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農的生命智慧】不耕地,不用肥料農業,不與草蟲為敵
◆不耕地
時常會被問到「自然農為何主張不耕地」,或是,「不耕地真的可以栽培作物嗎?」
其答案是,不耕地會比較好。不耕地才可以健壯的栽培出作物的最佳狀態。不耕地,土壤中的小動物和微生物、土壤棲息菌等不會受到破壞,才能以其自身最佳狀態存在於土壤中。EM菌和酵素其實不必從別處攜帶進來,因為在那裡所有必要的東西都具備了,這就是自然界!在其中,精彩而豐富的、恰到好處的生命世界運作著。不耕地的話,不只是土壤裡面,包括土壤上面展開的各種生命,也都是以其最佳狀況在運作。由於不耕地,在那裡,生命經營的結果一點一滴累積起來,植物或小動物的屍體會一直堆疊上去而成為「遺骸之層」,而且會與時俱增。
我們人類是在過去長久歷史中演化而來的。自然界的生命經營也是如此,因此,人類不應破壞自然界的生命舞台——土壤,也就是說,自然農不耕地,因此可以讓生命得到最佳狀況的經營。
我們食用米麥、蔬菜,依靠這些生命的糧食而維持自己的生命,不用說,當然希望吃入的是健全的食物。不過,自然農希望能夠超越營養面或安全性的視野,進而將「能夠讓生命健壯的食物」和「以健壯的方式去栽培米麥、蔬菜」的想法連結在一起。由於我們的生命和米麥、蔬菜一樣,都是位於生命的循環當中,我們只有深深去體會這一關係,才能領悟。
不耕地的話,土壤本身會更豐富。即使是根莖類的作物也沒有必要去深耕,因為植物自己會使土壤鬆軟,如牛蒡、蘿蔔、紅蘿蔔等,都會以自己的力量去擴張根部。作物可以用它們本來的姿態來生長。
本人實踐自然農約二十多年,在每年重複的栽培過程中,時常一再思考的是這種「本來的姿態」。米本來的姿態,蘿蔔本來的姿態,以及本來的味道⋯⋯。自然農栽培出來的作物,真是漂亮、清爽、美味的讓人無話可說!我感受到,這正是「本來的姿態」與「本來的色形味」 。
◆不與草蟲為敵
假使要持續的來談「本來」的話題,生命世界的整體,本來是怎麼樣呢?思考這一話題時,若能清楚認知問題的根本,我想自然會明白其中道理。在生命的世界裡,本來就沒有益蟲、害蟲的分別,也沒有草、雜草的區別,它們本來就都是一個個各別的生命。這個世界是由何等豐富的生命編織而成啊,其生命的編織樣式是絕妙的,所有的生命都有存在的必要。
舉少數一些例子來說,人們大多認為蜻蜓是益蟲,而成為其食料的多數小蟲是所謂的害蟲。然而,若沒有這些害蟲,蜻蜓也無法生存。又如浮塵子這種很恐怖的水稻害蟲,其實本來是比較喜歡水稻周邊的夏季的草。這是川口由一先生講的,是他經過仔細觀察自然界而得到的事實。
在自然界裡,必要的、多數的生命互相共存,在其中保持絕妙的平衡,一方面也維持共生得關係。問題是,在水田除了水稻以外沒有其他的草,在旱田也是除了目標作物以外沒有其他草,再加上農藥的使用,因此而引起昆蟲、小動物數量之間的平衡的大崩解。
當我們越是深入瞭解自然界,就越能理解到它是絕妙且完整的世界。人不必做任何動作,自然就會生成為最佳的環境。因此,在實踐自然農的田園裡,棲息其中的小動物數量突然異常增加而影響到周邊田園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在一定的面積裡,其中會存在或棲息的生物數量,必然是早就定好了。
假如從現在開始實施自然農,發生了任何問題,我們應該去觀察那些問題為何會發生,再給予協助或對應的方法。舉例來講,若補充肥料的量過多而成為營養過剩的話,只有蚜蟲等喜好營養過剩的昆蟲會異常增加。又如,在某一時間把雜草全面而徹底割除後,昆蟲要吃的食物=草消失了,也侵犯了它們的棲息地方,被環境所逼的昆蟲就會去侵犯田間作物。道理就是這樣。
仔細去觀察自然界,在那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何生命本來的姿態會脫離了正軌呢?深入思考就能毫無困難的看清楚問題,進而培養自己在面對田間的問題時決定「要出手協助」或「先看著不用急著出手」的判斷能力。
◆不用肥料農藥
希望大家能夠有正確的認識。自然界是不多也不少的存在着,沒有必要從別處帶某些物資進來,也沒有必要帶出去。維繫我們生命的食物,以及能夠療癒疾病的草藥,這些必要的東西都在這個地球上存在着,且一直都是互相充分利用、互相平衡的,這就是自然界。
先前也曾提到過這一話題:在自然界裡,有被利用的必要而存在的生命,在互相共存、互相循環當中,保持非常絕妙的平衡而共生。在一定範圍裡面,生存的生命的數目必然是一定的。
譬如說,一個由四人組成的家庭,在共同的環境裡生活,其所需要的面積可以自然而然做出最適當的決定。擁有大約水田1分地、旱田1分地的話,就可以生產足夠的作物供應食用,但若一併考慮納入果樹和其他作物,以及包含我們自己在內的生活環境的話,有3-4分地是比較理想的。若有那樣寬裕的面積,就可以規劃簡單樸素的住宅和農業作業上所需要的農舍。換句話說,在那裡生存的所有生命,只要得以持續循環就不會發生任何問題,而可以永續生活下去。我們的排泄物和廚餘,也歸還到環境裡去循環。這可以說是基本的道理。
在那裡生存的我們,把排泄物和廚餘歸還到環境裡。微生物和草吃那些而長大,其結果,那地方就變得豐富起來。不割除草、不噴灑農藥,在土壤中重疊的生命都會再進入循環之中,因此我們其他什麼都不必做,環境就變得很豐富了。
但是,自然農各自對應的狀況並非總是如此完備。這大多是因為土地是被限定在一定範圍之內的緣故,或如排泄物若用沖水馬桶就無法再進入循環之中。試想,當稻米和其他作物都已100%自給自足,若能將穀殼、米糠和油粕及其他調製後殘留的部分也歸還給田地去循環的話,那會是最理想的;但在現實上,幾乎是不可能的狀況比較多,人們多半在收穫作物後,就把不用的部分移出田地了。
因此,我們也需依照田間的狀況去對應。例如,該土地是否貧瘠?在那裡栽培的作物對地力的需求非常大或者不大?這些都有關連。但只要你時時記得,要以「循環」為基本原則來掌握所有的狀況,便能巧妙的去對應。
具體上:
l 使作物完成其一生,使其在該處循環:
收穫過後的茄子、黃秋葵等,不要立刻拔除。要採種,讓作物的一生在該處完成;採收後,將植株弄倒使之在原地循環。
l 補充養份時,在土壤之上直接撒佈堆疊上去:
廚餘歸還給田地時,不要加以掩埋或堆肥化,就原原本本的撒佈在菜畦上面即可。但這個菜畦必須是沒有作物呈現休耕狀態的。若只有蔬菜碎片時,可以放置在距離大型作物的根基部稍遠一點點的地方。
要充分顧慮到田地大小和廚餘的量之間的關係,不要過量招致問題。
◆連作障礙的思考
連作障礙,是指同一種類作物、在同一場所翌年持續栽種所引發的問題。譬如說,茄科或豆科作物持續在同一場所栽種的話,因為作物需要較多某種特定的養分,或因為地力問題,在第二年容易長得不好或得病——這是在慣行農業或有機農業可能發生的現象。
若實踐自然農,因為目標作物和各種草生長在一起,上述這種連作障礙便極少發生。
實際上,在福岡的自然農學習農場裡,在同一場所持續種植蠶豆數年,至今卻完全沒有引發任何問題。這是因為,一種作物若是在連一株雜草都沒有的地方營生的話,它無法完成其一生,加上收穫一結束作物就被處理掉、或被翻耕埋入地底深處;相較之下,自然農的作物是和各種草一起營生,完成其一生後就在該處形成「遺骸之層」,於腳下的生命舞台持續循環──兩者的結果是極為不同的。
當我們進一步,從生命的世界深度觀察這件事情時,也會看到另一個道理──那就是一種作物無法在同一場所永久持續營生。
在我的田裡,棚架田的土堤上曾經有數株芋頭強勢擴張。當時我認為,若把芋頭挖掘起來土堤就會崩壞,所以就置之不理,到了第四、五年時,芋頭已生長成非常大的植株;大概過了第八年,當我注意到時,芋頭已消失了。宿根草的草花,也多半是經過數年之後會忽然枯死,應該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來到這裡的那一年,住家旁的小溪對面,春天三月時淡紫色的花像地毯一樣無比美麗,去看後發現是馬蹄花的群落。翌年,我們充滿期待遠眺欣賞,發現雖然同樣開了許多花,但開花的地點竟然很微妙的移動了。
回想到那件事情我才注意到,在生命的世界裡,時常都在變化。即使每年在同樣的水田種植水稻,在那裡生長的雜草種類,其姿態也不一樣。
因此,在面對 「栽培」這種人工的行為和環境時,我們不能不多加思索。在一條菜畦持續固定種植特定的一種作物,從生命的世界來看是不自然的;而自然界也一定會展現自己的生命力。有時栽種的人並未清楚意識到這個道理,但不知不覺的,人們就是不想在收穫了青花菜之後再繼續一成不變種下青花菜的幼苗——或許,這就是生命自然而然所做的選擇。
輪作的方法,也許是從連作障礙而得到的智慧,也可以說是依據生命世界的道理而得到的智慧吧。
◆田園是自然的畫布
在有限的田園栽種作物,如何去計畫與安排真是一大樂趣!去年種過茄子之後,今年要種什麼…將那時的日照、田地各處排水狀況、各種作物性質等等一併考慮進去,用我們現在擁有的智慧,細心加以策劃,有時也要喚醒呈現休眠狀態的智慧,將整個田園當作自然的畫布一樣,一面思考如何漂亮描繪,一面決定栽種的作物…這需要綜合的能力,實在是值得去投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