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四季養生除濕熱(摘錄)
避免濕熱傷身,首先要防外邪侵犯人體。濕熱傷身,主要是因為內外濕熱共同作用於人體而導致諸多病症。本單元從四季保養著手,讓讀者能從四季不同的氣候特性,不論是預防外邪導致濕熱侵身,或避免外邪助長人體濕熱傷身,目的都是在排除身體濕熱。
【春天】要養肝防風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熱,以之化之變也。──《黃帝內經.素問》
春回大地,萬物萌芽,百花爭妍,這是一個生發、推陳出新的季節。這時寒氣始退、陽氣升發,享受溫煦的春日春風、感受天氣漸漸變暖的欣喜,精神、情緒也隨之高漲。此時若順應春氣升發,並做好防風防濕及養肝養生,將會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礎,並能有效避免濕熱入侵。
●開窗通風,注意避風避雨
春天多風,氣溫從春分過後就逐漸高起來,加上穀雨後又多雨。所以這個季節要注意風、熱化為「火」襲身,也要防濕氣入侵。春天的風是一種外邪,會讓身體的「熱」更昌盛。
《原病式》提到:「風本生於熱,以熱為本,以風為標,凡言風者,熱也。」如果體內已有濕熱纏身,再加上感受外界的風邪、溫邪、濕邪,濕熱病症會加重,並且衍生出更為複雜的溫病而帶來痛苦,比如:濕熱到了上焦,可能會出現身熱煩躁、神昏譫語等病症。濕熱跑到腸腑,可能出現潮熱、腹滿疼痛、便溏澀、黏滯等病症。濕熱若出現在下焦,則可能出現身熱心煩、口乾苦、尿短赤、白帶多等病症。濕熱發在肌表,則可能出現斑疹、舌紅無苔、脈細數等。
所以春天要注意避風,出門可隨身穿戴帽子、圍巾、風衣。不要淋雨,不要穿濕衣服,頭髮要吹乾再睡覺。
●春捂秋凍,冷熱要保持平衡
有句古話叫「春捂秋凍」,意思是春天天氣轉暖,但不要急著脫掉冬衣,秋天天氣轉涼也不要急著穿上冬衣,要慢慢適應氣候的變化。不過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一年四季都要適時增減衣服。春天「捂」是為了讓陽氣更好的生發,有助養生。但是凡事都不要過猶不及,比如別人都還在穿外套,你就一身短袖短褲了,這對養生是很不利的。反過來說,別人都穿薄衣了,你還穿著羽絨衣,這也不正常。所以說要順應時節、順應氣候,適時增減衣物,以不冷不熱為準,才是春天養生最好的穿衣之道,也是避免濕熱襲身的重要生活方式。
●飲食少酸多甜,吃粥最適合
春天,為了避免濕熱發生,飲食調理十分必要。春天是生發的季節,要注意養肝,飲食要少酸略增甜。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說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根據中醫理論,春天肝氣當令,肝氣偏旺會傷及脾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而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少酸多甜既避免肝氣過旺,又有益於脾氣。一旦脾氣正常不虛,就不容易遭遇濕熱邪氣侵襲。而脾胃是濕熱的傳導之源,所以脾胃沒有濕熱,肝及其他臟腑就不可能有濕熱侵襲。因此,春天要少吃些酸味食品,多吃些富含優質蛋白質及醣類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水果、蔬菜等,有助於養脾胃、避免濕熱。
此外,油膩食物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及吸收功能,也易生濕助熱,所以春天飲食一定要清淡,粗糧與細糧、葷食與素食都應講究配合。春季多風,易耗散水分,此時多吃些能補充人體津液的食物對於防治濕熱也是有益的。比如說,春日吃粥便是一大保健良法。粥裡加一些薺菜、芹菜、韭菜,既利消化吸收,又助春陽生發。
早春環境多雨潮濕,身體容易倦怠、胸悶、腹瀉、食欲差,這些都是「過濕」症狀。此外,身體過濕愛發濕疹,關節也會疼痛,所以日常飲食要注意除濕,可以吃些紅豆、薏仁、扁豆雜糧粥等來排除身體的濕氣。另外,生濕的飲食千萬不要吃,除了前面提過的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能吃,還有一些水果,比如菠蘿蜜、榴槤、芒果等都屬於助濕生熱之物也要避免。
>>春天除濕熱要點<<
1. 記得保暖,不要受寒。
2. 保持身體乾燥,不要淋雨、不穿濕衣服、頭髮要吹乾,住處不潮濕。
3. 飲食一要少酸多甜,二要清淡,吃粥是好選擇。
■對症食療─46 道除濕熱的神效食療方及簡易茶飲
尋常食物也能立大功,健脾除濕熱的紅豆薏仁粥、專治水腫肥胖型的荷葉除濕茶、提振精氣神的加味薄荷茶、補血養肝的韭菜炒豬肝,還有除邪排腸毒的五穀豆漿等等,應用日常生活唾手可得的食材,就能變身成養身絕妙大補帖。
【腸】 除「腸道濕熱」的食療與茶飲
欲無病,腸無渣,欲長壽,腸常清。要想皮膚顏如玉,保持腸道清如水。
很多人認為小腸在臟腑辨證中的重要性不是很突出,但其實小腸的辨證在臨床上與脾胃和心臟都具有同等重要性。小腸是「受盛之官」,接收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做進一步消化將水穀化為精微。如果小腸此一功能異常,會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一旦小腸功能失常,不僅小腸自身會出現危機,易遭外邪侵襲(如濕熱,臨床也有小腸濕熱的病症出現),也會導致疾病叢生。
再來說說大腸。中醫將大腸歸屬於腑,其上口在閉門處緊接小腸,其下端緊接肛門,因與肺有經脈相互絡屬而為表裡。大腸為傳導之官,接收經小腸傳送過來的食物殘渣,從中吸收多餘的水液後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如果大腸濕熱,會導致大便不正常,排便不乾淨而積留毒素。
腸胃功能紊亂,還可能引發各種病症,腸道的正常或失調,與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息息相關。因此,養護腸道健康、排除濕熱,是防病保健的重要舉措。
●養護小腸的最佳選擇:五穀豆漿
小腸主液,並負有泌別功能,一旦小腸功能失調,這些作用不能正常進行,身體就容易生病,比如水液不能很好代謝,不能很好地分別水液和糟粕,就會發生泄瀉、水腫等疾病。
前段時間,家人去逛超市時,收到一本《五穀豆漿養生手冊》,據說是一家將五穀、藥材打磨成豆漿的小店發的。我覺得不錯,準備抽個時間去瞧瞧。正在家裡翻看這本養生手冊時,來了一個朋友說讓我幫他看看病。
對方的主訴症狀是平時肚子悶脹,有時還會發疼,每天大便三至五次,尤其是暑夏季節更厲害;肚臍周圍痛,胃鏡檢查正常。經過診斷,再綜合主訴症狀,我發現問題不是出在胃,應該要考慮下焦小腸的原因。再加上脈診滑濡、瀉下物混濁、水糞過多、小便量少且色黃等症狀,綜合考慮確診為小腸濕熱所致。我給他開了些方藥,另外也建議他可以試試「五穀豆漿」。
五穀豆漿精選有助於小腸養生的食材研磨成漿,有利於小腸消化吸收及除邪排毒,是現代人發明的最能養護小腸的食物。方中的薏仁是除濕熱最好的藥食兩用食材,性涼,味甘、淡,可以健脾滲濕、除痹止瀉,還能治療水腫、足癬(香港腳)、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等。赤小豆入小腸經,也是心之穀,同養心和小腸,使養生效果增倍,還有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等作用,可治水腫、香港腳、黃疸、瀉痢、便血及癰腫。黑芝麻能潤五臟、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本草綱目》稱:「服黑芝麻百日能除一切痼疾。」在這裡選擇黑芝麻主要是為了增強五穀豆漿的口感,同時也有潤腸養身、強體的作用。
冬瓜仁味甘淡,性涼,有利尿、清熱、生津、解毒作用,主治水腫脹滿、淋病、香港腳、痰喘、暑熱煩悶、消渴、癰腫、痔漏等。五穀豆漿當然少不了大豆,這裡選用黑豆更有助於補益。黑豆營養全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有活血、利水、祛風、解毒等功效,能健脾利濕、除熱解毒,也是潤大小腸、防治濕熱病的重要食材之一。
>>五穀豆漿<<
?材料:薏仁200 克,赤小豆200 克,黑芝麻50 克,冬瓜仁50 克,黑豆100 克
?做法:將上述食材打磨成粉,包裝好放入冰箱或陰涼乾燥處存放,每次取30 克,沖入沸水飲用,每天一劑。如果家裡有豆漿機,也可以自己操作,將上述每種食材的量除以10,就是一次打豆漿的量。
?功效:補心養小腸、清熱利濕、避免小腸疾病。
●小腸除濕熱養生湯:紅豆湯
赤小豆入小腸經,是清熱解毒利濕的好食材,平常喝點紅豆湯,有助於養護小腸,防治小腸濕熱病。紅豆和薏仁一樣,都是很好的除濕熱佳品。
前段時間有個患者打電話給我,說他在四川出差,可是去了不到一週,就開始鬧肚子疼,當地大夫診斷他是小腸濕熱腹痛,給他開了一大堆健脾止瀉的藥,可是吃了好幾天,感覺沒什麼效果,所以就給我打了電話。
問完具體的症狀,感覺對方是小腸濕熱沒錯,於是就建議他喝點紅豆湯,如果是小腸濕熱,這個湯就很對症,萬一不是小腸濕熱引起,此湯對於患者來說也不無益處。因為當時正是暑夏季節,他又去了四川那樣的濕熱環境,喝點紅豆湯是有益的。
對方接受了我的建議,喝了三天紅豆湯後打電話告訴我病好了,並表示以後會每天堅持喝。我笑稱他可以減肥了,因為紅豆減肥效果也不錯,他說正合他意。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赤小豆具有如此好的養生效果呢?明代大醫家李時珍稱赤小豆為「心之穀」,說明赤小豆養心效果不錯,而心與小腸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如果把心養好,那麼小腸的受盛、泌別、主液等功能就會維持正常,小腸正氣不虛,就不易招致濕熱等外邪疾病。
另外,赤小豆還有補中益氣、生津液、消脹除腫及治上吐下痢、除寒熱癰腫等作用,所以小腸有疾,尤其是煩滿、脹痛及受濕熱侵襲時,赤小豆就能派上大用場了。所以防治小腸濕熱,或者在濕熱的環境或是進食了過多的肥甘厚膩食物之後,喝一碗「紅豆湯」是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的。
>>紅豆湯<<
?材料:赤小豆50 克
?做法:紅豆浸泡一晚後加2000 毫升水,煮至開花,即可關火燜著。隨飲隨取,也可以加入蜂蜜調味。
?功效:補心養小腸、清熱利濕、避免小腸疾病。
●除大腸濕熱及止痢:黃連檳榔茶
大腸濕熱導致的痢疾,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嚴重的疾病,多因飲食不節不潔而損傷腸胃,讓濕熱之邪趁虛內犯所致。臨床症狀包括腹痛下痢、裡急後重,或大便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及脈滑數;治療上以清熱、利濕、解毒、調氣、行血為主。痢疾患者應注意調氣行血的運用,若下血較多應該重用行血之品,膿多者宜重用理氣藥。治療痢疾時,也應始終顧護胃氣,由於治療濕熱痢的方藥大都是苦寒之品,不應長時間大量使用,以防傷胃氣。
濕熱痢疾是一種急性重症,所以日常養生重在防治,方法我推薦「黃連檳榔茶」。這個方法是我從一個老人家那兒學來的,效果不錯。有一年夏季我去海南旅遊,抵達後就覺得腸胃不舒服,甚至有點下痢的表現,不過不是很嚴重。正準備去藥店抓藥自己治療時,剛好遇到當地的一位阿伯,我問他哪裡有藥店,他則反問我有什麼毛病。我把症狀告訴他,他請我到他家喝杯茶,一杯我從來沒有喝過的養生茶︱「黃連檳榔茶」,雖然味道稍苦了些,但是功效很好。在老阿伯家喝了幾杯,回到住處,又按老阿伯的指導方法,第二天也連著喝了幾杯,效果果然很好。回到北京的時候,我還特別帶了一些當地的檳榔當作饋贈朋友的禮品,平常有濕熱下痢的朋友,我也建議他們多喝「黃連檳榔茶」。
黃連檳榔茶重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殺菌消炎,尤其適合在暑夏季節防治大腸濕熱而導致的痢疾。檳榔味苦性溫,能夠下氣、行水、消積、截瘧等,對脘腹脹痛、瀉痢後重、足癬、水腫、瘧疾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本品緩瀉易耗氣,故脾虛便溏或氣虛下陷者忌用;孕婦慎用。
說到黃連,我們不妨先提一下一種成藥「小檗鹼」。小檗鹼又稱黃連素,可從黃連、黃柏、細葉小檗等植物中提取,這是一種重要的生物鹼,也是應用很久的一種中藥,具有顯著的抑菌作用。小檗鹼能對抗病原微生物,對痢疾桿菌、結核桿菌、肺炎球菌、傷寒桿菌及白喉桿菌等多種病菌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對痢疾桿菌作用最強,臨床主要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和腸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無抗藥性及副作用。
黃連味苦,性寒無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作用,用於濕熱內蘊、腸胃濕熱、嘔吐、瀉痢等症。
黃連、檳榔這兩味藥材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殺菌消炎、防治下痢。暑夏季節為了防治大腸濕熱症,或者輔助治療下痢,可以將黃連檳榔茶當日常茶飲。
>>黃連檳榔茶<<
材料:黃連1 克,檳榔3 克
做法:將上述材料一起放入瓷杯或玻璃杯中(忌用鐵製或塑膠杯),沖入沸水,浸泡10 分鐘,即可飲用。每天一劑,隨喝隨泡。
功效:清熱利濕、治下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