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為什麼稱兄長為「哥哥」?這個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要論「哥哥」的來歷真是說來話長。「哥」字其實是「歌」的本字,在晉代以前的文獻中常常出現,如晉傅玄《節賦》中就有「黃鐘唱哥,九韶興舞」的句子。清人段玉裁也說:「《漢書》多用哥為歌。」可見,「哥」與「年紀長於自己的男性同輩」這個意思並無關聯,真正表達這個意思的字是「兄」。
那麼,現在常說的「哥哥」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古代漢語專家王力先生曾經指出:「哥哥」一詞可能是外來語。據學者研究,哥哥的來歷恐怕與胡語有關,古代的鮮卑族把兄長喚作「阿干」,這個稱呼至今在大陸西北地方還可以尋覓到痕跡。隨著鮮卑族與漢族相互融合,鮮卑語中的「阿干」一詞被漢語諧音借用,逐漸演變為「阿哥」,最後再定型為「哥哥」。
自唐代開始,「哥哥」一詞愈來愈常出現在文獻記載中,這也許和李唐王朝的鮮卑血統也有關係。但那時的哥哥常常作為父對子的自稱,如《淳化閣帖》中有唐太宗寫給唐高宗的手蹟,就自稱「哥哥敕」。到元人白樸的《牆頭馬上》中,仍舊將父親稱為「哥哥」。元明以後,哥哥逐漸固定指同父母的兄長或親戚中年長的男性同輩,如《紅樓夢》裡的「寶哥哥」。另外,哥哥也是女孩稱呼情郎時常用的稱謂,在民謠裡屢見不鮮。也有些地方把「哥哥」視作對丈夫的暱稱。
∣延伸知識∣「姐姐」在古代僅僅指比自己年齡大的女子嗎?
和「哥哥」具有某些特殊用法一樣,「姐姐」一詞在古代也有不少的用法,並不僅僅是指「女兄」。「姐」屬於形聲字,本義是母親的別稱。所以很多字典裡都解釋說「姐」的本義是指母親,古代的蜀人就把母親叫作姐。段玉裁在為《說文解字》作注時甚至認為「姐」字乃「方言也,其字當蜀人所制」。
至於把同父母或只同父或同母,且年齡比自己大的女子喚作「姐」已是宋代的習慣了。
南宋吳曾的《能改齋漫錄》認為:「近世多以女兄為姐,蓋尊之也。」隨著詞語意義的演變,「姐」的使用範圍不斷變化,衍生為對一般同輩女性的敬稱,也可以稱呼妻子。如宋代小說《碾玉觀音》中崔寧所說的:「告姐姐,饒我性命!」就是用「姐」稱呼年輕女子。《牡丹亭》中的丫鬟春香也把小姐杜麗娘稱為「姐姐」。
「姐姐」一詞的意義在演變過程中,一直具有多重涵意,有時甚至是婢女、妓女的代稱。
俗語所說的「姐愛俏,鴇愛鈔」就是這種用法的代表。既然「姐姐」是妓女的別名,「姐夫」也就成為嫖客的代稱,如《金瓶梅》:「桂姐連日在家伺候姐夫,不見姐夫來。」同樣有趣的是,「姐姐」在某些場合也是女兒的代名詞,明清小說裡的父母就常稱呼自家女兒為「姐姐」。
12為什麼將亂寫亂畫稱為「塗鴉」?
「塗鴉」的說法來自唐代盧仝《示添丁》中的詩句「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這句話很容易理解,古人寫字用墨汁,寫出來的東西自然是黑色的,與烏鴉的顏色一樣。盧仝說自己的作品「如老鴉」,真是既生動又風趣。後人便由此沿用「塗鴉」來比喻書畫或文字的稚劣,這種說法多有謙稱的意味。
現代意義上的「塗鴉」則具有多重的文化內涵。凡是街頭建築物的牆壁上所出現的各類色彩鮮豔的圖案,或奇形怪狀的文字,均可被稱作「塗鴉」。這種被一些人視為藝術、卻令管理者頭痛的街頭文化,是一種結合了「嘻哈」文化的塗寫藝術,形成於一九七○年代初的紐約。紐約市立大學的學者愛德華在《世界百科全書》中寫道:「『塗鴉』經常寫在公共廁所、公共建築的牆上,或公園的石頭上;有些單字和片語不甚健康;有時只是寫人的名字,也有關於性的,還有許多是政治口號。」部分文化研究的學者則認為:「塗鴉」作品是某些階層人士進行心理宣洩的一種衍生品,尤其是時代壓抑下的族群和階層群眾的心理宣洩,它具有較強烈的反叛色彩、發洩的傾向和隨意的風格,甚至有些反傳統、反社會的精神。
∣延伸知識∣為什麼把繪畫又叫「丹青」,這和顏色有關嗎?
「丹青」代指繪畫,是源於古代繪畫所使用的兩種礦石顏料。「丹」指丹砂,也就是朱砂;「青」指青雘。丹砂和青雘都是製作繪畫顏料時不可缺少的原料。《管子》一書中就提到「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可見,丹青被人們認識和使用的歷史相當悠久。後來,人們用「丹青」指紅色和青色,也泛指絢爛的色彩。漢陸賈《新語‧道基》:「民棄本趨末,伎巧橫出……丹青玄黃琦瑋之色,以窮耳目之好,極工匠之巧。」這裡就是用丹青來代指顏色的絢爛。
由此引申,丹青也常常用來指繪畫作品,而且是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與草率的塗鴉不可相提並論。傑出的畫家也因此常被稱為丹青妙手或丹青手。蘇軾〈王晉叔所藏畫跋尾五首‧徐熙杏花〉詩云:「江左風流王謝家,盡攜書畫到天涯。卻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此處就是用丹青來泛指書畫。流傳至今的古典名畫,更是以其協調的色彩、幽雅的意境為「丹青」一詞作了最好的注釋。
也許有人會問,南宋著名詩人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曾寫道:「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這個丹青顯然不是指繪畫,那又該怎樣解釋呢?其實,這裡的丹青是指史籍。丹青有「史籍」、「史冊」的意思與古代史書的寫作傳統有關,古時常用丹冊記勳,青史記事,因此也就用丹青來代指史書了。
15為什麼用「吹牛」來形容說大話,而不是「吹馬」、「吹豬」或者別的動物呢?
牛是中華文化裡有勤懇、誠實等美德的動物,人們常稱老實勤懇的人為「老黃牛」,心甘情願為人們服務也被稱為「俯首甘為孺子牛」。可是這樣一個忠厚老實的動物怎麼進入了「吹牛」這個貶義詞呢?
「吹牛」現在有誇口、說大話等意思,可是它最早的意思,卻與浮誇無關,指的是中國西北地區的一種渡河工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在《史林雜識‧吹牛‧拍馬》一文中作過考證:吹牛一詞最早是西北方言,源於陝甘寧和內蒙古一帶。西北河流湍急,難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氣囊,紮好口後連接起來,做成皮筏子,作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連,可以承載數千斤的重物過河。
據說,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於戰爭,並獲大捷。他曾率軍到達金沙江西岸,命令將士殺死牛羊,塞其肛門,「令革囊以濟」,渡江進入麗江地區,並大敗大理守軍。現在雲南昆明的大觀樓長聯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這個典故。
關於吹牛,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為它與遊牧民族的生活有關。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重的財產就是牛、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論自己的牛、馬,其中就難免有誇大的成分。日久天長,「吹牛」之說流傳開來,有了說大話的意思。
有趣的是,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牛」還有其他的意思。如在雲南方言裡,「吹牛」是聊天、話家常的意思,與說大話完全無關。
∣延伸知識∣為什麼將高價轉手賣票的人稱為「黃牛」?股市行情好為何叫「牛市」?
中國當代詩人臧克家有首詠牛詩《老黃牛》:「塊塊荒田水和泥,深翻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深情謳歌了老黃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高尚品德。老黃牛在中國人心中,是代表忠誠、勤奮的文化符號,例如在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故事中,就是它為牛郎織女牽線搭橋,甚至獻出生命。可是如今的「黃牛」卻與牛的忠誠形象背道而馳,是人人喊打的票販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據說「黃牛」的叫法是從近代的上海傳開的,通常指那些賺取毛利的人,常如「黃牛群之騷動」,搶購物資或票券。這一個詞在不同時期所指涉的範圍略有不同,民國初年時多指對法幣、布匹、醫藥等物品囤積居奇的人,中國大陸在文革時期,則用此詞指倒賣縫紉機、自行車、電視機等各類票證的人。現在的「黃牛」則成為高價轉手賣票的票販的專用名詞,無論是球賽門票、演出門票,還是火車票,總少不了「黃牛」們的插足。這個詞彙在指涉範圍的變化,或許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黃牛們的主營業務也是緊跟著時局的。
而股市術語「牛市」的來歷則多少與牛的習性有關。這個股市術語來自美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多頭市場,指證券市場行情普遍看漲,延續時間較長的大升市。十九世紀早期,美國人為了區分股市升跌,就把倔強遲緩的熊作為下降的象徵,以熊市表示股市下跌;而把健步向前的牛作為上升的象徵,以牛市表示股市上漲、行情良好。這個說法後來被廣泛接受,成為股市的常用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