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莉絲是卡夫卡創作的謬斯女神】
卡夫夫的主要作品,可以說是他對菲莉絲情感的血淚史,
尤其是關於身體、孤獨,與法庭的想法,
都因為與菲莉絲的感情事件而被強化在小說中。
――1981年諾貝爾文學得主卡內提(Elias Canetti)
卡夫卡在《給菲莉絲的情書》中,坦率剖析自己的情感、對寫作的渴望、對家庭和婚姻的矛盾,這是卡夫卡最深沉的告白,也是告白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章。
精彩片段節選:
如今對您的思念擴大了我的生命空間,當我醒著的時候,我無法不時時刻刻想到您,常常除此之外,什麼事也無法做。即使這部分也與我的寫作有關,因為我的生命是由寫作過程中的顛簸所構成,即使在我創作力最蒼白的時刻,我也沒有勇氣向你求援。(1912.11.1)
我唯一的恐懼――沒有什麼比這還要更糟的事了――那就是我將永遠無法擁有你。最好的狀況,我也不過像隻無知的忠犬,偶爾親吻一下你漫不經心伸過來的手,這不是愛的表徵,而是被詛咒沉默與永恆隔離的動物的絕望信號。(1913.4.1)
如果我們會分手,或者我可以說:「我們已經分手」,你無論如何還是可以繼續你的生活軌跡。而我的生命卻無法繼續如此下去,我毫無疑問地被逼到一個死角。我將永遠不會忘記是你讓我瞭解到這一點的。在我的一生中還沒有出現過像此刻般,如此肯定需要一個抉擇的標誌。我勢必得撕裂目前的生活,無論是與你結婚,或是遠走他方。(1914.3.25)
在我的內心,一直有兩個人在彼此互相較勁。其中一個跟你期待的非常接近,只要再用心努力,他就可以達成你所期盼的心願,……另外一個則別無他求,一心只想寫作,為此他甚至是非不分黑白顛倒,即使連他最親愛朋友的死訊,對他而言卻是對寫作的阻礙,……事情就是這樣,菲莉絲。他們被迫如此決鬥,而且他們同時都屬於你,問題是沒有人可以阻止他們,除非他們被摧毀。(1914.11)
◎菲莉絲是卡夫卡創作的謬斯女神,透過情書提及的自我剖析,能更深刻的解讀其作品意義
1912年8月13日,卡夫卡於好友馬克思.布洛德父母的家中第一次認識菲莉絲.鮑爾(Felice Bauer,1887~1960)。兩人於1912年9月20日開始通信,他倆在長達五年的戀情中,兩度訂婚和解除婚約,總計魚雁往返五百多封信。
卡夫卡給菲莉絲的情書,對深入卡夫卡的作品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主要作品,都與菲莉絲之間的感情事件有顯著相關性,從《判決》到《審判》,無論是寫作時間的重疊以及主題的相關性,如果沒有菲莉絲情書的佐證,許多意義的面向都會無法被解讀而導致流失。
◎情書特殊的寫作型態彌補了自傳的不足,是卡夫卡最想呈現的自我
卡夫卡透過情書塑造了關於自己的另一個形象,情書裡的卡夫卡是感性與脆弱的,情書的型態使得卡夫卡採取一種比一般寫作還要強烈的姿態,勇於將自己的優缺點與內心衝突表露出來,從而彌補了自傳的不足。情書的書寫是一種獻出自我的方式,它是一個禮物,勢必得經過包裝,而在這樣的包裝過程。自然會有所誇張與縮減。這種修飾過的自我,不一定是真正的卡夫卡,卻可能是卡夫卡最在意的卡夫卡。
◎每則書信均附譯者註評,特別說明卡夫卡的人際交往關係、作品比對和相關研究詮釋
本書為給菲莉絲情書的選集,在每封信之後均有譯者對書信的註評,譯者不但希望透過這些情書揭露卡夫卡的感情生活、內心世界與作品的關係,更期待能將卡夫卡時代的世界圖像,以及對現代世界的意義展露出來。因此評註並非都是直接針對文本的解讀,包括外在交往關係的說明、內在作品的交叉比對、相關研究的詮釋、當代世界的回應,甚至與中國、台灣文學的露水因緣,也都在註評中被提及。
一部作品之所以是經典,在於它可以在不同時代的激發新的解讀。從這些書信集中,讀者可以看到另一個面向的卡夫卡,重新認識他,感受到他的迷人之處,發現自己與卡夫卡的對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