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需要腳本嗎?
談判有必要考量道德問題嗎?
如何成為一個靈活的談判者?
為何許多談判有正確的意圖和行動方案,最終還是失敗了?
人人都在談判,它是一種決策形式,是一種互動和動態的人類發展過程。談判有不同的架構、理論和策略,當進行實際談判時,所有的模式都可能會發生變化,因為在談判領域中不存在理想的世界,沒有任何一套分析或行為選擇能適用於全部情況。
傳統的談判概念認為這是一種競爭過程,各方都試圖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是採取「各讓一步」的妥協解決方案。過去幾十年來,許多不同學科都對談判進行了研究,為人們提供許多新流程來解決彼此的分歧和問題——調停、建立共識、修復式正義、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讓人們自行選擇採取何種有效方式來協商談判。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用最簡明的方式一探人類談判的意義。
談判不必然是「雙贏」局面,講求的是有效解決問題,讓事情「比以前好」。
一場好談判的神奇之處在於:能顧及每一方的需求、想要的東西和利益,盡可能讓各方都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我們如何概念化思考談判(談判的「科學」),取決於許多因素——有什麼風險、有哪些當事者、有多少議題、事件背景或使用手段……,這些都決定了我們如何行動(談判的「藝術」):
多方的複雜談判需要同時處理大腦、胃以及心?
如果談判達成協議了,如何確保各方會履行自己的承諾?
當談判中其他人採用糟糕的戰術來對付我們時,該怎麼辦?
「不計代價要贏」、「任何事都可以談判!」、「各讓一步」、「如何與俄國人/中國人/法國人/美國人談判」,為何要當心這些說法?
為什麼即便有正確的意圖和行為,許多談判還是失敗了?
妥協真的是軟弱的跡象嗎?
談判過程中變數很多,那麼事先計畫會有用嗎?
談判者除了考量所有當事者的利益與相關法律之外,有必要考量道德問題嗎?
……
本書透過心理學、政治科學、經濟學、歷史、社會學、人類學、法律、賽局理論、囚徒困境、決策科學、政策規劃等領域的研究,全面介紹談判過程的概念框架和行為方法,讓我們評估在特定情況下談判時,做什麼是有意義的。書中並總結了近代人類行為變化的研究,藉由歷史和時事的案例來分析最困難的談判問題。
【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
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
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