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貨幣與貿易:經濟脈絡下,看見近現代500年各國興衰的軌跡》、
《糧食、運河與白銀:經濟脈絡下,洞察3000年中國歷史的成敗得失》共二冊
◣依循經濟發展的脈絡,看經濟邏輯如何決定歷史進程。◢
**《航海、貨幣與貿易》
★☆★關税戰、貿易戰、運河爭奪,真的能強國富民嗎?★☆★
經濟規律斑斑可考,歷史事件給過答案!
近代500年風雲際會,世界各國在經濟上做對了什麼,又做錯了什麼?
國家興衰有四海皆凖的「經濟共性」,也有異彩紛呈的「經濟個性」。
看全球經濟變遷如何改變歷史走向!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全球經濟按下了快速鍵,千百年的帝國凋零,大國強勢崛起,資源有限的也紛紛跟進。這樣的經濟奇蹟是偶然發生?還是必然發生?列強怎麼變得如此厲害?他們點石成金的手指頭有什麼奧祕嗎?
近現代的各個列強,誰沒有馬失前蹄過?本書鮮活地描述了500年來全球群雄爭霸過程中在經濟策略上的得失成敗,道出歷史與經濟之間互相牽扯的精采故事:
◆關稅戰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
美國陷入四年南北內戰的真正原因是關稅?!19世紀中期,美國把關稅提升至37.5%,這個高關稅策略是否真的保護了美國的民族工業?20世紀初期,美國又把進口關稅推高到60%,全球國家對此做出了怎樣的反擊?美國是關稅戰的唯一罪人嗎?
◆黑死病給歐洲帶來了一句名言:「人們正在死去,硬幣卻安然無恙。」◆
黑死病橫掃歐陸,莊園經濟逐漸瓦解,底層勞動者迎來了揚眉吐氣的日子!此時社會為何卻開始盛行奢侈之風?
◆君士坦丁堡陷落,吃貨抓狂。◆
葡萄牙人念念不忘搶奪威尼斯人的香料生意,做起了發財夢:「沒什麼好說的,為了香料,繼續向東打!」
◆窮是自找的◆
西班牙在發現美洲後,黃金白銀滾滾來,一夜暴富的西班牙肯定是當時歐洲的人間天堂吧?不,他們窮!西班牙從上到下都窮!到底他們犯了什麼經濟錯誤?
◆近代日本的經濟崛起令人著迷◆
一個閉關鎖國的落後島國,如何在短時間內「脫亞入歐」?在歐美列強的威脅下,為何日本能做到富國強兵,而同時代其他國家卻沒能做到?
◆運河上駛來世界霸主◆
運河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血脈;非洲蘇伊士運河為全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何法國無法成功建造巴拿馬運河,而美國接手後卻成功?建造巴拿馬運河的錢是誰出的?
◆英國的議會和君主,誰能籌到更多錢?◆
英國之所以能在歐洲群雄爭霸中脫穎而出,是因為英國解決了三件事:籌錢、籌錢和籌錢。那麼錢從哪裡來?誰去籌來的?
全球經濟過去500年的經驗教訓,我們正在經歷。
經濟變遷所累積的智慧,如今能否借鑑?
財力是國力的經濟保障,國家該如何發展經濟和貿易、如何建立高效的稅收、如何發動國民為國家工作和戰鬥,成為增強國力與戰勝外敵的關鍵問題。
本書從經濟學的視角,講述自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到1973年布列敦森林體系正式解體的五百年中,全球列強的興衰過程,從而揭示經濟如何改變歷史走向,而歷史進程又如何影響經濟面貌。不僅有助於看清歷史迷霧背後的經濟真相,對於分析今日世界的來龍去脈同樣有借鑑意義。
接下來的五百年,世界將會如何?更好還是更糟?各國在此前五百年累積的經驗教訓與經濟智慧,將能指引和照亮人類未來的財富之路。
……………✽ ✽ ✽……………
**《糧食、運河與白銀》
★☆★地大物博、官方壟斷、閉關自守,真的就能國泰民安嗎?★☆★
經濟邏輯有跡可循,歷史現實給過答案!
盛世並非來自「皇上聖明」,衰亡也與「朝臣昏庸」無關,
經濟才是動搖國本的大事!
走出王侯將相與善惡忠奸的視角,從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出發,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王朝的國之大事——
▲文景之治vs.小麥/康雍乾盛世vs.玉米與地瓜▲
小麥「統治」糧倉大約千年之久,為何後來糧倉的主角變成水稻?這導致經濟重心轉移至南方,其後的王朝也因此有了各種變化……
明朝國祚276年,多數時候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康雍乾盛世的農業技術沒有比明朝更加高明,為何人口竟然比明朝增加了一倍?
▲食鹽讓王朝興起,也讓王朝覆滅▲
唐朝的鹽業在被官方壟斷後,鹽價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導致私鹽販子蜂擁而起,皇帝祭出嚴刑峻法,卻將底層民眾推向窮困深淵,既然活不下去,乾脆亡命一搏……
▲長城被經濟學打敗▲
是什麼原因導致秦始皇停止北伐,並耗盡全國財力與人力去修築長城?時隔一千多年後,何以明朝修建的長城會與秦朝長城的位置重合?一切只是巧合嗎?
▲厚葬毀了大漢江山?▲
西漢時期擁有大量黃金,皇帝賞賜給大臣與將領們巨量黃金,從貨幣流通常理上來看,受賞賜的人會繼續拿到市場去購買商品,可是為什麼到了東漢,巨量的黃金卻突然憑空消失了?
▲隋煬帝代表作「大運河」,打通中華文明任督二脈▲
楊廣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在地圖上大筆一揮畫出兩條線:東北與東南方向的運河。他開鑿運河的目的是什麼?忽必烈當政,為隋唐大運河改頭換面,變成了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對元、明、清三代造成怎樣的深遠影響?
▲白銀讓明朝不明不白地死去▲
明朝因貨幣量不足而焦頭爛額,此時海岸線出現了金髮碧眼的洋人;在美洲白銀的刺激下,大明王朝從皇帝到官員、從商人到農民,都過上了經濟繁榮的幸福日子。美洲白銀的輸入為何中斷,明朝就此走向壽終正寢?
從經濟規律解讀歷史進程,聚焦錢眼裡的歷史風景,以多角度的思考,為現代人解讀糧食對推動歷史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以貨幣政策的雙刃劍特性,看經濟的複雜和動態變化如何影響各朝代的命運走向。
無論經濟如何發展,「錢與糧」始終是人類生存和國家發展的基礎,
歷史能影響經濟發展,而經濟規律決定了歷史的走向!
幾千年前,人們以祭祀祖先和守土開疆為政權的基石,而在儒家聖賢眼裡,禮樂才是國之根本。但即便是王侯與聖人,也要吃飯穿衣,若沒有衣食保障,祭祀祖先、攻防軍事、禮樂文化都無從談起!
本書時間跨度自史前時代到清朝末年,從現代經濟角度講述不同朝代的歷史事件,以糧食、運河與白銀為主軸,延伸探討影響王朝興衰的主題:食鹽、長城、茶葉、紙幣、海洋貿易、運輸、土地、氣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