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厚葬毀了大漢江山(節錄)
揭開棺蓋的那一瞬間,整個實驗室裡變得出奇安靜,挖掘人員、文化保護員和專家等幾十個人都屏住了呼吸。然後,棺材中金光閃閃的畫面引發了大家的一陣驚呼!二○一五年,海昏侯墓墓主的棺材被打開,大量的黃金、財寶重見天日,向世人顯露了昔日的大漢王朝是多麼豪華,也解開了漢代巨量黃金消失的謎團。
◆西漢黃金消失之謎
其實,在揭開棺蓋之前,考古學家已經確定這個墓葬屬於漢朝第一代海昏侯劉賀,那個曾經短暫當上皇帝又被廢黜的倒楣蛋。因為他們在墓葬中發現了大型的真車馬陪葬坑,在漢代只有皇帝和諸侯王可以用車馬陪葬,其他海昏侯沒有這個待遇,只有特殊的劉賀有資格使用。此外,墓葬裡還有三架樂懸,根據當時的禮樂制度,「四堵為帝,三堵為王」,因此墓主的待遇明顯高於「侯」這個級別的享用標準,也只有劉賀這個廢帝有資格用三架樂懸。
果不其然,考古學家在墓主遺骸旁發現了一枚玉印,印的正面清清楚楚篆刻著兩個字:劉賀。
由於有之前的發現和推理,所以墓主人身分的確定,並沒有讓人們多驚訝。但是,在劉賀墓裡發現的大量黃金,真是令人咋舌!在內棺的包金絲縷琉璃席上,放置著多排金餅,每排四枚,至少有六排。除了大量金餅外,墓裡還發現了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簡單統計,整個墓葬中出土了三百七十八枚,總重達一百公斤的金器!
按說劉賀的墓中有大量黃金,並不奇怪,史料記載,西漢時期黃金確實很多。比如楚漢爭雄的時候,劉邦給了陳平黃金四萬斤,讓他去項羽的楚國行使反間計,這筆鉅款隨便用,只要能策反對方的將領就行。等到劉邦平定天下後,為了孝敬自己的老爸,賞賜了黃金五百斤。劉邦的老婆呂后臨死前,遺詔賞賜各個諸侯王黃金各千斤。漢文帝即位後,賞賜幾位誅滅呂氏一族的大臣,其中賞賜周勃黃金五千斤,陳平、灌嬰各黃金兩千斤。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由於大將衛青出擊匈奴有功,受賜的黃金竟高達二十萬斤!為了激勵將領打敗匈奴,漢武帝真是豪放大氣。到了漢朝末年,王莽府邸裡藏有的黃金,如果以一萬斤為一匱,還剩有六十匱,其他場所還藏有十幾匱。
整個西漢王朝,真是金光閃閃的兩百年,讓世人瞠目。
然而,到了東漢,風氣驟變,朝廷立刻吝嗇了很多,不僅黃金已經退出了貨幣流通領域,而且賞賜往往用布帛、粟米等實物來充當,只是偶爾有黃金,數量上比起西漢少得可憐。那個金光閃耀的時代已經落幕。
從貨幣流通的常理來說,西漢皇帝賞賜給下屬的那些黃金,會被下屬繼續拿到市場上去購買商品和服務,因此黃金不會憑空消失,仍然處於市場流通之中,黃金的總量應該不會有多大變化。可是為什麼到了東漢,巨量的黃金卻突然消失了呢?
一開始,有學者根據佛教在東漢初年傳入中國的事實,以及佛教寺廟大量使用黃金來給塑像包金,並用泥金書寫經文的現象,提出西漢黃金的消失可能是由於佛教傳播而消耗的結果。但是,另有學者立即反駁說,東漢時期佛教寺廟還沒有大規模興建,當時佛教活動的黃金消耗量很小,而黃金消失的現象在東漢初年就發生了。因此,黃金消失與佛教興起關係不大。
還有學者從絲綢之路興起的角度來分析,認為黃金消失與西漢的對外貿易活動有關。應該說,西漢時期的確是陸上絲綢之路開始繁榮的時代,漢朝與周邊國家的商貿往來越來越頻繁了。但是,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商人並不是漢朝人,而是來自西域的商人。這些商人來到漢朝,交換的商品主要是絲綢、陶器、鐵器等,這些商品算是漢朝的出口商品,出口量較大。而漢朝進口的商品主要是奇珍異寶,進口量並不大。換成現在的貿易術語就是,漢朝的進口總額小於出口總額,這叫「出超」或「貿易順差」,從貨幣的角度來講,漢朝是賺錢的。因此,把黃金消失歸結於絲綢之路的開拓,並不符合當時的經濟情況。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西漢賞賜的黃金其實是「黃銅」,所以數量才如此巨大。這種說法就太小看西漢人民的金屬知識了。西漢時期,黃金和黃銅都被作為貨幣流通,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黃金以斤為單位,銅錢以銖為單位;黃金主要用於饋贈、賞賜和賄賂,而銅主要用於鑄錢;黃金由金官管理,黃銅由銅官負責。漢朝人是絕對不會把金和銅搞混淆的。
最終,考古學家在漢朝的墓葬中找到答案,西漢的大量黃金被死者帶入地下,退出了流通領域。
這就要說到西漢上層貴族的厚葬風氣了。中國古代厚葬的風氣,至少在戰國時期就很興盛,到了秦始皇時達到高峰。現今陝西西安僅僅挖掘了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區域,包括非常壯觀的幾個兵馬俑坑。按照《史記》的說法,秦始皇徵調了七十多萬名勞力來為自己修建陵寢,並把大量的奇珍異寶帶入地下。
漢朝完全繼承了戰國和秦朝的厚葬風氣。比如考古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墓主不過是西漢初年一個僅有七百戶封邑的貴族,出土的隨葬品就多達三千多件,墓室土方量巨大。這說明,即使在經濟還不富裕的西漢初年,貴族的墓葬就已經十分豪華了。
漢武帝時期是西漢國力最強盛的時候,因此漢武帝的墓葬之豪華也登峰造極。漢朝的皇帝通常在登基的時候,就開始籌備修建自己的陵寢。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等到過世時,他的陵墓即茂陵已經「不復容物,其樹皆已可拱」,就是說巨大的陵墓已經裝不下東西了。根據《漢書》記載,漢武帝下葬時,大量的金銀財寶甚至動物飛禽都一起埋葬到地下。
根據漢朝的禮制,天子諸侯在田野打獵得到的獵物,三分之一敬獻給宗廟裡的祖宗,三分之一供給賓客,三分之一留下來自己享用。其實,漢朝從老百姓那裡收繳的賦稅,往往也是這樣的使用方法。晉朝人曾經描述說,漢朝是「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意思就是一部分用於祭祀祖先,另一部分用於賞賜百官和外賓,還有一部分就是用於修建和裝填自己的陵寢,給自己營造富麗堂皇的地下世界。如此奢靡的喪葬風氣,必然會年復一年地把大量的黃金帶入地下陵墓之中,長久地不為人知。
海昏侯劉賀墓裡出土的大量黃金,就是一例。在墓葬中出土的金餅上,墨書的字跡清晰可見,比如有的金餅上面寫著「南海海昏侯臣賀,元康三年,酎金一斤」。西漢實行一種「酎金」制度,朝廷要求,每年八月祭祖時,有封地的諸侯王和侯們都要按照規定敬獻黃金。劉賀墓中的金餅是他為祭祖所準備的酬金。
可是根據史書,海昏侯劉賀並沒有資格向宗廟敬獻禮金。劉賀是在當了二十七天皇帝後被權臣廢黜的。朝中有人向漢宣帝諫言,劉賀是被上天拋棄的,因此不能參與祭祀祖先的活動。於是,每年各路諸侯去宗廟祭祖的時候,就沒有了劉賀的身影。這對於他來說是一種身分和心靈的打擊,他幻想著有朝一日自己能夠逆天改命,重新獲得祭祖的身分。所以,為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他仍然按照酎金制度準備黃金,直到他自己一命歸天,把這批黃金帶入墳墓之中。
厚葬成風,包括黃金在內的社會財富被大量地浪費在死人和墓葬上面,活人的生活品質必然會受到損害。普通人即便沒有多少經濟學知識,也能想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即使是熱衷厚葬的漢朝皇帝,也煞有其事地表示,大家還是應該薄葬啊!比如漢文帝、漢成帝,以及建立了東漢的漢光武帝,都曾經語重心長地如此表態。然而,看看他們自己的陵墓,仍然是那麼豪華奢侈,就可以想見下面的貴族會不會聽命了。
正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西漢變成了東漢,這奢侈的厚葬之風卻依然沒有改變。在漢朝人的思想中,信奉人死之後另有一個生活的世界,因此那些陪葬品將會在另外一個世界用得上,那自然是多多益善。而且,厚葬是一種「炫耀性消費」,是彰顯身分的行為,大小貴族競相攀比,也推高了喪葬的成本。
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揭開了,在長達幾百年的大漢王朝期間,以皇帝為首的大小貴族紛紛把黃金帶入地下墓葬之中,市場上的黃金量自然就越來越少了。
◆厚葬引發通貨緊縮
喪事要大辦、葬禮要隆重,漢朝人沉迷在厚葬風氣中不能自拔。他們到死都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厚葬不僅是浪費了一些社會財富那麼簡單,可能也要為大漢王朝的衰敗負責!
前文已經提到,從漢朝開始,國家對於鹽鐵等一些重要商品進行專營,把民間的財富集中到朝廷的手中,自然也就把作為貨幣的黃金、銅錢,更加集中在以皇帝為首的大小貴族的口袋裡。如何花掉這些貨幣,對國家的經濟影響很大。
如果這些貨幣用於對外作戰和對內建設,以及用於購買各種商品,那麼這些貨幣仍然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發揮著貨幣促進經濟發展的良好作用。而當這些貨幣的一部分被貴族們帶入墳墓時,就等於一部分貨幣退出流通市場。根據供給和需求的一般原理,當市場上的商品數量不變時,減少了市場上的貨幣,就會帶來經濟學家所說的「通貨緊縮」。漢朝大小貴族不斷地把黃金和其他財富埋入地下,就不斷地在製造通貨緊縮。以海昏侯劉賀來說,他的墓內就發掘出西漢五銖錢四百多萬枚,重量高達十多噸!這些貨幣隨著他的下葬,永久性地退出了流通市場。
甚至於這些貴族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在製造通貨緊縮了!他們在自己還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為自己準備隨葬品,包括黃金,他們把這些東西囤積在自己的家裡,以備自己和家人去世時厚葬之用。囤積的貨幣和埋入地下的貨幣類似,也等於退出了市場流通領域,加劇了通貨緊縮。
漢朝的皇帝為了給自己將來厚葬準備更多隨葬品,就會不斷地利用稅收而從市場和民眾身上「吸血」。他們的囤積量很大,足以引發社會上出現嚴重的通貨緊縮。
正是在不斷累積的通貨緊縮影響下,當西漢覆滅、東漢建立後,市場上的黃金已經很少了,稀少的黃金自然無法再作為貨幣來使用,於是它退出了貨幣領域。但是,東漢並沒有因為黃金稀少就改變厚葬的習俗,大小貴族仍然會把大量的社會財富囤積起來,帶入地下。更要命的是,即使已經沒有多少黃金可以供這些貴族帶往另一個世界,他們還是搜集了大量的錢幣──銅錢,帶入地下。
於是,通貨緊縮在東漢仍然不可遏制地加劇。物以稀為貴,既然貨幣相對於各種商品是缺乏的,那麼漢朝的貨幣就變得「更值錢」了,一枚五銖錢能夠買到的商品就越多。或者說,商品相對於貨幣就越來越廉價了。
對於手中握有大量黃金、銅錢的貴族來說,通貨緊縮並不是壞事。理論上,他們只要願意花錢,就能買到更多商品。但是,對於手中沒錢的廣大漢朝農民來說,通貨緊縮卻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他們用自己生產的糧食和手工產品能夠換到的錢變少了。而漢朝是建立在廣大農民提供賦稅和勞役上的政權,當廣大農民因為通貨緊縮而日益貧困時,漢朝的經濟基礎就動搖了。
有沒有方法來對抗通貨緊縮呢?最容易想到的方式,就是向市場投放更多的貨幣。
拋開黃金不論,漢朝的貨幣體系主要是建立在銅錢上的。而鑄造更多的銅錢,就需要有更多的銅礦和冶煉出來的銅,但這並不是說有就能有的。每年開採和冶煉出來的銅是很有限的,因此,漢朝的銅錢不可能被迅速地大量製造出來,也就無法填補貴族囤積和埋藏掉的那些銅錢量。市場上的銅錢還是處於緊縮的狀態。
於是,有人就開始動「歪腦筋」了。東漢後期漢桓帝的時候,有人提出「改鑄大錢」的主張。所謂「大錢」並不是鑄造更大的銅錢,而是製造更大面額的銅錢,說白了就是提高銅錢的面值。這是一種讓貨幣貶值,人為製造通貨膨脹,來對抗通貨緊縮的方式。
聽起來「改鑄大錢」還不錯,既不需要大量的銅料,又應對了通貨緊縮。但是,由於東漢的鑄幣權掌握在皇帝手中,改鑄大錢等於讓皇帝向全體民眾徵收全民稅,皇帝手裡的錢會大量增加,社會財富會更加集中到他的口袋裡。但是,他不能不考慮後果!
一個後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過去流通的舊銅錢,相同面值含有一定量的銅;現在改鑄大錢後製造的新銅錢,相同面值含有的銅量下降了。老百姓不是傻子,他們會立刻想到,我手裡的舊銅錢價值更大,因此盡量把舊銅錢收藏起來,而把新銅錢盡快花出去!從經濟學上來講,舊銅錢是「良幣」,新銅錢是「劣幣」,市場上舊銅錢迅速減少,只剩下新銅錢在流通,這就叫作「劣幣驅逐良幣」。
原本就是因為銅料不足,不能提供更多銅錢,所以試圖「改鑄大錢」,結果卻驅逐了舊銅錢,這樣一來,市場上的銅錢不僅不會增多,說不定還會加速減少!
另一個後果來自手握舊銅錢的大小貴族的反對。前面已經講過,通貨緊縮有利於他們手中的錢增值。如果推行改鑄大錢政策,物價上漲,他們手中的錢肯定會貶值,這是他們不願意的,因此會想方設法阻撓皇帝實施新政策。實際上,改鑄大錢的主張一提出,就有人堅決反對,反對的理由當然很冠冕堂皇,認為貨幣貶值不僅不會挽救東漢衰落的經濟基礎,甚至還可能造成貨幣流通的混亂。
西漢末年,王莽亂發錢幣被貴族群起攻擊,那是不太遠的前車之鑒。最後,漢桓帝投鼠忌器,打消了改鑄大錢的念頭。但是厚葬之風卻依然勁吹,東漢就在錢很有限的日子中逐漸沉淪下去,直到走向大亂局。
◆小錢殺死了董卓
東漢末年的亂局中,手握西涼大軍的董卓成為風雲人物,他帶兵殺入洛陽城,控制了東漢朝廷,把皇帝變成自己的傀儡。董卓在都城裡和朝廷上的倒行逆施,激起天下各方勢力的聯合討伐。董卓燒毀洛陽,遷都長安。不久之後,司徒王允和戰神呂布刺殺了董卓。但漢朝的江山已經不可收拾,自此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代開啟了。
我們無意重複《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的歷史情節。我們的問題是,董卓控制朝綱,必然也要面對東漢遺留下來的錢很有限的難題。他是怎麼解決的呢?
董卓很缺錢。他控制的朝廷就沒什麼錢,大小貴族也看不起他這個殘暴的軍閥,不會資助他。董卓想要弄到錢,只能依靠軍士大肆劫掠,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於是,董卓也想到了製造貨幣。可是他自己手裡也沒有銅,只好到處搜刮銅器,把一切含銅的物品,比如裝飾用的銅人、祭祀用的鐘鼎等,都打碎熔化,用來造錢。
這還不夠,董卓終於選擇了漢桓帝想做卻不敢做的方式。漢桓帝想改鑄大錢,而董卓則是另鑄小錢。他宣布,廢除漢朝幾百年來使用廣泛的五銖錢,另外鑄造了體積小的錢幣用於流通。當然,董卓的小錢面值是不會小的。
漢代五銖錢製作精良,含銅量穩定,所以長期受到社會的認可,促進了漢代經濟的發展。可是董卓的小錢重量輕、品質差,上面連紋飾都懶得雕刻,還沒流通就開始鏽蝕了。小錢剛一上市,就變成了劣幣,老百姓寧可以物易物,也不願意用劣質的小錢,避之唯恐不及。董卓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有趣的是,以董卓這個戎馬一生的大老粗的知識水準,應該想不出鑄幣這一連串操作,肯定是背後有人指點他。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歷史學家猜測,推行另鑄小錢政策的人,正是最後殺死董卓的王允!王允在董卓控制朝廷時,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歸順了董卓,並被董卓委以重任,權傾朝野,只有他有權力和能力進行一連串的貨幣操作。當小錢在市場上的推行失敗後,一個很可能的原因是,王允懼怕暴躁的董卓遷怒於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聯合呂布幹掉了董卓,客觀上成就了自己忍辱負重的漢代忠臣的偉大形象。看看王允殺掉董卓後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最終招致殺身之禍的行為,絕對不像是一個賢臣能吏的樣子。
董卓、王允都死了,但漢朝開啟的貨幣爛攤子依然沒有得到改善。接下來,該輪到一代梟雄魏武王曹操登場了。雄才大略的曹操能解決錢很有限的難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