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閱讀的意義:理解他人
1.2深層:理解作品和文章深意的五個要素
一部好的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通常在以下五個方面表現出色:
1、結構;
2、描寫手法;
3、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等);
4、用詞、用語;
5、語氣。
因此,作為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除了關注人物和情節,須從上面五個要素入手來理解作品。這一節,我想先講講結構。
文章的結構和建築的結構有相似之處。好的作者,寫出來的作品一定是結構清晰的,以便引導讀者跟著他的思路走。這就如同一位好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房子結構一定很漂亮一樣。
沒有經驗的人看房子,轉半天,可能只會注意到房子裡的鍍金水龍頭或廚房裡的小酒櫃,但是房子裡有哪些房間?功能上有什麼優、缺點?整體上和另一套房子有多大的區別?他都說不清楚,甚至會把書房和臥室搞混。
可是,經常去看樓盤開盤(編注:建商取得了銷售許可證,可以合法對外宣傳預售,為正式市場所進行的盛大活動)的買家,到樣品屋走一圈,就能對房子的結構有大致的瞭解。例如,有幾個臥室、臥室之間如何連接、朝向如何、客廳和廚房的位置如何安排等等。這就是行家的眼光。
無論什麼形式的文字內容,結構往往都是有模式可循。雖然世上的作者千萬,但是行文的結構基本上就那麼幾種,例如以時間為線索、以矛盾衝突為線索、用一個微觀細節映射一個宏大的事件等。
可能有人會認為它們是套路、是固定的、不新鮮、總想標新立異。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幾千年下來,寫作的模式就那麼幾種,一定有其道理—不便於表達思想的寫作結構都被淘汰了,而我們常見的通常是最有效的。這就如同建築師設計房屋一樣,不僅自身風格大致固定,大多數建築師設計的建築也就那麼幾種風格。如果一定要設計非常古怪的房子,那要麼使用起來不方便,要麼結構不結實。
有限的寫作結構模式其實給我們的閱讀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比如說,一個讀者在有了一定的閱讀量之後,大致就能摸索出各種作品的結構。如果參加閱讀理解考試時遇到涉及文章結構的問題,他就不會做錯了。
不僅閱讀時要把握文章的結構,寫作時,也應該先考慮結構,再寫細節內容,而不是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很多人在寫作時經常會卡關,半天憋不出幾段文字。其實我自己以及我的孩子在中學時都遇到過這種問題。我最終的解決辦法就是先搭好文章的架子,也就是先確定結構,再填入內容。中間難免會遇到卡關的地方,但是有了架子,就能先把這裡跳過去,把該寫的寫好,暫時不會寫的最後再補。我的孩子也是採用這個方法,逐漸度過了「寫不出來」的階段。
關於文學作品的這五個要素,我在後文還會結合很多具體的作品進行詳細分析。瞭解了它們,你就能更容易讀懂作品。
★練習題:閱讀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你讀出了作者想表達的什麼深意?
1.3思想:如何讀懂作者的內心
合格的讀者,除了要懂字面上的基本訊息,還要能讀出隱含訊息。但做到這些僅僅是合格而已,高明的讀者還要能理解作者的本意,或者說作者的內心。
絕大部分專業作者,例如作家、記者,在寫作上和我們日常寫作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日常寫作,在主題和內容的選擇上常常是被動的,寫的往往是信件、研究報告、調查報告、總結等,寫作的內容不是自己定的,而寫作的目的是把事情說清楚。相反地,專業作者通常有很大的選擇自由。他們寫作的目的一是要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二是要描繪他們的時代和周圍的事件。當然,他們不是沒有感情的攝影機,只懂得記錄,而是要把自己對外面世界的看法告訴讀者。因此,對於他們寫的文章和作品,只有瞭解到他們的意圖和思想,才算讀懂了。
接下來,我就以著名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為例,講講什麼叫理解作者的內心,以及怎樣才能理解作者的內心。
褚威格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他的文筆能打動人,我覺得這和他非常瞭解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擅長心理描寫有關;另一個是他有思想,是一位理想主義者。
我讀的褚威格的第一本書是《人類的群星閃耀時》(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這本書講了十幾個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事件,例如滑鐵盧戰役、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太平洋的發現、加州淘金熱等等。讀完並且瞭解了這些故事,只能叫完成了合格的閱讀理解,還沒有走到理解作者內心這一步。對我來說,理解褚威格的瞬間,是我被書中這段話打動的那個瞬間:
在命運降臨的偉大瞬間,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順從、勤勉、謹慎,都無濟於事,它始終只要求天才人物,並且將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命運—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願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
讀完這本書,我有兩個感悟。一個是,我體會到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關鍵時刻指望得上的,一種是關鍵時刻指望不上的。於是,我立志要做第一種人。用褚威格的話講,就是凡人要在偉大的事業中尋求不朽。
另一個感悟是,人類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時刻,在出現之前,都經歷了長時間的醞釀和能量的積累。但是,絕大部分人只看到那一瞬間群星的閃耀,而忽略了之前的準備。於是,我從年輕氣盛的機會主義者,慢慢變成了一個踏踏實實做準備的人。
正是因為讀到了這些,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而且我在幾十年來一直對書中的內容記憶猶新。事實上,我在構思《文明之光》和《信息傳》時,就是受到了褚威格的啟發—褚威格的表達非常成功,於是我也有心學習他的表達技巧。
當然,不同的人對這本書有不同的評價。例如,有些人就批評他加入的心理活動虛構成分較多,讓這本書不像是嚴肅的歷史讀物。還有些人不喜歡褚威格在書中流露出的英雄史觀和機會主義傾向。但在我看來,《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的主角並不是拿破崙、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或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等歷史人物,而是褚威格自己。褚威格寫這本書,目的根本不是寫歷史,也不是寫傳記,而是在寫自己的思想。世界上並不缺歷史書,我也不須在書架上增添一本標準的歷史故事書,但是我需要一本鼓勵市民階級的年輕人以淨化自身讓自己高尚起來的書。
透過這本書,褚威格表達了這份苦心。讀懂這本書的標誌,就是理解他的這種想法。至於滑鐵盧戰役的失敗是否像書中描寫的那樣,我覺得並不重要。如果一個讀者自鳴得意地找出了書中的一大堆破綻,洋洋灑灑地駁斥作者,最後得意地給這本書打個一星差評,那麼,我想他不僅沒有讀懂這本書,而且讀再多書也難以進步。
從讀者的角度來講,能夠透過書中內容反推出作者是什麼樣的人,才算讀懂了一本書。
從《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中,我讀到的是一個對人類世界充滿美好理想,同時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極為豐富的褚威格。這個推論,可以從他那本帶有回憶錄性質的《昨日的世界》(Die Welt von Gestern)裡得到印證。
那麼,褚威格是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一個生活在十九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奧地利猶太人,一個知識分子。在《昨日的世界》裡,他講述自己經歷了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歐洲發生的大事;講述了自己和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羅丹(Auguste Rodin)等文化名流的交往;講述了自己如何受到他們的影響,成為一個和平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褚威格從來沒有夢想出名或大富大貴,他只是想和我們一樣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過著小康的日子,自由地表達思想。
處於二十世紀初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短暫平靜期的歐洲,確實讓人看到了光明、和平和興盛的希望。但不幸的是,希特勒上臺了,納粹吞併了奧地利,一記悶棍打在褚威格這個猶太知識分子頭上。最終,他不得不離開奧地利,流落到南美洲。在那種背景下,他寫下了《昨日的世界》。
雖然我們今天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噩夢在一九四五年結束了,但在當時的褚威格看來,過去美好的東西永遠不會再有了,人類文明結束了,他所有的理想都破滅了。於是,他和妻子在絕望中雙雙選擇了自殺。
看到這些內容,你可能依然覺得無感。雖然今天媒體時不時地提醒人們珍愛和平,但是世界承平日久,很多人早已好了傷疤忘了疼。說起戰爭和法西斯的恐怖,說起死傷的人,有人覺得不過是個數字而已。再多真實的歷史書,再多血腥的紀錄片,也難以讓人懂得那個年代的恐怖。但《昨日的世界》,卻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那個恐怖的時代給人帶來的絕望。
今日全世界中產階級的處境,其實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褚威格沒有什麼不同。如果真遇到了褚威格那樣的厄運,結局也未必會比他更好。正是因為瞭解了這些,今天西方的知識階級才會反對排外行為,才會有那麼多美國人對川普(Donald J. Trump)的言論和行為表示防範。從這個結果來講,作為一個表達者,褚威格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本書後面的章節,我還會分析很多大作家的作品,從雨果(Victor Marie Hugo)到羅曼.羅蘭,從勃朗特(Brontë)三姐妹到海明威。你會看到他們是如何以小說裡的人物講述自己的想法。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就是作品裡的主人公其實都是作者自己。他們將小說中的人物塑造成特定的樣式,並不是想編一個故事讓我們在茶餘飯後擠出兩滴淚水,也不是想透過情節牽引我們的好奇心,而是想告訴我們,他們所處的世界以及他們希望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因此,我覺得,閱讀理解到了深層,其實就是從讀書上升到了讀人。
回到我們自己。我們也有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需求,也有對事件發表看法的時候。學會以閱讀作品瞭解作者的內心,也就掌握了清楚表達自己內心的技巧,寫出來的內容也會很容易贏得讀者的共鳴。
同樣的人,如果身處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經歷和結局。從那些經歷和結局,我們又能瞭解過去的歷史,特別是那些特點鮮明的時代。
★練習題:閱讀褚威格的《昨日的世界》,談談你對褚威格思想的理解。或者找出一部你讀懂了作者內心的作品,談談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