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vs英國、美國和塔利班:「大競賽」下的阿富汗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發生恐怖攻擊事件,對全世界造成極大的衝擊。美國斷定主謀就是伊斯蘭主義團體蓋達組織的首腦奧薩瑪.賓拉登,並且在同一年要求將他引渡至美國,遭到拒絕後決定攻打阿富汗。二○○三年,美國推測賓拉登與伊拉克往來密切,便出兵攻擊伊拉克(波斯灣戰爭後,美國懷疑伊拉克藏有大量毀滅性兵器,以此為由出兵)。九一一恐怖攻擊經過十年後,美國在巴基斯坦邊境地帶發現賓拉登的蹤跡,並派遣特種部隊將他暗殺。
對國際造成威脅的恐怖份子賓拉登,其父出生於葉門,在沙烏地.阿拉伯累積財富後,對他提供大量資金援助。賓拉登接受過高等教育,對伊斯蘭教信仰極深,反對現代社會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他認為美國是這一切主義思想的根源,才會極欲將之鏟除。
蘇聯在一九七九年開始侵略阿富汗,對此沙烏地.阿拉伯的薩德家族,請求賓拉登家族援助和蘇聯作戰的阿富汗穆斯林。長久以來,對沙烏地.阿拉伯而言,伊斯蘭激進派一直是個燙手山芋,因此藉由這次機會,可以將他們流放至阿富汗,而賓拉登也就是在這一波行動中前往阿富汗。
阿富汗和伊斯蘭的關係,以及與美、蘇兩國之間有什麼樣的糾葛,讓我們一起探究這段歷史的演變。
撼動伊斯蘭世界的麥加大清真寺占領事件
一九七九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伊朗發生伊朗.伊斯蘭革命,這兩起事件都對伊斯蘭各國造成極大的衝擊。沙烏地.阿拉伯的國教,是嚴守伊斯蘭教義的瓦哈布教派,到了二十世紀,藉由國內生產石油帶來的豐厚收入,與歐美資本主義各國關係密切,然而,國際社會對其君主專制獨裁體制的批判也愈加激烈。
何梅尼藉由伊朗.伊斯蘭革命掌握權力後,也針對沙烏地.阿拉伯的國家體制,提出嚴厲的批評。這些批評聲浪,完全擊中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的要害。而何梅尼的言論,在穆斯林視為最崇高的聖地麥加,引發了一起撼動人心的事件。守護天房的麥加大清真寺,遭到激進派組織占據,訴求打倒君主政權。
這起事件隨即遭到鎮壓,並公開處決激進派成員,使得沙烏地.阿拉伯邁向現代化的腳步,以及親西歐路線,雙雙就此停擺。在這場風波當中,蘇聯入侵阿富汗。沙烏地.阿拉伯接受阿富汗求援,除了挹注資金之外,同時以派遣聖戰士(參與戰爭的伊斯蘭士兵)為由,將國內激進派一掃而空。
當時,賓拉登就是以聖戰士的身分,前往阿富汗。在伊斯蘭教世界中,人民可以輕易來往各國之間。
蓋達組織的誕生
賓拉登在阿富汗戰爭中,接受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訓練,習得蒐集情報的能力,同時也在巴基斯坦軍裡面,獲得軍事相關能力的培訓。聖戰士逐漸在戰爭中取得優勢,最後順利擊退蘇聯。
在這個過程中,賓拉登創立了MAK(徵兵服務處)組織,運用自己擁有的龐大資金來支援聖戰士。之後這個組織成為伊斯蘭激進組織的支柱,專門援助以蓋達為首的恐怖組織。
其後,MAK分為兩派勢力,一派著重於在阿富汗建立伊斯蘭國家,另一派則主張應該在世界各地發起恐怖攻擊,兩者間的對立也日益嚴重。後者也就是在全世界發動恐怖攻擊的蓋達組織(目前,實際狀況尚未明朗),由於賓拉登挹注大筆資金,因此成為蓋達的領導者。伊拉克占領科威特的時候,賓拉登對美軍協助沙烏地.阿拉伯一事,提出強烈的批評,也連帶影響到他在二○○一年策劃恐怖攻擊事件。
阿富汗是東西交通的要衝
阿富汗的國土有一大半是嚴峻的山地。從電視報導來看,或許我們會以為那裡都是沙漠,但是仍有草原地帶能夠發展農業和畜牧業,許多人為了盡快回收現金,也著手種植鴉片。因此國內無法提供充足的食用穀物,必須仰賴國際支援。
另一方面,這個國家也有受人矚目的礦產資源(若是政局穩定,專注開發的話,就能夠帶來龐大的財富……),在歷史上最著名的礦產是青金石(價值極高的藍色顏料)。古代埃及圖坦卡門王的面具上,就檢驗出有阿富汗青金石的成分,正倉院的收藏物之中,也有相同成分。
阿富汗自古就是陸上東西往來必經的路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亞歷山大大帝曾經派遣遠征軍來到此地,印度人也曾北上,在此建立國家。中亞各民族也在這個地區建立國家,不少實力強大的國家,也都曾將阿富汗納入治理的版圖中。過去曾以阿富汗為據點的王朝,有十世紀土耳其伊斯蘭勢力建設的伽色尼王朝,以及古爾王朝。
在上述王朝之後,蒙古和伊朗也相繼統治阿富汗。到了十八世紀,阿富汗人(阿富汗的主要民族為普什圖族)終於建立自己的國家,也就是最初的杜蘭尼王朝。
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歐美列強入侵世界各地,阿富汗也不例外。
俄羅斯vs英國的「大競賽」
十九世紀,俄羅斯從中亞南下,英國從印度北上,阿富汗成為兩國爭相搶奪的地方。不只是阿富汗,就連鄰國伊朗也是爭搶的目標,這場由英、俄兩國發起的紛爭,史稱為「大競賽」。雖然紛亂的主要舞台是在阿富汗,但是從高加索到中國,包括整個亞洲地區,都是大競賽爭奪的目標,直至今日,這場勢力之爭可說尚未停止。在此,我們還是將主題侷限在阿富汗。
一七五七年,普拉西戰役爆發,英國戰勝法國之後,在印度的領土也更加擴大。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和北印度勢力強大的錫克教,發生兩次戰鬥並且獲得勝利。一八五七年,印度發起印度兵變(或稱傭兵之亂),英國實施鎮壓之後,為了更強化控制整個印度,在一八七七年,維多利亞女王自稱「印度女皇」,印度王公也被迫宣示向女王效忠,印度成為大英帝國領土的一部分。
在這段過程中,對英國而言,阿富汗的重要性日益增高。十八至十九世紀,俄羅斯一邊壓制鄂圖曼帝國,同時入侵中亞地區,企圖向南方擴展勢力。
十九世紀,俄羅斯從伊朗入侵阿富汗。英國也為了壓制俄羅斯擴張勢力,出兵攻打阿富汗(第一次阿富汗戰爭),並成功建立起一個傀儡政權。但是,阿富汗人也發起激烈的反抗,但最後還是不敵而撤退,犧牲了兩萬人的性命,飽受屈辱。其後,英國與阿富汗之間,維持了一段短暫的安定。
十九世紀末,俄羅斯更積極南下,一八七八年,英國再度出兵至阿富汗。此役中,英國竟然陷入苦戰,一八八一年,阿富汗妥協撤兵,成為英國的保護國。這段期間內,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當時還是印度領土)劃定國界,史稱「杜蘭線」(杜蘭是這個時期的英國外交大臣)。結果,普什圖族的棲身之地被分成兩塊,而這條杜蘭線,至今仍是兩國的國界。
攤開地圖來看,今日的阿富汗領土東北部,凸出了一條奇怪的細長地區。這個地區名為瓦罕走廊,地形狹隘又險峻。以現今的國家分布來說,與此地相鄰的國家有塔吉克、巴基斯坦和中國(前提是將西藏視為中國領土)。當時,俄羅斯和英國決議將這條狹長的地區,當做兩國勢力範圍的緩衝區,才導致阿富汗出現這麼奇怪的版圖形狀。
接下來介紹伊朗(波斯)和阿富汗的國界,這條國界的形成,也和英國有關。兩國國界的南部,是經過後面章節提到的英國外交官亨利.麥克馬洪(Henry McMahon)調停而制定。而中亞地區的國界,是鄂圖曼帝國和俄羅斯等列強發生紛爭時所劃定。
阿富汗地區的大競賽,在一九○七年英俄協商中告一段落。協商中,兩國劃定在伊朗(波斯)的勢力範圍,而英國得以保住在阿富汗的優勢。在英國的統治下,阿富汗也逐步邁向現代化,但由於英國內部勢力產生激烈對立,以致於未能達到顯著的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趁著英國的國勢低迷,阿富汗的穆斯林,對其高喊「吉哈德(聖戰)」。而英國對此展開應戰,一九一九年,發動第三次阿富汗戰爭。在這場戰役中,阿富汗人(普什圖族)眼見戰況陷入膠著,難以達成統一,而英國也極欲避免長期戰爭,因此,雙方在同一年簽訂和平條約,阿富汗因而得以恢復外交權,完成獨立建國。
普什圖族的國家所在地
現代世界中,許多民族存在於不同的國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就是先前屢次提及,並已經介紹過的「庫德族」。而本章提到的阿富汗普什圖族,也處於類似的情況。
巴基斯坦西南部到伊朗東部,加上阿富汗南部,這三個地區統稱為「俾路支斯坦」。這個地區從十七世紀開始,就存在著一個名為卡拉特的王國。十九世紀,英國在印度擴張統治範圍,這個地區分割成四個土邦。當時,這幾個土邦統合由俾路支斯坦最高總督管理。但是,隨著印度獨立,這個地區的管轄權變得曖昧不明。
印度獨立後,俾路支斯坦不再直屬英國統治,當地人企圖獨立建國。一八五二年,俾路支斯坦土邦成立,隨後巴基斯坦的勢力介入,最後該地區遭到併吞,一八五五年,土邦因而消滅。
巴基斯坦更打算併吞阿富汗,而阿富汗國王聯合巴基斯坦境內的普什圖族人,發起建設普什圖族國家的運動,藉以牽制巴基斯坦的攻勢。這場運動最終以失敗收場,但是卻導致阿富汗在之後一直處於動盪不安的局勢。二十至二十一世紀,阿富汗的國際關係,彷彿又回到大競賽時的紛擾。
現代阿富汗與蘇聯、塔利班和美國的關係
一九三三年,阿富汗國王查希爾即位,他是一位開明的君主,在冷戰時期展開平衡外交。然而,查希爾的堂兄達烏德,極欲實施迅速改革政策,在一九七三年,發動軍事政變,奪取王位。
達烏德篡位後建立共和制,這個時代的阿富汗正推展都市化,整個社會產生的矛盾愈來愈明顯,一九七八年,人民民主黨與蘇聯結盟發動政變,逼迫達烏德退位,並建立阿富汗人民共和國。但是,人民民主黨內部存在著嚴重的對立,一九七九年,蘇聯支持保守派卡爾邁勒,派遣軍隊前往阿富汗。
隨著蘇聯軍事介入,引發阿富汗人民激烈抵抗。伊斯蘭世界各地聚集了二十萬名聖戰士,這些以普什圖族人為首的聖戰士,讓蘇聯陷入苦戰。美國站在反蘇的立場,提供武器給聖戰士,巴基斯坦也支持聖戰士的行動,因而加強對阿富汗的影響力道。蘇聯在歷經十年戰爭後,仍舊無法得勝,一九八九年撤退,這場戰役也可以說是導致蘇聯解體的契機。
然而,阿富汗內部又發生新的問題。從各國聚集而來的聖戰士紛紛回國,阿富汗國內在一九九二年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蘭國」,但由於國內未出現一個強力的政權,以致於仍持續處於內戰的狀態。
在這樣的狀況下,以普什圖族為中心的塔利班(意為伊斯蘭教神學士),在接受巴基斯坦的援助下,迅速崛起,一九九六年,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局勢暫且安定下來,但是,只有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承認這個國家。特別是對巴基斯坦而言,只要阿富汗在自己的鼻息下成立政權,包括喀什米爾紛爭在內的問題,自然就能迎刃而解。
塔利班是嚴守伊斯蘭教義的一股政權勢力,飽受混亂之苦的阿富汗人,最初期待塔利班能夠帶來改變。不久之後,過於嚴苛的教義又讓人難以忍受,聖戰士紛紛出走,聯合成為北方同盟,對抗塔利班政權。
此時,在海外策動各種恐怖攻擊行動的賓拉登,在塔利班的安排下來到阿富汗,過去普什圖族發起獨立運動的地方,便成為塔利班與蓋達組織的據點。二○○一年九月,美國遭受恐怖攻擊,美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聯手,發動阿富汗戰爭。之後,塔利班政權因而消滅,二○○四年,在國際的支持下,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然而,九一一恐怖攻擊後,主謀賓拉登行蹤成謎,二○一一年,美軍特種部隊發現他的藏身之處,並將之格殺。賓拉登最後藏身在阿伯塔巴德,這個地方是帝國主義時代,由英國建立的一座都市。第一次印巴戰爭時,英國紅十字會以此地為據點,做為照護傷兵的場所。
專欄:伊斯蘭教的普遍性與各國的民族主義
猶太教是猶太人的民族宗教,基督教則是中古世紀歐洲普遍的信仰,影響力甚至超過民族主義。伊斯蘭教也有相同的特點,一直希望建設出一個由伊斯蘭教徒(穆斯林)組成的國家。
然而,這本書提過許多次,十九世紀以後,歐洲開始發展出民族主義,也就是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另外,十六世紀歷經宗教改革,十七世紀以來,理性主義解決了宗教背離理性(在此不討論這種性質的好壞)的問題。而受到這些歐洲「近代精神」的洗禮,對現代的伊斯蘭世界造成極大的衝擊。
這股風潮也影響到阿拉伯世界,埃及率先發動獨立,各民族的民族主義也在十九世紀之後,自然地逐漸覺醒。這個現象也推動沙烏地.阿拉伯建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在伊斯蘭世界的正中央,建立了以色列這個國家,可以說是撼動全世界的一件大事。阿拉伯.伊斯蘭世界中的各國,也開始蠢蠢欲動,探索建國的可能性。歐洲世界在十六至十九世紀間,歷經了許多試煉,而這些試煉可以說在現代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又重新重演了一次。
中世紀羅馬教會握有極大的權勢,君臨歐洲,到了十六世紀,各國紛紛建設「主權國家」的過程中,世俗諸侯的權力開始控制基督教會。宗教改革當時,新教崛起正帶給世俗諸侯一次大好機會,可以藉機介入宗教問題。伊斯蘭世界或許也受其影響,出現類似的情況,混亂的情勢一直持續不斷。
近年來倍受矚目的「IS(伊斯蘭國)」,如果用正面的角度來評論的話,應該可以說就像基督教的清教徒一樣,崇尚男尊女卑,七世紀伊斯蘭教成立時,西亞世界的價值標準就留在教義中,而且強迫信徒一定要遵守,這些規矩和歐洲提出的現代理念,完全水火不容。伊斯蘭教內部關係十分複雜,以目前的情況來說,他們完全沒有想與外界溝通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