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定位——這不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有些時候,有些事物,從反面描述比從正面描述更為容易。若是先仔細說清楚這本書不是什麼,之後對「它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可能就不言自明了。
這本書不是時間管理書籍
儘管本書的內容也包括任務管理等與常見「時間管理技巧」相關的內容,但是,本書主張時間不可管理、一切都靠積累。
更進一步地說,本書主張一個人必須在開啟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後,才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也只有這樣,時間才是朋友,否則,它就是敵人。很多「時間管理技巧」並非無用,但往往由於使用者心智能力低下甚至尚未開啟心智,致使那些技巧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甚至既不治標,也不治本。
這本書不是成功學書籍
我不贊同大多數所謂成功學書籍裡的觀點及其論證方式。在本書的第一版中有個專門的章節,叫「小心成功學」,但在這次修訂的過程中,因結構調整,已將其內容打散分布到相應的章節。所以,這本書裡沒有出現「小心成功學」這個標題。雖然如此,但我的觀點從未改變:成功從來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依然不是。基於比較的成功觀,是傷人的、害人的。事實上,對年輕人來說,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而且,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長其實只有一條路——積累。
這本書不是心靈雞湯式的書籍
這本書裡沒有安慰,因為這本書不是寫給脆弱的人看的——只有脆弱的人才不斷需要安慰。現實是殘酷的,生活是艱難的,無論什麼樣的時代,無論對哪一個層次的人,都是如此,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現實的基礎上,不能接受現實,一切成長都是虛妄。只有堅強的人才能接受現實,只有接受現實,才有可能開始運用心智做出理性的決定,進而才有可能做時間的朋友(請重點參照「現實」一章)。
這不是一本講大道理的書
我只不過是一名從業經驗豐富的教師而已,並非所謂的「成功人士」。儘管字裡行間可能透露出說教的神態,但相信我,講大而空的道理是我從很小就憎恨的行為。我只想把一些普遍困境的最佳解決方案,用樸素的論述、詳盡的說明、直接的方式傳遞出去。很多道理都非常簡單,但卻至關重要。現實就是這樣,有用的道理往往都是簡單的,甚至簡單到令大多數人不由自主地忽視的地步。從另一個方面講,這本書所傳遞的資訊,原本只不過屬於常識,可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被真正普及、理解,實在可惜。
這不是一本隨便翻翻就可以的書
隨便翻翻就可以的書,不值得讀。如果您拿到本書,只是想隨便翻翻,那我還是勸您算了罷,因為那麼做沒什麼意義。這本書裡的很多文字,需要讀者耐心讀到最後再做判斷,而非看到隻言片語就進入抗拒狀態,然後不由自主地斷章取義——因為書中有很多觀點和結論會與讀者的現有看法不同,甚至相對。儘管這本書的第1版得到了非常多的好評,豆瓣上評分長期為8.7,甚至被列為中國書刊發行協會二○一○年度全行業優秀暢銷品種,可根據讀者的實際回饋來看(儘管負面的很少,但往往更重要):讀不進,進一步因為讀不進而產生誤解的人很多。如果有興趣,讀者可先閱讀「交流」一章。讀過之後您就會明白,有效溝通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究竟有多難。
第0章 困境
你能想像一張只有一個面的紙嗎?——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1.問題
或許因為考試臨近,或許因為工作需要,你現在必須把一本書讀完。這本書的內容不是輕鬆的文字,所以不能一目十行——它需要你認真閱讀並理解,甚至可能要求你根據它所陳述的原理或者規則進一步創造一些什麼,才算真正「有所收穫」。
經過一番掙扎,你終於決定「正式開始」!
你坐到喜歡的沙發上,伴著常聽的音樂,翻開書的某一頁開始看。
過了一會兒,你突然覺得自己非常渴,想要找水喝。
你打開冰箱順手拿出一瓶飲料,倒進杯子。剛喝了一口,你一下子想起來:不對,不應該喝這種含糖的飲料!真是的,無論說多少次,媽媽都不會記得把含糖的飲料和不含糖的飲料分開放!於是,你跑到媽媽的臥室,與她「理論」了一番,最終發現於事無補,只好一個人悻悻地回來整理冰箱。
你重新回到沙發上,接著看你的書。看了一會兒,你換了個姿勢。不巧壓到了電視遙控器,電視一下子亮了。這位節目主持人恰好是你最喜歡的。哇,今天她這身打扮真漂亮!不過今天的話題怎麼這麼無聊?你還是不由自主地看了一會兒,又順手用遙控器翻了翻其他頻道……幸虧這時一連幾個頻道都沒有好節目,你才停下來,有點失望地想:現在的節目真的很無聊,還不如看書呢!
嗯?怎麼這麼渴?你這才想起來,整理冰箱前,你把那杯含糖的飲料放在媽媽的桌子上,卻忘了重新給自己倒一杯不含糖的飲料,就直接回到沙發上。於是你再次起身去弄喝的。喝了兩口,你突然想起來你現在正喝的飲料是你最喜歡的——第一次約會的時候,你喝的就是這種飲料……
手機響了,是一則簡訊。一個朋友問:「你在幹嘛?」你沒好意思說你在唸書,只是含混地說,你病了,在家休息,不想出去……結果朋友竟然打電話過來慰問,你只好支支吾吾地應付了一陣子。
掛了電話,你又回到沙發上。想了想,還是換一下背景音樂吧,現在這首聽上去太傷感。於是你轉身擺弄了一會兒音樂播放機,然後重新坐好,開始看書。
過了好一陣子,你突然意識到自己剛剛在發呆。打了個寒顫,你下意識地看了一下錶——天哪!已經過去兩個小時了,可是你連一頁書都沒看完!
以上的描述,說的肯定不是你,但那場景你一定很熟悉。
終於,在某一刻,你失聲驚呼:「沒時間了!」
這尷尬,無論是誰,要嘛已然經歷,要嘛將會經歷,沒有例外。這尷尬一旦出現,壓力必定巨大無比,而且來自四面八方。這種巨大的壓力所造成的恐慌,往往可以使當事人作出荒誕不經、讓其他人匪夷所思的決定:自相矛盾、自我欺騙、孤注一擲、癡心妄想……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完成任何任務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同時,任何任務都最好或必須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之前完成,即,任務都有一個最後期限。而且,只要是必須完成的任務,不管是否已經開始執行,最後期限都在不斷迫近,因為時間永不停歇。
問題好像很簡單,看起來無非是以下幾種情況。
▽ 沒有按時開始執行任務。
▽ 錯誤估算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
▽ 在任務的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差錯。
果真如此的話,那麼解決方案好像也很簡單。
▽ 按時開始執行任務。
▽ 正確估算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
▽ 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不要出差錯。
可事實上問題並非如此簡單,否則也不會讓那麼多人一生都束手無策。
2.慌亂
我教過很多學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一樣,壓力刻在額頭,匆忙寫在臉上。他們身上充滿了矛盾——他們「既勤奮又懶惰」。
他們很勤奮,每到週末都要起個大早,在上午八點半之前擠公共汽車趕來上課3,中午匆忙吃些東西,下午在一個充滿各種味道的教室裡繼續上課。他們也許會玩電子遊戲,但顯然比那些只玩電子遊戲的人更勤奮;他們也許會喝酒打牌,但顯然比那些只喝酒打牌的人更努力。
可與此同時,他們也隨時展露懶惰的傾向。
我教得最好的課程是作文。作文可講的內容很多,但我很少在課堂上講文法、詞彙、修辭之類的東西,因為這些內容學生可以自學或者很容易自學。我更喜歡講思維方法,我認為這才是教學的關鍵所在。只有想清楚了,才有可能寫清楚。想不清楚,連寫出來的必要都沒有。講作文課也是我最開心的事情之一,因為作文課實際上是思考課。自己思考原本就是件很快樂的事情,而教別人思考則是學習思考、鍛煉思維的最好方法。我的學生也很開心,因為他們聽懂了我對他們說的話:「只有學會正確地思考,才意味著真正進化成人。」
沒有人願意做猴子。
終於,有一天,我還是被一名學生「打敗」了。
那天下課之後,一個男孩捧著我寫的那本非常暢銷的《TOEFL iBT高分作文》叫我簽名。我簽了。然後他說:「老師,我可不可以問你一個問題?」我笑著說:「你現在可以直接問第二個了。」他說:「老師,你說,如果我把你這本書裡的作文全都背下來,在考場上默寫一篇,會不會被判雷同呢?」當時我一下子失去了耐心,儘管沒有發火,但語氣裡肯定有一些東西:「那你說呢?!」那個男孩臉紅了一下,迅速走了。
我快被他弄瘋了。難道我的課講得這麼沒有效果嗎?我上課時那麼賣力地對他們講道理:「作文,當然要自己寫;就算有範文,也是用來參考的。」而且我很確定,我在《TOEFL iBT高分作文》的前言裡花費了很多筆墨去講解如何參考範文而不是照抄範文。
抄襲別人的文章當然會被判為雷同——這還用問嗎?結果怎麼會這樣?
可是,決心背下這本書裡所有一百八十五篇文章的學生,又怎麼可能是懶惰的呢?
更要命的是,不止一個學生曾經這樣問,所以這肯定不是個案。
經過反覆詢問,認真觀察,我終於明白了——很多學生「既勤奮又懶惰」的怪異現象來自他們對「時間壓力」的感受。「沒時間了」或者「時間不夠了」的恐慌,使他們超乎尋常地勤奮。哪怕只是虛假的「勤奮」,一樣能讓他們恨不得廢寢忘食。而同樣的感受,也使他們終日不忘尋找捷徑,美其名是「提高效率」,而實際上卻想著「最好不費吹灰之力」。無論哪一種行為,肯定都是不現實的,因為已經「沒時間了」——這才是冷冰冰的事實。
「沒時間了」,是「時間恐慌症」患者腦子裡唯一反覆閃現的一句話。巨大的壓力、極度的恐慌,使「患者」身上綜合了一切矛盾:他們既勤奮又懶惰,既聰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滿懷希望又分分秒秒面臨絕望,既充滿自信又隨時隨地體會自卑……
「沒時間了」,其可怕程度幾乎無異於死亡。死亡是所有人都要面臨的終極困境——沒有解決方案的困境。對其恐懼之甚,以至於人類不分種群,不約而同地集體創造出一個「天堂」留給自己和自己喜愛的同類,同時還創造出一個「地獄」送給自己憎恨的同類。但這畢竟不是確實有效的解決方案。死亡本身其實並不可怕,面臨死亡的過程才真正可怕。如此,就能很容易地體會那些「既勤奮又懶惰」的學生,面臨到怎樣的悲慘境遇了。
但是,生活中明顯有另外一些人——儘管數量上並不占優勢——在用另外一種狀態生活。他們從容,他們優雅,他們善於化解各種壓力,安靜地去做他們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並總能有所成就。他們甚至可以達到常人無法想像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對同樣的困境,他們究竟是如何保持從容的呢?
3.解決
你想打開一扇門,可那門上有把鎖,把門鎖住了。「如果能找到鑰匙就好了」,你想。可是鑰匙在哪裡呢?反正不在那把鎖上。既然門被鎖上了,鑰匙就一定不會插在鎖孔裡。
「沒時間了」這種尷尬就像是一把我們想要打開的鎖。同樣,要想擺脫這種尷尬,死盯著這把鎖是沒有用的。
很少有人會注意,所謂「管理時間」亦或「時間管理」是虛假的概念,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間不會服從任何人的管理,它只會自顧自地流逝。你不可能沖它大喊:「時間,你給我慢一點!」它只是自顧自地流逝。你也不可能向它大叫:「時間,你給我快一點!」它還是自顧自地流逝。時間不理任何人,它用自己特有的速度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響。
毫無疑問,我們無法管理時間。
無論鑰匙在什麼地方,都不會在鎖孔裡。嘗試著從「管理時間」開始解決問題,注定徒勞。儘管我們面臨的尷尬是「沒時間了」,可從本質上來看,這尷尬與時間的關係不是很大。
沒錯,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
你可能聽說過這個原則:
先把任務分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再把任務分為「緊急的」和「不緊急的」,然後挑選「重要的」而又「緊急的」的任務優先執行……
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而實際的操作效果怎麼樣呢?並不好。為什麼?因為你發現(或最終證明)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區分一項任務是否重要、是否緊急。所以,到頭來,儘管別人告訴你的方法是對的,可是你操作起來卻得不到期望的結果。
沒錯,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
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只有接受這個簡單的事實,才有解決問題的希望。「時間不可管理」,儘管聽上去很簡單,但是理解它,進而接受它,不見得那麼容易。因為,它未必是(甚至幾乎肯定不是)你以往認同的觀念。
人們很難接受與現有知識和經驗相左的資訊或觀念,因為一個人現有的知識和觀念都是經過反覆篩選的。儘管很多知識和觀念是被灌輸的,但知識的持有者對「被灌輸」這一事實往往毫無察覺,就算察覺,也可能拒絕承認。人們更願意相信自己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不會被輕易糊弄。即使是一些「想當然」的觀念,人們也傾向於認為那是「思考過後的結論」。在歷史上,這種情況反覆出現。例如,在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證明「地球是圓的」之前,大多數人相信「大地是平的」,並且把這種想當然的結論當作自己認真思考之後才獲得的知識。以至於在其被證明有誤的那一瞬間,第一個念頭不是「啊?原來是這樣!」而是「扯淡!沒那回事!」被灌輸的觀念,越是錯的,繁殖能力越驚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愈發頑固,直到最後,它能在不知不覺之間蒙蔽一個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長能力。
有一個普遍存在而又令人驚訝的例子:很多人相信生不出兒子是女人的錯——即使是在今天。中學生物課本裡講得很清楚:女性卵子的性染色體是XX,而男性精子的性染色體是XY,精子與卵子結合時會出現兩種可能性相當的情況,即XX和XY。所以,生出來的孩子是男是女,是機率相同的隨機事件,與女性沒有關係。科學事實簡單明瞭,但結果顯而易見:不是每一個讀過書的人都能理解並接受這個簡單易懂的科學事實。
本書後面的不少內容,很可能與讀者最初的期望不符,甚至相左。其實,這本書的主旨非常簡單:時間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須開啟心智,看清楚,想明白: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而我們所面臨的問題,與時間、管理或時間管理都沒有多大的關係。解決問題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一切都靠積累。深信積累的力量,時間就是你的朋友,否則,它就是你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