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打造具影響力的個人特質
朗.梅爾(Ron Meyer)自一九九五年開始擔任環球電影公司(Universal Studios)的總裁兼營運長,他是大型電影製片廠中在位最久的領導者。除了是電影產業大權在握的大人物之外,梅爾也為生命轉折提供了最佳注解。他十五歲從高中輟學,幾年後加入美國海軍,退役後在一家明星經紀公司擔任司機,因為常聽到客戶的談話而對娛樂圈有所了解。在知名的威廉莫里斯經紀公司(William Morris Agency)擔任經紀人之後,梅爾和幾個朋友成立了創意藝人經紀公司(Creative Artists Agency),由此開啟他成為好萊塢數一數二經紀人之路。
梅爾和很多成功人士一樣,在人生過程中都有了深刻改變。他培養出可讓他取得權力、維繫權力的特質,如果你也想如法炮製,就得成功克服三大障礙。第一,你必須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否則就死了這條心吧,乖乖接受自己就是這個樣,不可能開啟一段可能困難重重的個人成長與開發之路。第二,你必須盡可能客觀地檢視自己的長處和弱點。這一點很困難,因為人都會自我感覺良好,只會過度強調別人給我們的正面讚賞,看不到自己不好的一面。第三,你必須知道什麼是打造權力基礎的最重要特質,才能把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用於開發這些特質。
改變是有可能的
我們通常認為,不管求取權力需要哪些特質,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就算可以靠後天培養,到了成年就沒法改變了。不過,梅爾和其他很多政商界人物的自傳都戳破了這個看法。威利.布朗(Willie Brown)是美國加州議會史上在位最久的議長,也是兩屆舊金山市長,是美國政壇最有權力的人物之一,他第一次競選議員時落選,第一次角逐議長寶座時也失利,不過他慢慢培養出耐心和同理心,磨練自己的能力來打造人際關係。就像學樂器、學外語、打高爾夫球或踢足球一樣,人可以先了解打造權力必須具備哪些特質,然後逐步培養這些特質,年輕時可能容易一點,不過永遠不嫌晚。
約翰是商學院學生,他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在取得權力方面變得更有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做。他在上有關權力的課程時,他認為課堂上所教的內容要等到「爬到食物鏈較頂端時」才用得上,不過他還是決定在找工作時做個小小的實驗,看是否會有不同的效果。
約翰知道自己必須散發自信和把握,儘管從小到大的經歷以及家庭背景並未讓他覺得自己是個有自信的人。他為即將到來的校園徵才做了充分準備,把自己裝扮得時髦有型,又不失低調溫順,在面試過程中散發果決能幹,且對面試官表現得十分尊重。他說:「面試官走向我的時候,我會起身迎向前,直視他們的眼睛,主動跟他們握手,面試過程中的坐姿會稍具強勢意味。這些動作都傳達出,我在當下是具備一定程度的權力。」
約翰面試了七家公司,全都被錄用。他把這歸功於展現自我的方式,因為錄用他的公司給他的評語是,他的行為舉止讓他在同儕之中顯得突出。
你也可以改變。編舞家泰拉.莎普(Twyla arp)曾獲得兩座艾美獎、一座東尼獎,她對創意下的注解,同樣適用於開發權力與政治能力:
很顯然,每個人都各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天分……。不過我不喜歡用基因來當做藉口……而是應該克服自己先天的不足。最棒的創意是由習慣和努力造就出來的。
當然啦,由於先天與後天環境的影響,我們會擁有某些個人特質和個性,不過策略性地改變個人特質讓自己更有效能,是可能的,也是做得到的。我曾訪談過一位名叫保羅的人,他對自己能否培養出特質來打造權力感到質疑,我問他:
我:你有學過滑雪嗎?
保羅:當然有。
我:滑雪是天生就會的嗎?
保羅:不是。
我:你有辦法學會滑雪,你又承認滑雪不是天生就會的,如果你都學得會滑雪,當然也有辦法培養出能讓自己掌握更多權力的特質。
你真的瞭解自己嗎?
如果要開發自己,就得先做個誠實的評估,找出自己最需要開發的是什麼,也就是最可能進步的是什麼。這種評估是人性一大挑戰,因為我們喜歡美化自己,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現。如果有人批評我們或我們的工作,我們自然而然就會避開他們,而且會淡化任何對我們的負面看法。我們會告訴自己,過去的成功證明了我們的才能,所以只要好好保持下去就行。全球知名領導大師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把自己多年指導高階經理人的經驗寫成暢銷書,他在書中提到,人都會捍衛自己的能力和行為,要克服這樣的心防有其困難。如果你在事業生涯中步步晉升,有培養新的思考方式與行為模式的需求,而這又需要你付出努力,那麼你就會有足夠的動機去投入。不過,要承認自己必須培養新行為和新技能,似乎得先承認自己不如想像中完美。
葛史密斯指導的都是高階經理人,這些人通常非常自負,所以他得想出一套方法來減輕人類天生的傾向:對自己任何缺失,先是迴避,接著是打死不認。比方說,他不會直接告訴他們過去哪裡做對、哪裡做錯,而是往前看,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準備才能面對未來的職位和事業挑戰。背後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我們把重點放在如何為下個階段做準備,就比較能卸下防衛心。他這個方法很聰明,比起檢討過去的挫敗或思考自己的弱點,把重點放在該做哪些改變才能達成未來目標,勢必會讓人起勁一點。就像房子裝修一樣,你得進屋子裡走一圈,評估一下哪裡該修繕,同理,要增強自己的能力之前,必須先評估一下自己哪裡該改進。
在此有個建議。看完本書說明的個人特質之後,請做一下自我評估。針對每一項特質,給自己打個分數,從一分(我完全沒有這項特質)到五分(我充分具備這項特質,隨時可以發揮),如果能由別人替你打分數就更好了。然後,由你或朋友擬出行動方案來培養你分數最低的特質。定期檢討自己的進展,確保自己有持續在培養這些特質。
自我評估還有第二個挑戰。就算你克服人性心理,願意客觀診斷自己的優缺點,你可能還欠缺必備的知識,不知道該如何改進、該改進什麼。簡單說,知道自己哪裡做錯,就代表你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知識和能力,而如果你已經有知識和能力可以看出自己的錯誤,那你大概就不會重蹈覆轍了。
總是有人帶著各類問題來向我求助:他們對商業書籍的疑問、要求我當面給一些事業上的建議、協助解決他們在公司內遇到的政治難題。我敢說許多人都遇過這類求助,通常是沒來由的,而且常常是透過網路,因為這年頭隱密性愈來愈少了。在大多數案例中,從他們提問的內容就可知道,這個人為何遇到困難:他們不提供任何類似的證據或社會人脈、不體諒對方的看法、不解釋為什麼選中我。如果他們的問題是跟學校或企劃案有關,通常他們對主題根本就不熟悉,也不精通。接下來要介紹一個名叫瑞的人,他是一位有效能、書呆子型的人力資源主管,專門培訓領導人才,最後因為不善組織內的政治操作而丟了工作。跟瑞談過之後,我深深相信,雖然他學識豐富,知道如何培訓領導人才,很努力工作,有職業道德,但是他對公司裡的政治生態了解太少,也因為如此,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裡不足。
瑞並不是特例。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社會心理學家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和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大約十年前做了一項破天荒的研究,證明人們如果欠缺成功執行任務所必備的知識,也會不知道自己有缺陷、哪裡有缺陷。比方說,文法與邏輯的測驗分數落在十二百分位數的人(就是一百人當中贏過十二人,排名八十八),會以為自己位於六十二百分位數(一百人中贏過六十一人,排名三十九),他們不僅會高估自己的成績,也無從評估自己的答案正不正確、哪裡答錯,也就無法準確看出別人比自己厲害。
幸好,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求教於比自己厲害的人,他們會直接點出你的問題所在。可惜,這類求助有時會讓人感覺是示弱,而且我們往往不願承認自己的無知—又是自我感覺良好在作祟。因此,很諷刺的是,願意承認自己無知的人,反而比較可能改進(在各個領域,包括了解公司內部的權力生態),而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或不願承認自己不足的人,就難以有改進。誠如孔子所言:「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而要能夠改進,就得把自己不足之處告訴可以幫你矯正的人。
至於第三個障礙,先確定打造權力需要有哪些技能和特質,然後努力去培養,這兩件事都是做得到的。以下我列出通往權力之路必備的七大特質。
通往權力之路必備的兩大面向與七大特質
有關組織內權力運作的研究愈來愈多,卻少見有系統地研究哪些特質可創造權力,一個原因是,這類研究本來就有困難。如果去問問已經掌權的人都具備哪些特質,可能會搞不清楚,到底是先有這些特質才造就他們的權力,還是先有權力才有這些特質。現有的研究,再加上我自己對許多政商人物自傳的分析,以及觀察各行各業成千上百位領袖,我找出兩大基本面向與七大特質,不管是邏輯上或經驗實證上都與權力密不可分。
這兩大面向是「意願」(願意接受大挑戰)和「才能」(具備必要的能力可以把雄心轉化為成就)。「意願」的具體表現就是三大特質,包括雄心、精力、專一;而取得權力必備的四大才能是,自我充實和具備反省心態、有把握和能散發自信、有能力解讀他人和理解他們的看法、有容忍衝突的能力。介紹完每一項特質之後,我還會討論一項常被認為與權力息息相關、但我認為被過度高估的特質: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