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行銷策略為什麼需要用同理心?
開篇案例:美國傑西潘尼百貨的失敗行銷
羅恩.強生(Ron Johnson)是美國連鎖百貨業傑西潘尼百貨公司(J.C. Penney)的前CEO,他在這個職務僅僅待了十七個月就被開除。他到傑西潘尼百貨之前,曾在蘋果零售店(Apple Store)十幾年,並獲得極大成功。然而,這位久經沙場的零售老兵在傑西潘尼百貨公司執行的行銷策略,卻導致公司銷售額和股價出現災難性暴跌,二〇一四年還被BBC(英國廣播公司)評為過去十年最失敗的CEO之一。
羅恩.強生究竟做錯什麼?在羅恩.強生離職後,二〇一三年,傑西潘尼百貨公司在臉書(Facebook)主頁上發布一則聲明,他們為「沒有聽取顧客的意見」而道歉,並表示已經從錯誤中得到教訓。聲明是這樣說的:「最近傑西潘尼公司做出一些改變,這不是什麼秘密。有些變化你們喜歡,有些不喜歡,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從錯誤中吸取到教訓。得到一個非常簡單的經驗:傾聽你們的聲音,聽取你們的需求,讓你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回到傑西潘尼百貨吧,我們聽到你們的聲音了。」
傑西潘尼百貨公司原本可以避免這次的失誤,因為他們的研究團隊透過對核心用戶的調查早就得出結論:強生的新行銷策略將會失敗。傑西潘尼百貨的客群是收入中等的媽媽們,她們為自己能夠管理家庭預算、提供家人更好的商品而感到驕傲。在美國,母親們掌管的家庭開支高達一點六億美元,對其他家庭成員的購買有決定性的影響,沒有任何一個企業願意去冒險得罪這一客群。傑西潘尼百貨在兒童服裝、男女服裝以及時尚家居上的品質一向優良,因此,這些母親是他們的忠誠顧客。
根據以往的經驗,頻繁的促銷活動能吸引這些消費者走進傑西潘尼百貨,讓她們在為家人購買商品時也犒賞自己,例如為自己買一件新外套。四十九歲的辛迪是德州達拉斯一家幼兒園的教師助理,她有個十二歲的兒子和十一歲的女兒,她說:「我只為孩子花錢,他們正在長大,所有的錢都花在他們身上。我可以等他們長大再花錢。但如果有傑西潘尼百貨的優惠券,我就會考慮在結婚紀念日為自己買點什麼。」
傑西潘尼百貨的消費者不僅會考慮商品的品質和價格,還會判斷哪些才是真正「需要」的商品。對作為「家管」的家庭主婦而言,「需要」的彈性非常大。當有促銷活動時,她們就會走進商場,心甘情願地為自己和家人花錢。很多購物者會給自己選擇幾件商品,但隨後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罪惡感,質疑消費的合理性。不過促銷價格會讓她的心理恢復平衡。「我半價就買到一件新外套,這錢花得太值得了。」對這位顧客而言,這意味著「我可以說服自己去買件衣服給自己」。
強生似乎認為,「天天低價」的銷售形式,會讓消費者意識到自己不該再對降價抱有任何期待。然而,他低估優惠券對這些女士們潛在的心理影響,在人生的特殊階段,女性們都是以家庭優先,在滿足家人的需求後才會用優惠券來犒賞自己。這與進出蘋果商店的千禧世代完全不同,千禧世代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目標消費族群。
經濟學家諾諾爾.提區(Noel Tichy)把強生的錯誤歸咎於企業文化的錯誤。強生以他自己以及與他關係最密切的團隊為,為此建立了一套管理體制,他們可以從美國加州趕來開會,卻沒空聽取在田納西州的傑西潘尼百貨公司團隊的意見和經驗。他帶來一群以前在蘋果公司的同事,卻未能和新同事進行良好的溝通。
最終在二〇一三年初(即百貨的忠實顧客紛紛流失時),強生被迫承認:我以為人們厭倦使用優惠券和所有諸如此類的東西,但總是有一部分消費者喜歡它們。她們因此被吸引到商場,興致勃勃地使用各種優惠券。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核心客戶比我想像的更加依賴和喜歡優惠券。
這段勉為其難的坦白讓人印象深刻,即使在他失敗的行銷策略餘波散盡,強生仍然對傑西潘尼百貨的核心消費族群缺乏深入瞭解。他從來沒有花時間去洞察客戶的生活,瞭解她們走進傑西潘尼百貨時懷抱的夢想、憧憬與動力,沒有理解她們的想法,急她們之所急。從來沒有去調查她們喜歡使用優惠券的方式和原因,也從未與她們建立同理心,而是簡單地假設:把蘋果公司的行銷策略「移植」過來,就可以輕易改變客戶的行為習慣。
強生離開兩年後,雖然傑西潘尼百貨重新啟用優惠券政策,但是許多流失的客戶並沒有再回去。費城的麗茲是一名內部審計員,她說:「我以前每週都會去傑西潘尼,但是他們停用優惠券之後,我就開始去柯爾(Kohl's)百貨(傑西潘尼的主要競爭對手)了。」
什麼是同理心?
研究者認為同理心包含以下兩種要素。
(1)認知要素:認識、理解對方觀點。
(2)情感(情緒)要素:分享他人的情感狀態。
情感要素是一種感知對方情緒的自發能力,普遍存在於動物的社會群落之間。社會神經科學研究顯示,當我們經歷某種情緒時,相似的神經迴路會處於活躍狀態,因此在看到他人經歷同樣的情緒時,我們會「感同身受」。相反,認知能力被認為是人類最新進化的成果,需要透過不停的認知努力,才能深入理解對方的體驗、信仰、意願和動機。換言之,我們需要具備主動的感知、認識和理解能力,去理解別人所思、所想、所為,從而建立同理心。
同理心並不是對他人簡單地表示「同情」,除了情感要素之外,同理心還需要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這就是同理心以及認知要素的定義,後面還會用到這些概念。
現在,讓我們看看如何建構行銷策略(理論和實踐),進而揭示同理心在這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架構行銷策略?
根據慣例,企業每年都會按照規定的程序制訂行銷策略,內容包括: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策略位置,確定目標客戶或消費者,並為他們提供優質的商品或品牌,由此整合出「消費者和品牌的每個接觸點」的戰術策略(例如定價、銷售管道、促銷方式等)。行銷策略包括中長期規劃(例如五年規劃),也包括年度規劃。第三章會詳細討論行銷策略的要素,此處不再贅述。
在企業中,一般由行銷部門承擔開發行銷策略的職責。不過,有的行銷部門更著重於宣傳工作(廣告、數位資產〔Digital Assets,數位授權的所有文字和媒體資源〕、促銷、產品包裝),制訂策略的責任可能會轉由一個專門的策略部門負責,並直接向CEO彙報。產品的改進或品牌的提升往往又是另外的部門負責(一般是向策略或行銷部門彙報),任務是藉由不斷的創新為未來推出新產品做準備。
除了這些部門直接承擔開發行銷策略的職責外,其他人員也可能會分擔一部分的責任,例如來自銷售、財務或是研發部門的人。特別是來自市場洞察(或市場研究)部門的人員,他們負責研究市場和客戶,也會被召集起來為企業決策提供支援。無論企業的組織架構為何,最理想的狀態是由來自不同職務、承擔不同職責、工作方式完全不同的人員,組成一個複合的網絡體系來共同參與行銷策略開發工作。
如何讓這個複合網絡體系中的參與人員,在行銷策略方向保持步調一致,對企業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我們將會在本章詳細講解。在第四至第八章,會進一步講解實際應用的方式,介紹一些有用的方法和工具。
理論上來說,年度行銷策略的開發過程,是幫助行銷團隊找到對的行銷時機、高效分配公司資源的有效方法,透過策略開發使他們知道如何管理公司資源,進而為資源的使用確定優先順序。然而,如果我們去問行銷人員,公司的行銷策略是如何執行的,他們會說,執行和計劃完全是兩件事!客戶或市場競爭環境、新技術的出現,甚至政府部門法規的變化,這些經常會使得已規劃好和核准的行銷策略不得不進行修改。
一些學者提出,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顛覆性變化以及劇烈變革、不確定、複雜和模糊的時代,甚至由此產生了一個新的名詞:「VUCA時代」。因此,企業必須不斷學習,具備「敢於接納變化且適應性強」的策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