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摘錄)
消費者金融行為可以說、或者說是金融產品、服務行銷管理以及消費者金融教育和保護政策的基石和起點。本書基於特定領域和大眾應用層面(非品牌層面),描述與消費、儲蓄、借貸、保險、投資、納稅和退休計畫相關的消費者行為,並且討論這類金融行為的決定性因素和結果。可靠負責的金融行為就存在金融系統之中,並與多樣化產品和服務、大眾媒體、訊息(超載)成功融入現今社會,成為實現個人生活目標、追求個人滿足和幸福康樂的必然條件。消費者金融行為是一項介於微觀經濟學、行為財務學、市場行銷學和消費者行為學的研究和應用領域。它基於認知、經濟和社會心理(認知偏誤、經驗法則、社會影響)的深刻觀點和行為理論,與(理性)微觀經濟學中的消費者、投資者、企業和市場的理論相互呼應,有時又相互衝突。消費者金融行為與需求和家庭購買力政策相關,和企業在消費市場上的行銷管理相關,與消費者自身及消費者保護政策也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金融行為由不同類型的行為組成,例如(1)日常現金管理:消費、儲蓄和付款。(2)未來的金融計畫,如退休儲蓄和退休金計畫。(3)購買(複雜)金融產品,如保險、房貸和退休金計畫。
坎貝爾(Campbell, 2006)對家庭金融經濟研究作了較好的概述。他認為,一些家庭在家庭財政方面有著明顯的決策錯誤。某些金融產品導致了交叉補貼,使得這種補貼由普通家庭流向富裕家庭,從而抑制了金融創新帶來的社會福利。此外普通家庭的收入和教育程度往往也較低。換句話說,複雜的金融產品和與日俱增的個人財政管理責任,將會導致家庭間的社會福利差距增大而非縮小。這種讓家庭承擔更多金融責任的效果肯定不盡理想。
很多消費者缺乏足夠的預算、金融產品和理財規畫知識和技能(金融素養)。由於這些知識和技能的匱乏,人們也許會做出次一等的決策,比如借款太多、利息太高、沒有存夠退休金、保額過高或者不足,並且在投資時犯下大錯。金融教育或許能夠幫助人們制定更好的理財決策,但是有些學者認為,金融教育使人們變得過度自負,卻不能提升他們的理財行為。如果金融教育對某些人沒有太大效果,他們應該求助專家或數位化專家系統,尋求他們的幫助和建議。
消費者消費、儲蓄、借貸、投資和納稅的行為,在在影響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卡托納(Katona)第一個意識到,消費者對其可自由支配的支出和儲蓄擁有自由,因而也享有權力。一旦消費者們對經濟信心不足,並且延遲或縮減消費,一個國家的經濟便可能陷入停滯。反之,如果消費者對經濟充滿信心,並且花掉他們的收入,那麼國家經濟就會繁榮昌盛。這也同樣適用於全球經濟。根據二○一五年世界銀行發布的一份世界發展報告《思想、社會和行為》,可以了解人們如何做決定,並且組織怎麼做出對他們有益的介入,如幫助家庭存更多的錢、幫助公司提高生產力、幫助社區減少疾病、幫助父母提高孩子的認知發展和幫助消費者節約能源。
消費者協會和市場需要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例如消費者為什麼消費、儲蓄、借貸、保險、投資和儲蓄退休金,或者為什麼不這麼做?藉此擬訂保護消費者的方法,以免他們受到黑心賣方的傷害。同時,消費者也能避免因無知、瑕疵決策所造成的各種自我傷害,他們將知道管理金融事務的最佳方式、如何避免錯誤風險和難以承擔的損失、什麼是負責任和可持續的金融行為(第九章)、以及家庭如何管控金融行為,以求實現生活目標(第十六章)?
我們可以在市場上買到金融產品。金融機構研發並銷售新產品和服務,推廣產品和提供服務,並建議消費者該購買哪些產品。銀行、保險公司和信用卡公司怎樣才能更以消費者為中心,而不再唯利是圖?它們提供的產品應該符合人們短期和長期需求,並且在不同經濟環境下依舊安全,比如經濟蕭條。賣方義務包括保護消費者免於犯下嚴重錯誤或免遭不可承受的損失。投資性質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看起來也許有利可圖,在短期內很有吸引力,但是長期看來,在不同經濟條件下,這些產品可能是「危險」的(沒有利潤,甚至造成損失)。例如,高房貸也許對購置房產很有吸引力,但是,如果房價或收入下降,也會導致過度負債。金融事務有個悖論。人們知道好的資金管理和財務計畫對他們的未來和幸福十分重要,但是,大多數人卻很少花時間來增加金融產品知識,以及按目標管理財務。
本書結構
本書主要談的是消費者金融行為、一般和特定領域的金融產品和相關服務:亦即如何選擇與消費某一金融產品或不同種類的金融產品。本書內容並非關於特定品牌的選擇,意指書中不會提到特定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
本書第一到九章會討論不同類型的金融行為:資金管理(第一章)、儲蓄行為(第二章)、信用行為和債務問題(第三章)、保險及預防行為(第四章)、退休金計畫和退休金(第五章)、投資行為(第六章)、稅收行為(第七章)、金融詐騙的受害者(第八章)。第九章是關於負責任的金融行為。本書後七章是與心理學和消費者金融行為的相關主題:個人差異與區隔(第十章)、信心與信任(第十一章)、損失規避與參照點(第十二章)、風險偏好(第十三章)、時間偏好(第十四章)、決策制定、決策架構與預設選項(第十五章),以及自我管控(第十六章)。這些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概念牽涉到一些不同類型的金融行為。每一章均可獨立閱讀,不一定要按照前後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