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為什麼男性詞人常用女性角度寫詞?
清代有位詞論家田同之,在《西圃詞說.詩詞之辨》中說:「若詞則男子而作閨音,其寫景也,忽發離別之悲。詠物也,全寓棄捐之恨。無其事,有其情,令讀者魂絕色飛,所謂情生於文也。」指出了一個唐宋詞中普遍但奇特的現象:詞人明明都是男性,卻常用女性口吻,站在女性立場寫詞,好像角色扮演一樣。這個狀況在晚唐、五代與北宋的詞作中尤為常見,例如南唐著名詞人馮延巳,寫過一首〈長命女〉:
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願。一願郎君千歲,二願妾身常健。三願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
這首詞的口氣,好像是一個女孩子在對自己心愛的人,訴說心中想和他長長久久的願望。或者是歐陽修的〈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寫的是一個女子的閨怨,這兩首詞的作者都是男性,卻用女性的方式說話,以女性立場寫詞,像這樣「男子作閨音」的現象,和當時的宴會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詞是配合音樂而唱的歌詞,一開始流行於民間,但後來也逐漸流行於文人之間,做為歌筵酒席中的娛樂,這時往往由文人配合樂曲來填詞,再交給歌妓來唱。例如,收錄了許多五代詞的《花間集》(可說是最早的文人詞集),其序言就記載了當時的宴會狀況:「則有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辭,用助嬌嬈之態。」意思就是富家子弟或讀書人的宴會上,他們把歌詞寫在一頁頁的花箋上,交給美麗的歌女唱,唱歌時搭配著檀板敲出的節拍,再加上歌妓清麗的歌喉,和嬌嬈的姿態,我們可以想見那是一種旖旎的風光。歌既然是給美麗的歌妓唱的,詞的內容當然也要適合她們,所以,詞人就需站在她們的立場,模仿她們的口吻作詞;即便沒有,也會去描寫女子的容貌、才華,並常與戀情有關,總之題材都是圍繞在女性身上。畢竟,若讓一個嬌滴滴的女孩子,唱出雄壯的軍歌,反差實在太大,在那樣的場合中也不適合。因此,這類寫給歌女唱的歌詞,多半都會從她們的角度去寫。
有趣的是,南宋王灼的《碧雞漫志》中說:「古人善歌得名,不擇男女。……今人獨重女音,不復問能否。而士大夫所作歌詞,亦尚婉媚,古意盡矣。」這段話如用現代一點的方式來解釋,就是古時候只要善於唱歌,男歌手女歌手都好,像《碧雞漫志》也記載了戰國時代的秦青、薛談,漢朝的虞公、李延年,唐朝的高玲瓏、李龜年等,都是著名男歌手。可是晚唐五代以後,卻多是女歌手的天下,因為當時的人比較喜歡女歌手,那詞人所作之詞,當然也就要以這些女性為主了,而我們常說詞是「婉約」、「婉媚」的原因也在此。
此外,現代流行歌曲中也是有男性用女性口吻作詞的,像鄭進一作詞的〈家後〉,寫出傳統女性對丈夫的愛,以及那單純的幸福,再經由天后江蕙美好的歌聲詮釋,成了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與我們前面介紹的情形有異曲同工之妙。
【延伸知識:「男子作閨音」背後的深意】
男性文人用女性口吻或立場寫作,其實不是從詞才開始的,早從屈原的〈離騷〉開始就有:「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這兩句話看似有女子的口吻,意思是說有許多女子嫉妒我,只因為我的容貌、眉毛,比她們更美好,於是造謠毀謗我。在這裡,屈原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如果我們把這兩句話和他的生平、忠君愛國的情操結合來看的話,便會知道這兩句話是一種比喻,屈原把自己這個忠臣比喻成美女,其他善於毀謗的奸臣則是那些嫉妒他的女子,而後「蛾眉」也變成一種美好才德的象徵。這種手法我們稱之為「比興」,意指使用某種比喻,但這種比喻的背後又有某種寄託,像屈原的比喻,背後就寄託了他高潔的心志。之後,有許多詩人、詞人繼承這種「比興」手法,透過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或者藉由描述一個女子,來寄託他不方便說出口的心意。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男子作閨音」出現在晚唐到北宋的詞裡時,大多是因為要寫給歌女唱的,但出現在詩歌中時,多是想表達自己的政治寄託或懷才不遇,只是有時直接說出來會過於敏感,只好藉由這種委婉的方式來抒發。這類作品很多,後來的詞裡也會出現,不過,也不是所有「男子作閨音」背後都有深意,我們還是要小心別過分的解讀了。
二十三、如果宋代也有金曲獎,誰會得最受歡迎詞人獎?
北宋有位詞人,名叫柳永,他所寫的歌詞,在當時可說是廣受大眾歡迎,流傳範圍之廣達到西夏,連大文豪蘇軾也受過他的影響。葉夢得的《避暑錄話》中,就有一句話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意指有人聚集的地方,那地方就流行著柳永的歌詞,可見當時柳詞之盛行。
柳永,本名三變,後改名為永,字耆卿,因為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所以又叫柳七。他年輕的時候,都在首都汴京生活,當時的汴京非常繁華,到處都有歌樓酒館。他流連其中,加上本身具有音樂和作詞的才氣,因而逐漸成為紅極一時的詞人。在當時,只要有新的音樂出現,樂工一定會先求柳永幫忙填詞,然後才傳唱出去,這就好像如果某個歌手能和知名作曲家或作詞家合作,推出新歌的話,這首歌就更容易紅一樣。
除了樂工,歌妓們也爭相希望能得到柳永創作的詞,一方面是因為柳永的名氣,一方面也是他和歌妓們的關係都不錯,當時在歌妓間還流傳一段話:「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中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可見他這個人與他的詞,紅到發紫,所以「最受歡迎詞人獎」可說當之無愧。
然而,他在作詞這個領域雖是如魚得水,仕途方面卻多舛難行。其實,柳永來自官宦世家,家中的男性幾乎都是進士,但是柳永卻常與歌妓親近,流連歌臺舞榭之中,作的又是被當時文人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詞,而且很多還寫得很通俗露骨,因此備受讀書人的輕視。他的個性也比較狂放,例如他曾在考場失意時,寫了「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意指願把如浮雲般的功名,換成喝酒唱歌的生活。雖然接下來他還是去考試,卻不知他寫的那兩句詞早就傳到皇帝面前,皇帝就叫他去填詞吧!不用來求這「浮名」了。可見他在皇帝、文人心目中,形象卻是黑得發亮。
後來,一直到他大約五十歲時,才成為進士,也做了官,但仍不太得志,據說過世時窮困潦倒,喪葬費用還是歌妓們湊錢才有著落。綜觀他的一生,有人批評他放浪墮落、人品不好,骨子裡根本是熱衷名利的;但用另一個角度來看,他畢竟生於仕宦之家,或許仍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這才是「務正業」,而且從他的其他作品也可以看出他對社會問題的關懷,甚至後來在做官時,政績是受到肯定的,只因性格和才華與傳統思想多有牴觸,才會造成他的人生有這許多矛盾。
有趣的是,他的詞也與他的人一樣矛盾。柳永的詞歷來評價兩極,有部分作品過於俗豔,但也有些作品是很好的。可是有時不得不承認,俗豔的口味比較大眾化,所以在當時才這麼受歡迎。但他畢竟是文人出身,靈魂中也有文人的一面,隨著年紀漸長,也就不再如年輕時這麼放蕩不羈了。他對人生的感慨變多,也使得他寫出許多優秀的作品,開創了另一條宋詞創作之路。
【延伸知識:柳永與歌妓的關係】
柳永與歌妓的關係很密切、友好,其實也可說是互相幫襯,根據宋代羅燁的《醉翁談錄》記載,只要是柳永出品的詞,都相當受歡迎,而歌妓們也會反過來,以金錢財物回報。還有一次,柳永經過一間酒樓時,裡面有個才藝出眾的歌妓叫住了他,先是責備柳永久未出現,然後就向柳永索詞。柳永拿出一紙花箋,正要作詞時,另一個歌妓劉香香出現了。柳永正要藏起花箋,卻仍逃不過劉香香的眼睛,於是劉香香便要求柳永作詞的時候,把自己的名字寫進去。沒想到,這時另一個歌妓錢安安也出現了,於是三個人一起看著柳永作詞。柳永應要求寫了首〈西江月〉,把三個歌妓的名字都寫進去,而內容就是些打情罵俏的句子,但三個歌妓還是高高興興地設宴款待他。
不過,也就是因為柳永常作較俗豔的詞給歌妓唱,使得自己的名聲變得不太好。有一次,他去拜謁宰相晏殊,希望受到提拔,但晏殊問他:「賢俊作曲子(詞)麼?」柳永回答:「只如相公亦作曲子。」晏殊就說:「殊雖作曲子,不曾道『彩線慵拈伴伊坐』。」然後拒絕了柳永。像柳永詞作中「彩線慵拈伴伊坐」這樣的句子,就是常讓文人所詬病之處,因為太直白、通俗,一點餘味也沒有,但此詞若和剛才那首〈西江月〉相比,恐怕還算文雅的了。其實,就因為他常在酒樓歌館流連,與歌妓關係密切,如果都寫文雅之詞,大概也不太適合。儘管如此,還是不能抹滅柳永對於詞的推廣和流傳所做的諸多貢獻。
相傳柳永死後,不僅是由歌妓出資合葬,之後每年清明,她們還會相約到他的墳上灑掃祭祀。這在後來還成為一種風俗,被稱為「弔柳七」或「弔柳會」,直到南、北宋之交才逐漸消失。
三十六、用了許多俗字的〈聲聲慢〉,為何成為李清照的千古名作?
詞源於市井文化、歌筵酒席之中,後來被文人接手,逐漸發展成較高雅的文學。而文人寫詞,多半也會比較注重藝術手法,一首詞如果太過俚俗,就常為人所詬病。可是這也不代表用了許多俗字的詞作,就一定不好,至少,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所寫的〈聲聲慢〉,就使用了許多俗字,卻一直被視為上上之作。〈聲聲慢〉全詞如下: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箇愁字了得。
這首詞約寫於李清照南渡、喪夫以後,開頭的「尋尋覓覓」就點出孤苦無依,想把舊日美好時光找回的感受,但過往已不再,只空留冷清、悽慘、愁苦之情。接著又說,在還有些溫暖卻又有幾分涼意的秋天,是最難休養身體的,只兩、三杯薄酒,怎能抵擋夜晚猶寒的風呢?而大雁常被古人視作故鄉的象徵,看見大雁飛過,就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接著,作者又描寫菊花瓣散落滿地,花朵憔悴不堪摘折的情景,而獨自一人守在窗邊,該怎麼熬到天黑?細雨打在梧桐葉上,在黃昏中發出滴滴點點的聲音,這情形,怎能用一個愁字說得完?
此詞中,可看見許多在當時很白話、常見的用字,例如尋覓、冷清、將息、傷心、黑、怎、愁、了得等。照理說,頻繁使用淺白俗字的作品,較難有高雅、情意深長的境界,且詞人作詞時,也會盡量不要讓詞語太過重複。可是這首〈聲聲慢〉卻把這些該避諱的寫法都用上了,還能成為佳作。主要是因為開頭的十四個疊字,用得很有技巧,既能夠有聲調的抑揚頓挫,還兼有雙聲與疊韻。下片「點點滴滴」也是,不只和開頭的十四個疊字有所呼應,又能直接呈現出冷清悽慘的情景,使讀者很容易就進入作者要表達的情緒,再進而感受到更深一層的悲苦。所以,這些字雖然又俗又重複,但卻能巧妙呈現出音律之美,兼具看似直接,卻又深長的情意。
而像傷心、黑、愁等字,雖然沒有重複,但也是毫無新意的字眼;將息、了得等,也是俗語或方言,都不是很雅的字詞;「怎」這個字,更是口語,還前後用了三次。但是它們都被運用得很巧妙,能夠自然地融入詞的意境之中,看不出作家故意鍛鍊、計較用字的痕跡,反而讀起來順暢自然、不做作。也因為多用俗字,作品內容很好理解,便更有親切感,所以被評論為「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看似平淡簡單,卻又能深刻表現出作者那歷經生離死別、國破家亡的淒苦。
要做出手續繁複、色香味俱全的功夫菜自然是難,可要把一盤平淡的蛋炒飯,炒得非常好吃,恐怕更難。作詞也一樣,透過修辭、用典等藝術手法把詞寫好很不簡單,但不經雕飾的使用俗字,卻能寫好詞,更是不簡單。所以,用了許多俗字的詞,只要能經過作者的巧思,還是能成為千古絕唱的。
【延伸知識:哪些詞人也會用俗字作詞?】
以常見的俗字,或者非常口語化的方式作詞,在宋代不算少見,像柳永就常會在詞中使用我、你、伊等字,例如〈傾杯樂〉:「向道我別來,為伊牽繫問甚……時與你,深憐痛惜還依舊」;〈惜春郎〉:「敢共我勍敵。恨少年、枉費疏狂,不早與伊相識」等。此外,像「了」、「怎」字等也不少見。這類詞是寫給歌妓唱的,很大眾化、通俗的詞,所以常被批評。但另一方面,用這種比較通俗口語的字詞作詞,其實就像詞裡面多了點小說的對白,會比較生動活潑些,也能增加語彙的使用。所以俗字作詞,後來也影響了一些詞人。
再之後的黃庭堅,也多少受到影響,喜歡用這種方式作詞,詞中除了我、你、伊之外,也有冤家、咱、怎、麼、嘛、了等,甚至用方言入詞。清代有名的文學批評家劉熙載,曾寫過一本《藝概》,裡面提到黃庭堅詞的時候,就說:「惟故以生字俚語侮弄世俗,若為金元曲家濫觴。」意思就是說,黃庭堅喜歡用少見的字和俚俗的語言寫詞,為後來金、元人寫曲的開端。因為曲的語言確實比詞又更通俗、口語化,所以劉熙載才會這樣說。
用俗字作詞,我們可以看到像李清照這樣成功的例子;而柳永、黃庭堅等人,則有時候有用得太過,導致詞沒有餘味和美感。所以,若要以俗字作詞,恐怕得要斟酌使用的頻率及方式,才能作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