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摘錄 1 】
場景建構與交響樂式的對白
場景是所有行動發生的地方。透過描述和對白,你把前提、結構、角色、道德議題、故事世界、象徵、情節和場景交織等所有元素,打造成觀眾實際上能體驗的故事。你就是這樣給故事賦予生命。
場景的定義就是:一個時間和一個地點所發生的一項行動。可是一個場景是由什麼構成的呢?它又怎樣運作?
場景是一個微型故事。這表示一個好的場景,都包含七大結構步驟,除了自我揭示之外,因為自我揭示要留待故事結尾才發生在主角身上。在一個場景中,自我揭示這一步通常以轉折、驚奇和揭示來取代。
構建場景
在構建任何場景時,你必須達成兩項目標:
●確定這個場景怎樣能配合或促進主角的整體發展。
●本身要成為一個好的微型故事。
這兩項要求決定其他一切,而主角發展的整個跨幅,總是處於首要位置。
重點:把場景想像為一個倒轉的三角形。
場景的開頭,應該為整個場景立下一個架構。然後這個場景應該像漏斗般匯合到一點,讓最重要的語句或對話在場景結尾出現。
開頭:場景的大體架構
結尾:關鍵語句或對白
讓我們看看構建一個出色場景最理想地應該依循什麼步驟。問一下自己以下的問題:
1. 這個場景怎樣配合主角的發展(也稱為主角的弧度),它又怎樣促成那種發展?
2. 這個場景必須解決什麼問題,又必須達成什麼目標?
3. 可採用什麼策略來解決那個問題?
4. 欲望:角色的什麼欲望會成為這個場景的驅動力?(這個角色可以是主角或其他角色。)這個角色想得到什麼?這個欲望為場景提供它的骨幹。
5. 結尾:角色的欲望如何獲得解決?預先知道了結尾如何,你就可以讓整個場景朝著這一點聚焦。
欲望的收束點也正是倒三角形的尖端,最重要的語句或對話應該出現在這裡。欲望的收束點跟關鍵語句或對話如此結合起來,就會構成令人印象深刻的衝擊,把觀眾往下個場景推過去。
6. 對手的欲望和衝突點:找出誰對那個欲望造成阻力,而兩個(或更多)對立角色為了什麼而拚鬥。
7. 計畫:抱持那個欲望的角色構思了一個可達成目標的計畫。一個角色在一個場景中有兩種計畫可以採用:直接的和間接的。
在直接的計畫中,秉持著目標的角色直接表明他想要的是什麼。在間接的計畫中,角色假裝想獲得什麼,實際上卻另有所圖。對立的角色則可作出兩種反應的其中一種。他或看破了偽裝而敷衍著對方。又或他被蒙騙了而讓對方獲得了實際上想要的結果。
有一個簡單的基本原則,可以幫助你決定角色應該採用哪種計畫:直接計畫會使衝突增加,促成對立雙方分裂。間接計畫最初會使衝突減少,使對立雙方彼此走近,但當偽裝後來被揭破,就會釀成更大衝突。
記住,計畫所指的,是角色在一個場景中(而不是在整個故事中)怎樣嘗試達成目標。
8. 構建衝突:讓衝突逐步增強而達到一個爆破點,或達成解決辦法。
9. 轉折或揭示:有時,角色及/或觀眾會對場景中發生的事感到驚訝。又或一個角色會向另一角色說出他對對方的觀感。這是場景中自我揭示的一刻,但它不是最終的自我揭示,而且可能是錯誤的。
提示:很多作者為了加強「真實性」,一大早就讓場景展開,並緩慢地構建主要衝宊。這不會讓場景變得更真實,只會令它更沉悶。
重點:場景愈遲展開愈好,只要不失掉任何一個關鍵結構元素就行了。
複雜場景或潛台詞式場景
潛台詞式場景的經典定義,就是在這種場景中,角色不會說出他想要的是什麼。這個定義可能是正確的,但它沒有告訴你怎樣寫作這種場景。
對潛台詞式場景首先要了解的是,有關它的傳統智慧是錯誤的:它並非總是最好的場景寫作方式。潛台詞之下的角色,通常因為害怕、傷痛,或就是因為不好意思,而沒有說出他實際上所想的或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你要一個場景具備最大的衝突,那就不要採用潛台詞。另一方面,如果它對特定角色以及對那個角色所處身的場景是適合的,那就儘管採用好了。
潛台詞式場景建立在兩種結構元素上:欲望和計畫。要達致最大潛台詞效果:
1. 給那個場景中眾多角色各有一個隱藏的欲望。這些欲望應該彼此構成直接衝突。比方說,甲暗戀著乙,乙卻暗戀著丙。
2. 讓所有抱持著隱藏欲望的角色,採用一種間接計畫去追求想要的結果。他們口裡說想要這,實際上卻想要那。他們可能嘗試蒙騙他人,他們也可能使用藉口,儘管他們知道那顯然是個藉口,卻希望這種偽裝具備充分魔力讓他們得其所哉。
對白
一旦你把場景構思好了,便透過描述和對白把它表現出來。描述的技巧並非這本有關講故事的書所能涵蓋。但對白卻在本書範圍內。
對白是引起最多誤解的寫作技巧之一。其中一種誤解,跟對白在故事中的作用有關:大部分作者讓對白肩負重任──那其實應該是故事結構的任務。結果對白就讓人聽來覺得矯揉造作、牽強或虛假。
但有關對白最危險的誤解,正好是要求它肩負太重任務的反面;這種錯誤觀念認為,好的對白就是真實的對話。
重點1:對白並不是真實對話;它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話語,但聽起來彷彿是真實的。
重點2:好的對白總是比現實生活中的話語更靈巧、更幽默、更具隱喻意味,並更具雄辯力。
即使最不聰敏、教育水準最低的角色,也在對白中說出他這種人最高水準的話。即使一個角色是錯誤的,他也錯得比在現實生活中口齒伶俐。
就像象徵一樣,對白是一種發揮大功用的小技巧。當它鋪展在故事結構、角色、主題、故事世界、象徵、情節和場景交織之上,它是故事講述者最靈巧的工具。但它也具備強大衝擊力。
對白最好被理解為一種音樂。就像音樂,對白透過節奏和音調達致溝通。也跟音樂一樣,把多聲道融合起來的對白是最漂亮的。大部分作者的問題在於,他們寫的對白是單聲道的,只有「旋律」。這種對白只是解釋故事正在發生什麼。單聲道對白是平庸寫作的標記。
出色的對白不光是旋律,而是一首交響曲,在三條主要聲道上同時迸發。那三條聲道是故事對白、道德對白,以及關鍵詞語或語句。
【內文摘錄 2 】
創作你的主角
第一步:滿足出色主角的要求
打造主角的第一步,是確保他符合任何故事中的主角必須符合的要求。這些要求都與主要角色的功能有關—他是整個故事發展的動力。
1. 讓你的主角始終保持吸引力
任何推動故事的角色都必須時時刻刻吸引並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過程不能有冷場,不能拖泥帶水,不能有湊篇輻的廢話(也不要費盡心力用更多比喻來讓人理解)。一旦主要角色變得沉悶,故事就終結了。
吸引並抓住觀眾注意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讓角色神祕且難以理解。讓觀眾感覺那個角色有所隱瞞。請留意這麼做將如何迫使被動的觀眾嘗試主動參與故事。他會告訴自己:「這個角色有所隱瞞,我要找出那是什麼。」
2. 讓觀眾認同角色,但適可而止
很多人拋出「認同」(identify)一詞,但很少將它定義清楚。我們說觀眾應該認同主角,這樣才會與角色產生情感上的連結。不過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果有人認為,為人物添加特徵就能創造某個角色,他們也會認為,觀眾會透過背景、職業、服裝、收入、種族、性別等特徵而產生「認同」。沒有什麼比這更離譜的了。如果觀眾是依據具體的特徵而產生認同,那麼沒有人會認同任何人,因為每一個角色都有太多特徵和觀眾並沒有共同之處。
觀眾之所以認同某個角色,主要有兩個因素:他的欲望,以及道德難題。簡單來說,就是欲望和需求,也就是最重要的故事結構七大關鍵步驟的前兩項。欲望帶動故事,因為觀眾希望主角成功。道德難題則是如何與其他人妥適相處的較深層的努力掙扎,而且觀眾希望主角能夠解決問題。
請注意:觀眾不應過度認同角色,否則就無法退後一步看見主角的轉變與成長。
3. 引發觀眾對主角的同理心,而不是同情
每個人都會提到有必要塑造一個討人喜歡的主角。有討人喜歡(引人好感)的主角極為重要,因為觀眾都希望主角能達成目標。事實上,觀眾也參與了故事的講述過程。
不過,有些故事裡最強而有力的主角一點也不討喜,但我們仍深受他們吸引。即使某個故事一開始的主角很討人喜歡,但當他開始輸給對手,通常也會開始出現不道德的行為,做出令人厭惡的事。儘管如此,觀眾或讀者不會在故事中途轉身離開。
◆關鍵重點:真正重要的,是讓觀眾對角色產生同理心,而不是同情。
對某人產生同理心,表示能夠理解這個人。即使角色不討喜或採取不道德的行動,但觀眾仍對角色保持興趣的原因,取決於這項訣竅:讓觀眾看見主角的動機。
◆關鍵重點:不斷呈現主角之所以有這些行為的原因。
如果你讓觀眾看見為什麼角色選擇這麼做,他們就會了解引發這個行動的原因(同理心),但未必需要認同這個行動(同情)。
向觀眾顯示主角的動機,不代表也要讓主角了解動機。通常主角在一開始會弄錯自己追求某個目標的真正原因,直到故事結尾,在真實自我的揭露階段才會發現真正的動機。
4. 賦予主角一個心理層面與一個道德層面的需求
最強而有力的主角總是同時有一個道德層面與心理層面的需求。記住這個區別:心理層面的需求只會影響主角,道德層面的需求則必須學習如何適切的與他人互動。同時賦予主角一個道德層面與心理層面的需求,可以增加角色在故事中的影響,進而增加故事的情感力道。
第二步:角色轉變
角色轉變,又稱為角色轉變弧線、角色的發展或改變幅度,指角色在故事過程中的發展。這可能是整個寫作過程中最難、也最重要的一個步驟。
「角色發展」和「認同」角色一樣,是人人在談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的另一個流行術語。讓我們暫時回到一般創作角色的常用方法:想像單獨的一個人物,盡可能列出他的各種特徵。寫出一個關於他的故事,然後讓他在結局有所改變。這是我所說的「電燈開關學派的角色轉變」。在最後的場景撥一下開關,啪的一聲,角色就「轉變了」。這種技巧行不通。讓我們探索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方法……
◆關鍵重點1:角色轉變不是發生在故事結尾,而是在開頭。更準確來說,透過布局讓它可能在故事開始時就發生。
◆關鍵重點2:不要把主要角色設想為一成不變的、完整的人,然後講述關於他的故事。應該一開始就設想主角有某種幅度的轉變、某個範圍的可能性。在寫作過程一開始就必須決定主角轉變的幅度,否則到了故事結尾主角就不可能有所轉變。
這項技巧的重要性再強調也不為過。能掌握轉變的幅度,就能在故事講述「競賽」中勝出,否則只會重寫又重寫,永遠無法達陣。
小說的一項簡單經驗法則:轉變幅度愈小,故事的趣味性愈低;轉變幅度愈大,趣味性就愈高,但風險也隨之升高,因為在大部分故事的有限時間裡,角色無法有那麼大幅度的轉變。
不過,「轉變幅度」到底是什麼?那是角色可以是什麼樣的人的可能範圍,由角色對自己的了解來加以界定。角色轉變就是主角終於「成為」他想成為的人的那個當下。換句話說,主要角色不會突然間轉變成另一個人(只有極少數罕見例外)。他完成某個在整個故事裡持續發生的過程,成為更深刻、目標更明確的那個人……
◆關鍵重點:真正的角色轉變,與主角基本信念的挑戰和改變有關,而這些挑戰與改變引導主角採取新的道德行動。
角色對世界和自己的基本信念,構成角色的自覺。他的這些信念,與如何好好過日、如何取得他想要的事物有關。在好的故事當中,主角追求某個目標,不得不挑戰自己最深層的信念。由於置身危機煎熬,他看見了自己真正相信的是什麼,想做的又是什麼,隨後採取了新的道德行動來加以證明。
正因為作者對於自我表達了不同的觀點,他們也採取不同策略來呈現角色轉變。我在第一章曾提到,故事會以「兩條腿」來「往下走」:行動與學習。一般來說,在故事講述的漫長歷史裡曾發生過一次變動:由幾乎完全強調行動,轉變為極度強調學習。行動常以神話故事形式出現,觀眾只需仿效主角的行動來學習。至於學習,讀者關心的是尋索究竟發生了什麼、這些人其實是什麼樣的人、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件,然後才能了解怎樣生活。
這些「學習」型故事中的角色轉變,不只是讓人看見某個角色在故事結尾得到一點對自己新的了解。觀眾必須實際「參與」角色轉變,在整個故事的講述過程中化身各個角色,不只是經歷每個角色的不同觀點,甚至企圖找出他們(觀眾)正在看的究竟是誰的觀點。
顯然角色轉變的可能性是無窮盡的。你的主角的發展取決於他從什麼信念開始、如何挑戰這些信念、怎樣在故事結局改變它們。這是打造唯你獨有的故事的方法之一。
……
第三步:欲望
創造強而有力的主角的下一步,是創造欲望敘事線。在有關七大步驟的第二章,我們曾提到這個步驟是故事的骨幹。請牢記:創造強而有力的欲望敘事線有以下三條規則:
1. 你只需要一條欲望敘事線,但要逐步增加它的重要性與強度。
如果你的欲望敘事線多於一,故事就會潰散。它確實會同時朝兩、三個方向發展,也會失去敘事動力,讓觀眾感覺茫然。在出色的故事裡,主角只有單一且重要性凌駕一切的目標,而且他對這個目標的渴求變得愈來愈強烈。於是故事進行得愈來愈快,敘事動力變得勢不可擋。
2. 欲望必須明確。
欲望愈明確愈好。想確保欲望敘事線足夠明確,請記住這個簡單的規則:問自己,在你的故事裡,是否有具體的時間點,讓觀眾知道主角是否達成了目標?在《捍衛戰士》(Top Gun)中,我知道主角爭取「捍衛戰士」榮譽成功或失敗的時間點,因為飛行學校的長官把它頒給另一人。在《閃舞》(Flashdance)中,我知道主角爭取進入芭蕾舞學校的欲望成功或失敗的時間點,因為她收到一封信,通知她已取錄。
3. 欲望應該要能達成(如果終究能達成的話),應該出現在故事結尾。
如果主角在故事中段就達成目標,故事就必須在這裡結束,否則就必須創造新的欲望敘事線,這麼做其實是把兩個故事硬湊在一起。將主角的欲望敘事線盡量延到結局才發生,等於讓故事形成一個單一單位,同時也確保它具有巨大的敘事動力。以下是幾個相關例子:
● 《搶救雷恩大兵》:找到大兵雷恩,讓他活著回家。
● 《一路到底:脫線舞男》:為了掙很多錢,不惜在滿室女士面前裸體表演。
● 《大審判》:贏得官司。
● 《唐人街》:破解誰殺死荷利斯的謎團。
● 《教父》:向殺死父親的人報仇。
第四步:創造對手
我說定義主角和構思故事的訣竅在於構思對手,絕不是誇大其詞。角色網絡中的所有連結,最重要的就是主角與主要對手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決定整體戲劇效果如何建構。
這就是為什麼身為作者的你應該喜愛這個角色,因為它有數不盡的助益。就結構來說,掌握關鍵的總是對手,因為你的主角透過對手而學習,因為只有對手攻擊主角的重大弱點時,主角才被迫處理這個弱點,並因而有所成長。
◆關鍵重點:只有對手夠好,主角才會同樣出色。
一旦設定了主角和主要對手的關係,故事的戲劇張力就會開展。如果這個關係設定正確,故事幾乎確定沒問題。如果這個關係設定錯誤,故事就幾乎肯定會失敗。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創造一個出色對手所需要的元素:
1. 讓對手成為不可或缺。
一個出色對手最重要的唯一要素,就是他對主角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這包含一個非常具體的結構層面的意義。主要對手是全世界最足以攻擊主角重大弱點的人。他應該毫不留情展開攻擊。這個不可或缺的對手要不是迫使主角克服弱點,就是把主角消滅。換句話說,這個不可或缺的對手,讓主角有可能成長。
2. 讓對手具有人性。
具人性的對手不只是相對於一頭動物、一件物體或一個現象的一個人。一個具人性的對手和主角一樣複雜、一樣重要。從結構來看,這表示一個真正具人性的對手向來是主角的某種「分身」(double)……這個分身概念,可說涵蓋了幾項功用:
● 對手/分身有特定的弱點,導致他用錯誤的方式對待別人,或在行為上阻礙對立角色活得更好。
● 對手/分身和主角一樣,因為本身擁有的弱點而有某種需求。
● 對手/分身必須對某項事物有所渴望,最好與主角有同樣的目標。
● 對手/分身應該擁有不得了的力量、地位或能力,對主角施加最大的壓力,設定最後的對決,驅使主角取得更大的成功(或失敗)。
3. 讓對手的價值取向恰好與主角相反。
主角和對手的行動是基於某套信念或價值取向。這些價值取向代表每個角色對於什麼是美好人生的看法。
在最出色的故事裡,對手和主角的價值取向相互衝突。透過這樣的衝突,觀眾看到哪一種生活方式更勝一籌。故事很大部分的力量,決定於這個對立關係的品質。
4. 給對手一個強而有力但有缺陷的道德議題。
邪惡的對手是與生俱來的壞,因此既機械化又乏味。在大部分真實的衝突中,沒有明顯的是非對錯。故事寫得好,主角和對手都相信自己是對的,而且都有理由這麼相信。他們也都會犯錯,只是犯錯的方式不同。
對手和主角一樣,企圖讓自己的行動在道德上合理化。好的作者會詳述對手的道德議題,確保它強而有力,但最終是錯的。(我們在有關道德議題的下一章會討論怎麼做。)
5. 賦予對手某些與主角相似之處。
當主角和對手有很強的相似之處,這兩個角色的對比才有力量。這樣一來,兩人對相同的人生問題會採取稍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正是在相似之處,才能最清楚看見那些關鍵的、具啟發性的差異。
讓主角和對手擁有某些相似之處,也會讓主角不致於太過完美,對手不致於全然邪惡。千萬不要把主角和對手設想為極端的對立,而是讓他們成為某個可能範圍裡的兩種可能。主角和對手的對立不在於正與邪,而是兩個角色各有弱點和需求。
6. 讓對手與主角同處一地。
這顯然違背常識。當兩個人不喜歡對方,他們往往會朝相反方向走,但如果這情況發生在你的故事中,想構建衝突就大有困難。訣竅:找出一個自然的理由,讓主角和對手在故事發展過程中同處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