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NLP的基礎知識(摘錄)
0-1 認識NLP的由來
能夠活用大腦與精神的心理學
NLP是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的簡稱,直譯為「神經語言程式學」。
N(Neuro)是「神經」,在此代表「五感」。我們透過視覺、聽覺、身體感覺、嗅覺、味覺這五感來體驗事物。舉例來說,我們在吃咖哩飯時,用視覺和嗅覺感受到「看似美味的咖哩飯」,也會運用聽覺、身體感覺、味覺來品嚐。
L(Linguistic)是「語言」。對於以五感體驗到的資訊,使用語言賦予意義並進行思考,是人類的特性。我們在吃咖哩飯時,會把資訊轉換成「辛辣的香氣」、「蔬菜很有嚼勁」之類的語言。
P(Programming)是「程式」。人類是以語言為基礎來製作程式,然後根據這個程式行動。
程式是一個人感情與行動的模式。喜歡咖哩的人,體內早已內建了看到咖哩時就會覺得「美味」、「超喜歡」的程式。
NLP是以「神經」、「語言」、「程式」三者的關係為基礎,目的是活用大腦與精神的心理學,也是一種語言學。
舉例來說,假設某個人因為工作不順利而感到沮喪,覺得自己是「沒用的人」。這個人的思考模式就是「覺得自己沒用」,但其實這個程式是可以改變的。
為了達成理想中的結果,要如何更改程式才好呢? 探究這個問題,追求幸福生活的實踐手法,就是NLP。
誕生於一九七○年代的美國
NLP起源於一九七○年代的美國,始於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Santa Cruz )分校的語言學副教授約翰‧葛瑞德(John Grinder),以及原為該校學生的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兩人所進行的研究。
他們注意到當時福律茲‧培爾斯(Frederick S. Perls)的完形治療(Gestalt Therapy)、維吉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家族治療、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的催眠治療,在治療精神疾病上的卓越成果,於是錄下這三位學者進行諮商的樣子,仔細觀察並分析他們的遣詞用字、姿勢、聲調、與患者接觸的方式等,結果發現了對治療有效的共同模式。
葛瑞德和班德勒把這些共同的模式系統化,彙整成名為NLP的手法。NLP在治療經歷越戰、深受所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精神壓力障礙之苦的患者上,具有豐碩的成果。
一九八○年代之後,NLP不只是一種治療方式,更發展為與溝通全面相關的手法,也開始被活用於運動的教練指導、商務或教育等領域。
進入一九九○年代之後,NLP也在日本逐漸普及。每天都有各種相關講座,也出版許多相關書籍。
第二章 用NLP提升對話技能(摘錄)
2-1 目標是成為善於聽人說話的人──度測2
溝通時,對方的感受就是一切
提到善於與人對話的人時,或許一般的印象就是能把自己的想法流暢表達出來的人、能夠接二連三提供愉快話題或是讓人開心的人。
能說很多話、能開心說話的人,的確精通對話的技巧。然而,能說很多話並不代表能與對話的另一方建立親和感。
NLP理論認為,在溝通上「對方的感受就是一切」。無論你再怎麼口若懸河,經由對方過濾後所接收到的結果,只要會損害親和感,就代表溝通方式有問題。
在這種時候,不妨思考一下「該怎麼傳達才好」,並試著一一改善這些地方。只要能找到改善之處,就會明白下次該怎麼溝通比較好。
善於對話的人也善於聽人說話
當你無法獲得自己所期待的反應時,不妨試著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
首先,要確實做到度測,確認對方是以VAK的哪一項在解讀資訊,並在遣詞用字上注意使用對方容易理解的字句。
此外,即便使用相同的字句,有時對方也可能會解讀成完全不同的意義。
例如,當你說「關於那件事,接下來該怎麼辦才好呢?」時,「那件事」所指的對象,有時自己和對方的認知是迥然不同的。為了避免這樣的誤解,就要有意識地運用「關於創立十週年活動的事……」等,這類容易讓對方理解的說法。一旦對方臉上出現訝異的表情時,不妨趕緊確認:「現在在說的是創立十週年活動的事,對吧?」
為了建立親和感,比起善於說話,善於聽人說話更為重要。要提升對話技巧時,需要的是好好傾聽對方的話,並設法引導對方說話,目標是建立起能夠讓對方自在說話的關係。日文裡的「聽」有兩種說法,「聞く」是指打開門、用耳朵聽聲音,而傾聽的「聽」則是充分運用耳朵與眼睛,並貼近對方心情地去聽。
如第一章所述,讓溝通順暢的基本原則是觀察度測。在觀察之後,做跟對方一樣的動作,或是當對方小聲說話時,自己也降低音量,這就是進行映現和同步跟隨。
人在明白對方接受自己所說的話時,會覺得安心。聽人說話時,一旦你看錶確認時間,對方就會有點焦躁、靜不下來。就算你在點頭,只要有點心神不寧,眼神就會四處游移,進而讓對方覺得不安。
因此,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能好好聽對方說話,就算你只是不出聲地點點頭、只用表情傳達,對方也會明白你的心意。
2-2 分析對方的視線──視線解析1
視線往上時、往下時
就如同「眼睛會說話」這句俗語所說的一樣,只要觀察對方視線的動向,有時就能知道他在想什麼。在NLP理論中,將觀察視線的動向稱為「視線解析」(Eye Accessing Cue,又稱「視線解讀線索」)。
當視線「往上」時,是在做視覺的聯想。使用聽覺時,視線是「水平移動」。而當視線「往下移動」時,就是在進行內在對話,或是正在連結身體的感覺。
雖然優位感覺因人而異,但只要你能察覺對方的視線經常移動的方向,就能知道對方的優位感覺。
舉例來說,視覺優位者通常都會想起影像,所以視線會往上。因為向上看,就會出現呼吸變淺、說話變快的傾向。身體感覺優位者的視線則是往下。由於視線往身體下方,呼吸會變深,說話的方式也比較慢。
另外,根據視線往左或往右,可以推測出對方是在搜尋記憶,還是在創造出新的想像。
透過視線動向可以得知的事
關於視線的動向,我們試著看得更仔細一點。
當視線「往左上移動」時,就是正在想起視覺記憶。當你詢問:「請回想一下去哪裡旅行時很開心?」大多人都會一邊往左上方看,一邊回溯記憶。
當視線「往右上方移動」時,則是正在進行視覺上的創造。
當你詢問:「請想像一種動物,牠是大象、老虎、獅子合而為一的樣子。」很多人的視線就會在瞬間往左上方移動之後,再往右上方移動。當對方在想像一個從未見過的動物,並試圖將它影像化時,你經常可以觀察到這樣的視線動向。
另外,當你在問小孩「為什麼沒寫功課」時,試著注意他視線的動向。當他回答「我肚子痛」時,如果視線在一瞬間往左下移動,後來又往右上移動,就代表他正在創造一個說法。只要觀察對方的視線,就能推測他正在想像什麼東西。
視線「往左側橫向移動」時,是正在回想已知的聲音。當你詢問:「你第一次買的CD是什麼樣的音樂?」多數人的視線都是往左側橫向移動。
視線「往右側橫向移動」時,是正在創造從未聽過的聲音。當你詢問:「假設同時聽到十個人的聲音,你覺得聽起來會是什麼樣子?」對方的視線應該就是往右側橫向移動。
正在進行內在對話的人,視線多往「左下方移動」。例如,有人問你:「請舉出你喜歡的三位電影導演的特徵。」你正在思索「日本導演的話是黑澤明或小津安二郎吧?我也喜歡史蒂芬‧史匹伯或柯林‧伊斯威特,成龍的動作片也好難捨去……」,確認要怎麼回答時,視線通常都會往左下方移動。
相對於此,運用身體感覺時的視線是往「右下方移動」,例如有人問你:「泡石造溫泉池是什麼感覺?」「赤腳走在沙灘上是什麼感覺?」;另外,像「在無重力狀態下吃飯什麼感覺?」等,想像從未體驗過的感覺時,視線也是往「右下方移動」。
不過,有一些人的視線左右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度測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視覺優位者會習慣先用視覺來想像(視線往上)一件事,然後才是想像聲音(視線往橫向),或運用身體感覺(視線往下)。試著若無其事地仔細觀察對方的視線在瞬間的動向,以得知他的優位感覺。
第六章 運用NLP輕鬆學習(摘錄)
6-1 理解學習有五個階段──學習的五個階段
最終目標是要能夠教導別人
在NLP理論中,認為學習有五個階段。致力於學習的人,重要的是掌握現在的自己處於哪個階段,並以下一個階段為目標。
1.無意識的無能(不知道也做不到)
這是指不知道該做什麼,也不理解該怎麼做才好的狀態。以騎自行車的狀態來思考,就是處於連「騎自行車」這個行為都不知道的階段,當然就不會騎。
2. 有意識的無能(知道但做不到)
這是指雖然知道該做什麼卻做不到的狀態,就像具備了該怎麼騎自行車的動作知識,但還無法實踐的階段。
光是讀了「如何騎自行車」的書,也無法立刻就能掌握怎麼騎。然而,關於學習和工作,人們有時光是透過讀書獲取了知識,就以為自己學會了,而不採取任何行動。不光是理解,實踐之後所得到的東西,才是學習的本質。
3. 有意識的有能(能做到但很勉強)
這是指在理解該做的事的同時,只要集中精神就能做到的狀態。大概就是雖然已經學會騎自行車,但還是騎得搖搖晃晃不穩定的感覺。這是需要不斷累積騎車經驗以增加信心的時期。
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重要的是不放過任何一個出錯的地方,一直複習到學會為止。
4. 無意識的有能(已經學會)
這是指不必特別意識到該做的事,就能做到的狀態,是已經熟練的階段。不必意識到具體的動作,就能理所當然地踩著自行車。到了這個階段之後,也產生了自信,能感到充實地投入其中。
5. 無意識的有能,加上有意識的有能(能夠教導別人)
這是指能有意識地理解到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做到的狀態。到達這個階段後,不只自己做得到,還能指導別人。
即便是自己能暢行無阻騎自行車的人,在教小孩騎車時的水準卻是千差萬別。就算是聰明的東京大學學生,擔任家教是否優秀又另當別論。
我以前曾經教導過來到日本的外國人怎麼使用筷子。平時順理成章在使用的筷子,在面對外國人時,必須先讓他們理解這是一個什麼用途的道具。
然後,手指的運用方式和手的動作,也都必須一一化成語言才能傳達。當然,不僅要正確地傳達,目標是對方能夠學會使用筷子。
像這樣超越了只是知道、能夠做到的層級,到達能夠教導別人的程度之後,學習的程度才會更深入。
6-2 意識到優越感,創造「學習成果」──視線解析2
巧妙利用視線的方向
我們在學習某樣事物時,會閱讀教科書或撰寫筆記等,通常是仰賴視覺資訊的機會較多。
人類在運用視覺時,視線通常是往「上」走。尤其在回想、記憶時,會傾向往自己的「左上方」看,而在組織、創造時,視線則傾向往「右上方」看。
當有人問你「昨天吃了什麼?」時,大多數的人都會往左上方看,一邊回想「吃了什麼……」,一邊搜尋腦海中的記憶。根據這個原理,在記憶資訊時,把資訊置於「左上方」的話,就會更利於記憶。
舉例來說,在參加講座或聽課時,如果坐在「面向講台右側的座位」,就會有更容易記得聽講內容的效果。此外,把想要背下來的單字卡貼在書桌前方牆壁的「左上方」, 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擴展視野的訓練
不過,關於視線的問題,容易看見及不容易看見的方向往往因人而異。為了確認這一點,你可以在頸部與下巴不動的狀態下,讓眼睛的位置從時鐘零點的方向開始,順時針往十二點繞一圈,相反方向也繞一圈。然後請家人或朋友幫忙觀察你的眼睛轉動的樣子。
每個人應該都有眼睛無法順暢轉動的地方,或是忍不住就停下來的地方。閱讀教科書或文件時,那個方向就是資訊容易飄離的地方。換言之,無法順暢向下轉動的人,通常記不住教科書或文件下方的內容。
為了消除容易看不到的視線,運用手指是有效的方法。一邊用指尖引導,一邊讓眼睛繞一圈,眼睛的轉動就會變得順暢。應用這個原理,在閱讀教科書時,可以用筆或手指點讀。
如此一來,就能順暢地跟上文字,也能減少不小心跳過的部分。
平常就練習一邊看著手指,視線按∞的字形轉動,也是有效的方法。當視野變廣時,觀察度測時也會更順手。
我過去只遇過一個視線轉動非常靈活的人。我請教了對方原因,他說:「我從小就開始練習轉動眼球。」
與視線動向完全兩回事的另一個問題是,在閱讀文章方面可分成兩種人,有一開始想要先掌握整體的人,以及在一開始時就想要從細節開始閱讀的人。
前者會先讀文章的開頭與結尾,或是只讀粗體字的部分,試圖理解整體。另一方面,後者則是不從頭讀到尾的話就無法理解。
哪一種比較占優勢,或是哪一種學習法比較適合,都是因人而異。但一般而言,先掌握整體的人比較容易看到目標。
速讀就是一邊大致掌握整體,一邊讀取資訊的手法。容易卡在細節的人,不妨試著認識能拓展視野、從整體開始掌握的方法。
其實是運用所有感覺在學習
你記不記得小時候曾經聽過以下的說法:
「人家在說話時,要好好看著對方,仔細聽、點頭。」
「用心看,念出來,寫下來。」
每個人都經歷過各種感覺都很敏銳的時期,但也因為外在環境的種種影響,後來不知不覺就變成習慣用自己的優位感覺投入學習。
在學習時,不妨試著確認一下自己比較常活用哪一種感覺。
‧關於所有的學習
閱讀文字、圖表,然後製成圖表。
聽取口頭說明,聽課,與他人討論。
實際做做看,製作卡片或筆記。
‧學習英語等的拼字時
浮現眼前(英語等的拼字是以長度為中心)
發出聲音(音調與節奏)
寫下來(用筆記或用手指點讀)
‧記憶時
不斷重複書寫以幫助記憶
不斷重複發出聲音以幫助記憶
不斷重複操作以幫助記憶
其實,不只是運用某一種特定的感覺,而是一邊運用優位感覺,一邊併用其他的感覺,才能促進更全面性的學習。此外,在會議中或討論時活用這個方法,就能順利地共享資訊,也更容易達成共識。另外,與記憶有關的是,有時候也會活用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