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為什麼英語將德國念成「Germany」?
地名之謎 德國國名裡殘留的歷史痕跡
在翻譯外國國名(簡稱)時,會選擇大致相近的發音,像是「加拿大」與「Canada」、「法蘭西」與「France」、「義大利」與「Italy」、「印度」與「India」等。因此,遇到像「德意志」與「Germany」這種差別甚大的國名,也許會覺得不太習慣。但是,其實很多國家的國名,在自稱和翻譯為其他國語言時,都相當不同。像「中國」與「China」的發音便相去甚遠,「匈牙利」人稱自己的國家叫「馬加羅薩克」(Magyarország),他們大概說什麼也想不到,中文名稱被翻為「匈牙利」(Hungary)吧。而日本人聽到中文裡的「日本」,恐怕很多人也不會察覺到那是他們的國名吧。
以德國來說, 德國人稱自己的國家「德意志蘭德」(Deutschland),而英語中的「Germany」則是源自於「日耳曼人(Germans)」這個詞。它原本有「異鄉人」、「戰士」的意思。讓人不禁驚嘆,原來它的國名還保留著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歷史呢。
◎世界史的延伸
移居歐洲的「森林居民」
地中海沿岸的北方,越過阿爾卑斯山的大脊梁之後,向東、西擴展開來的地區,也就是寒冷的「歐洲」,它原始的景致是「森林」。
這個區域的居民從森林獲得豐饒的資源,生長在森林裡,抱著敬畏森林的心過著生活。歐洲的童話中,如《睡美人》、《小紅帽》等,很多故事都以森林作為背景。還有很多源自於「狼」(wolf)的名字,如「阿道夫」(Ardolf)、「魯道夫」(Rudolf),也是這個緣故。
森林地帶的西側,現在法國的周邊,住著凱爾特人(Celt,羅馬稱呼這個地區為「高盧」,叫這個地方的居民為「高盧人」),在凱撒遠征之後,臣服於羅馬帝國。在它的東側,原本居住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日爾曼人漸漸擴大了勢力,逼近到羅馬帝國的國境邊緣。兩者之間曾發生爭戰,但也有日爾曼的傭兵和佃農移居到羅馬帝國境內。
建立歐洲基盤的民族遷徙
歐洲的大森林地帶並非千篇一律。越往東或北走,大氣越乾燥,氣候越寒涼。
因此,從粗略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歐洲人(民族)從東北部往西和南的方向移動。
公元前四世紀後半,一支來自東方的亞洲騎馬游牧民族「匈人」(Huns)入侵黑海北岸。這些匈人是什麼民族,尚未釐清。但也有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威脅中國北方,讓歷代王朝興建「萬里長城」抵禦的匈奴人?
受到匈人的壓迫後,東哥德人、西哥德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等日耳曼各民族如同擠牙膏般,向著西方、南方移動,遷居到羅馬帝國的領地內。這場日耳曼人的大遷徙,持續了約二百年之久。
羅馬帝國正如前面所提到,已經失去往日的威勢,再加上日爾曼人的大遷徙,帝國開始呈現混亂的跡象。自日爾曼人開始移動之後,經過約二十年,公元三九五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為東、西兩半,傳給兩個兒子。這個舉動確定了羅馬帝國的分裂,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以當時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為首都,而西羅馬帝國則以舊都羅馬為首都,兩國分立。
東、西兩個羅馬帝國中,又以西羅馬帝國受到日爾曼民族大遷徙的影響較大。處於大混亂漩渦中的西羅馬帝國,最後遭到日爾曼人奧多亞塞(Odoacer)致命的一擊。奧多亞塞原是傭兵隊長,在羅馬帝國內位居要職,在義大利境內要求土地的日爾曼傭兵擁戴下,罷黜了羅馬皇帝,將西羅馬帝國導向滅亡一途。這時是公元四七六年,約是日爾曼人開始大遷徙的一百年後。而自此之後,日爾曼人改變了歐洲的樣貌,在各地建立許多個王國。
第二十篇 為什麼葡萄牙會成為大航海時代的先鋒呢?
地理之謎 正因小國才能開拓新時代的葡萄牙
葡萄牙並非大國,國土約為日本的四分之一。現在人口超過一千萬人,比東京都還少。為什麼這樣的小國,會成為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地形。葡萄牙西南部臨海,東部與北部為西班牙所環繞,而且,葡萄牙與西班牙(卡斯提亞王國)往日的關係並不穩定。
葡萄牙是一一四三年從西班牙前身卡斯提亞王國獨立出來的國家,但地位並不穩定,隨時都可能受到卡斯提亞的侵略。事實上,一三八三年,當葡萄牙因為王位繼承產生紛擾,民眾起事造反的時候,卡斯提亞王國便出兵侵略葡萄牙。那一次獲得英國的救援,同時有騎士團長約翰一世率軍打敗了卡斯提亞。約翰一世並登基成為國王,成功平息動亂。
因為有西班牙(卡斯提亞王國)在後方虎視眈眈,葡萄牙只能向國外尋找發展的空間。
◎世界史的延伸
追求夢想國度的航海王子亨利
葡萄牙將視野展望國外,還有其他原因。一是收復失土的進展,請看一一八頁圖,基督教國家發起的收復失土運動,在一四九二年奪回伊斯蘭最後據點的格拉納達後完成。但是那部分的領土屬於西班牙(卡斯提亞王國),葡萄牙則早在十三世紀中期,收復失土運動就已經結束了。
清楚現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土範圍的人,也許會覺得意外。從當時的人來看,失土收復運動沒有必要在伊比利半島劃下句點。正如伊斯蘭勢力曾經越過海峽,入侵伊比利半島,基督教國家盤算著將勢力延伸到非洲、亞洲,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事實上,約翰一世登基之後,為了提防卡斯提亞的侵略,從伊斯蘭勢力奪下非洲西北角的土地休達。此時,約翰一世的三兒子亨利王子立下許多功勞,他為了尋找非洲內陸傳說中的基督教國家,從伊斯蘭教徒手中奪取摩洛哥,推動探險、開拓航路的事業(當然,商業利益也是一大因素……)。由於他積極地發展探險事業和開拓航路,因此獲得了「航海王子亨利」的稱號。話雖如此,其實他自己並沒有親自出海過,他只是全力支援探險家和航海員。甚至還有一說,亨利王子其實很容易暈船,與「航海王子」之名大不相符。
航路的擴展
航海王子亨利的耕耘,在他過世後有了豐富的收穫。一四八八年,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Bartolomeu Dias)航行到非洲的最南端,發現非洲最南端意味著打開了前往東方亞洲的航線。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懷著這個盼望,將此岬角命名為「好望角」。
此外,嚴格來說,好望角並不是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稍微東邊的厄加勒斯角,才是最南端。
不過,真正越過好望角航行到亞洲的人是瓦斯科.達伽馬。他於一四九八年到達印度的卡利卡特(Calicut,中國古籍裡稱為「古里」)。雖然沒有發現傳說中的基督教國家,但葡萄牙人從此開拓了連接亞洲的航道。
葡萄牙的對手西班牙也不可小覷。在達伽馬率先到達印度的一四九二年,有一個人堅信地球是圓的,而從大西洋往西方航行,希望能到達亞洲,他就是哥倫布。哥倫布得到西班牙的支持與援助,航行了一個多月後到達陸地,他以為那裡就是印度,便稱原住民為「印地安人」。
然而,那塊土地是中美洲巴哈馬群島中的珊瑚礁。他將這個地方取名為「聖薩爾瓦多」(聖救世者)。哥倫布懷著莫大的期待,來到新天地,但他未能順利地開發土地,反而因為虐待當地人和舞弊之嫌而遭到逮捕,被遣返西班牙。他一共出海四次,但最後被西班牙王室放逐,在困頓中走完人生。
第二十九篇 美國的州界為什麼有的是直線,有的是曲線?
地圖之謎 經過了迂迴曲折,美國才成為現在的面貌
打開美國地圖,你會注意到,他們的州界有些地方是直線,有些地方是曲線。如果所有州界都是直線,可以想像那是人工畫分的界線。但為什麼也留下某些像是自然形成的曲線呢?令人頗為好奇。
為了解開這個謎,我們再參考另一張地圖。請見一七○頁上標示美國各州成立的地圖。從此圖可知,除了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之外的四十八州中,獨立時的領土只有東側的一小部分,其他都還在英國、法國或是西班牙、墨西哥等的統治下。而且可以知道,州界呈自然曲線的,大多是不同占領國的殖民地分界線。
正因為地理條件和勢力關係所自然形成的邊界,與人工畫分的邊界混在一起,所以美國的州界才會有直線和曲線的差別。
◎世界史的延伸
讓殖民地負擔戰爭花費的英國
英國因為七年戰爭和法印戰爭,陷入財政困難的窘境,因而打算向殖民地課稅來增加收入。他們制定砂糖法,徵收砂糖的進口稅,加重走私貿易的處分,另外又制定印花法,規定商業文書、新聞、廣告等,都有義務貼上母國發行的印花,嚴加課徵殖民地的稅金。
殖民地的百姓對此十分憤慨、抗議,主張「沒有代表不應課稅」,也就是說,殖民地在母國的議會中沒有議員代表,母國就沒有課稅的權利。在激烈的抗拒之下,印花法於第二年撤除。但英國卻又制定了東印度公司壟斷茶葉進口貿易的
茶葉法。反抗此法的殖民地百姓攻擊駛進波士頓港的東印度公司船隻,將三百四十二箱茶葉全部倒進海裡,稱之為波士頓茶葉事件。
英國因此封鎖了波士頓港,卻也引發殖民地民眾的不滿。一七七四年,召開了大陸會議,十三個殖民地的代表聚集,討論對策。第二年,在波士頓郊外的列星頓與康科德,英國軍隊與殖民地民兵爆發武力衝突,殖民地會議任命在法印戰爭中有功的華盛頓為總司令,採取迎戰陣勢。獨立戰爭開打。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隔年,訂定了聯合規約,成立美利堅合眾國,一個全新的大國歷史就此展開。
西部開拓與原住民的悲歌
殖民地軍隊投入獨立戰爭,陷入相當久的苦戰。不過,與英國對立的法國則開始派兵支援殖民地軍隊。
此外,荷蘭、西班牙也投入戰爭,讓殖民地軍隊大獲助力。而俄國更與瑞典、丹麥、葡萄牙、普魯士組成武裝中立同盟,英國因此在外交上處於孤立狀態。
一七八一年,英國的據點約克鎮被攻陷,英國放棄戰爭。一七八三年簽訂巴黎條約,美利堅合眾國獨立,英國並將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土地割讓給殖民地。
一七八七年,制定合眾國憲法,一七八九年,華盛頓就任第一任美國總統。
正當一個國家從重大的動亂中誕生,漸漸走向安定時,歐洲卻又爆發更大的動亂,那就是法國大革命。它開始時,華盛頓就任總統還不滿三個月。
美國自那時起,耗費了半世紀以上的時間,不斷地以購買或戰勝後要求割讓土地的方式,終於擁有貫通東西的廣大領土,成為北美大陸的大國。
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在西部開拓時代,美國人壓迫原住民、奪取土地的歷史。據說原本住在當地的印地安人有一百萬人,但到了十九世紀末,減少到二十五萬人,只剩下四分之一。合眾國西部發生了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