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世界菁英不斷取得成績的必備能力是什麼
‧石頭型菁英和玻璃型菁英
我曾有幸和世界一流的菁英們共事,在這段寶貴的時間裡,我明白了菁英大致分為兩類:石頭型菁英和玻璃型菁英。
當然,這裡的「石頭」指的並不是菁英們的身體強健如石頭,而是指菁英們精神上的耐高壓性和情感上的自律性。只有那些內心強大的商業菁英才能夠不斷提高業績,在公司內外的殘酷競爭中遊刃有餘,在職業生涯中取得非凡的成就。
也有一些人,從履歷上的學歷和經驗看,他們好像是「菁英」,可一旦擔負重任,精神上的「玻璃性」就會暴露無遺。結果是,他們不再被重用,在殘酷的競爭中如履薄冰,最終在職業道路上鎩羽而歸。
我不禁困惑:這些玻璃型菁英們無論從學歷還是智商上看都無可挑剔,但他們和石頭型菁英之間的差距為何如此之大?這種差距是先天形成的嗎?是否可以透過後天的訓練消除?我想只有我們正視困境,從靈魂深處渴望堅定的意志和自制力時,這個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好了,在給出詳細答案之前,請允許我先做個自我介紹。
‧在培養石頭型菁英的「人才工廠」的工作經歷
在介紹自己的工作經驗時,我通常會說自己沒有在工廠工作的經驗,但是有在「人才工廠」長期工作的經驗。實際上,我曾在外商企業寶僑(Procter & Gamble,簡稱P&G)工作了十六年,他們培養出了眾多在國內外企業中擔當要職的商務菁英。
經過在寶僑的歷練後,有不少國際型菁英進入海外的一流企業擔任高層。而在日本,有很多對我關照有加的上司和前輩,在日本的外商企業裡擔任社長或幹部。所以說寶僑是名副其實的「人才工廠」。
這些菁英名聲在外,所以擁有寶僑工作經歷的人,不需要為了跳槽煩惱。只要做到管理階層,自然會有很多獵人頭公司寄郵件、打電話來介紹新工作。
即使我多次鄭重地回絕過他們,表示我現在沒有跳槽的意願,獵人頭公司也不厭其煩地說,想辭職的時候給他們打聲招呼就行。在我看來,這與其說是因為我個人的能力和成績,倒不如說是「有寶僑工作經歷」這個閃亮的招牌使然。
那麼,寶僑人才輩出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曾作為寶僑人的我,的確略知一二。
‧培養出優秀人才的三大原因
人才輩出的第一個原因是寶僑是篩選世界上最優秀人才的「入口」。
不光是在日本,無論在哪個國家,寶僑都極受那些希望出人頭地的年輕人歡迎。全世界有超過一百萬名應徵者在競爭寶僑的大約五千個工作機會。也就是說,從「入口」開始就大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陣勢。並且,被錄用之人中,不乏一些畢業自知名商學院的MBA學位者。
被錄用後,這些有潛質的年輕人就會被寶僑雕琢加工,真正成為寶石,最後再從寶僑的「出口」畢業。而寶僑人才輩出的秘密就在這「一進一出」之中。
第二個原因就是即便身處日本,也能夠獲得世界頂級菁英的指導。
對於寶僑來說,日本市場是一個戰略性的重要市場。即便是在眾多外商企業縮小在日企業規模、退出日本市場的浪潮中,寶僑依然立下誓言:「只有做出讓全球最挑剔的日本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寶僑才能贏得全世界。」所以,為了在日本市場上取得勝利,很多頂級的菁英就從世界各地被輸送到了日本。
這其中有三位曾在日本分公司做出成果、立下豐功偉績後回到美國總部擔任CEO的管理者,除此之外,還有好幾位現在管理著幾千億日圓規模業務的經營幹部,他們接受著日本消費者的考驗,並創造著出色的業績。
回首往昔,我曾經與這些放之四海皆有非凡成績的真正菁英們一起共事。他們既作為直屬上司指引和影響了我,又在工作上為我樹立了模範和榜樣,還像長輩一般不斷給我箴言教誨。這讓我感到無比幸運。
第三個原因就是寶僑為了培養人才,會把重要的工作交給新人。我曾在寶僑負責過很多工作,從負責廚房清潔劑的一般員工到化妝品市場總監,待過很多部門。進入公司第三年,我開始負責新產品,支配龐大的預算,好讓新產品在市場脫穎而出。三十歲之後,我開始負責全球規模的商品開發和運作數百億日圓的業務。而我所在的行銷總部,正好是寶僑培育管理幹部候選人的關鍵部門,所以從最基本的團隊管理到公司的經營管理,我接受了完整並且澈底的鍛鍊。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在他的書中寫道:「成功的鑰匙是責任,是積極主動地承擔責任。責任是萬事之源,成功不在於地位,在於責任。」我也深以為然,堅信正是因為被委以重任才得以成長。
‧在知名商學院也學不到的真理
當然,還是有想要逃避責任的人。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正視自己的責任。另外,還有些人,他們眼高手低,責任超過了能力範圍後不可避免的失敗讓他們心灰意冷,難以東山再起。
而我共事過的那些真正的菁英們卻從未逃避過責任。即便失敗,他們也總能重整旗鼓。他們身上的那種「吸取教訓、捲土重來」的精神讓我由衷地佩服。
真正的菁英與普通菁英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懷著對事業的責任心,積極投身於日常的工作中。
這種工作態度很難在商學院中習得。而商學院中缺少的這一環,恰恰正是使這些真正的菁英們不斷地創造出成績、在職業生涯中收穫成功的關鍵所在。
使人才成為真正的商務菁英的關鍵,不是智商也不是學歷,就在這一環中。我這麼說並不代表我看不起智商和學歷,我只是強調在這些頭腦聰慧的人才中,既有碩果不斷、堅如硬石的菁英,也不乏因事業受挫而心灰意冷、脆若玻璃的菁英。
那麼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在本書中,我將其歸納為「抗壓韌性」的有無。
在外商企業和海外的工作經驗,讓我注意到抗壓韌性的重要性,而且,我也注意到,包括自己在內的大多數日本商業人士都對抗壓韌性的知識和技巧一知半解。這很有可能成為未來職涯中的絆腳石。
因此,我也不懼失敗,開始從事需要抗壓韌性的工作:向人教授抗壓韌性的相關知識。最開始教授的對象僅限於商業人士,但是我在指導的過程中發現不僅是商業人士,所有人都在追求幸福充實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而抗壓韌性是再好不過的「必備品」。所以,我現在的指導對象下至兒童上至老人,範圍很廣泛。
話說回來,這個給人生帶來成功、幸福和充實感的抗壓韌性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懷著一顆好奇心到書中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