開始通暢。心經通暢了,自然心慌、胸悶的症狀也隨之緩解了。
又比如,我們將虎口向上,前臂微屈45度,以手臂立起來的路線為縱向座標,另一隻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併攏,將食指放在肘關節的橫紋處,在無名指旁邊和縱向座標交會處標記一下。然後,另一隻手握拳,用指關節垂直發力,敲擊這個「標記點」,往往多數朋友在敲擊5∼10下後,會感覺痛不可摸。
這個痛點就是大腸經的易堵塞穴位:手三里穴。為什麼敲擊此處會疼痛呢?這代表你的大腸經有堵塞,肺功能有點弱,呼吸系統容易出問題,排便也不順暢。這時,利用零碎時間在此處按揉2∼3次,每次2∼3分鐘,1∼3天左右痛感便會消失,呼吸系統的小問題也得到緩解,排便功能也好了。
經絡就是臟腑的一面鏡子,當臟腑機能紊亂的時候,經絡也會出現各種擁堵,反之亦然。
所以,身體不舒服時,我們首先要檢查相關經絡的堵塞點—痛點,然後進行自我疏通。這樣一來,即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也增強了相關臟腑的自癒能力。
◎經絡中的易堵塞穴位
我是如何發現易堵塞穴位的呢?緣於一次牙痛。
2007 年冬天,我突然覺得牙痛,當時想起《四總穴歌》中的「面口合谷收」,於是自己按揉患側的合谷穴,可是沒有任何反應。我想,既然大腸經路線經過牙齒,而且我疼痛的是下排牙齒,怎麼按合谷穴卻沒有一點反應呢?於是,我順著肘關節用拳頭輕敲大腸經在手臂上的循行路線,剛敲兩下,手三里穴的位置已經疼痛難當了,而上下的穴位卻沒有反應,令人驚奇的是,我的牙痛減輕了。我又忍痛繼續敲打及按揉手三里穴,這時再按合谷穴,也出現了一絲痛感,於是我一直按揉手三里穴,十多分鐘後,牙痛就消失了。
這次經歷對我觸動太大了,讓我重新見識了中醫簡便速效的特點。
在大學跟老師學習針灸穴位的時候,我一直以為按準穴位後,會有酸、麻、脹、痛等感覺,但我牙痛的時候,為什麼按壓合谷穴沒反應,而手三里穴卻出奇地疼痛呢?這就代表經氣在手三里穴堵住了,不能傳導至合谷穴,所以它沒有反應。可是,手三里穴附近還有上廉穴和下廉穴,為何它們也沒有痛感呢?難道說手三里穴有區別於其他穴位不同的作用嗎?
後來我為身邊的親朋敲打手三里穴,結果發現差不多個個都有痛感。我還發現,透過對手三里穴的刺激後,有朋友的腸道功能得到改善,排便變得正常了。(有的人即使沒有腸道症狀,但從經絡「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道理來說,按壓手三里穴會出現痛感,大腸功能多少也有一些問題,只是還沒有顯現的症狀而已。)
透過以上實例,我明白了一點:只要身體存在隱患,雖然沒有明顯的不適表現,但經絡就會有反應,並以痠、麻、脹、痛等感覺告知我們。如果我們忽略身體的這種本能呼喚,病情就會往深裡發展。我想如果其他經絡也有這樣的穴位,那就應該具有普遍意義,就能夠告訴我們經氣在經絡中運行得是否順暢。於是,經過多年的摸索、整理、實踐,我逐漸發現每條經絡上都存在2∼4個容易堵塞的穴位。
這些穴位大多分布在肘、膝、腕、踝關節附近,一旦身體出現問題(即使在身體沒有異常感覺時),敲打它們時就會給我們提供信號。目前,人體十二經絡常見的堵塞穴位是39個,多數朋友會有30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