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看待失敗的方式
你失敗後會沮喪嗎?會因失敗感受到壓力嗎?
當然,應該沒有人失敗後毫無感覺,或甚至喜歡失敗吧。再者,也不會有人因為希望失敗,而為此去做什麼事。不過,要是害怕失敗,那就什麼事都做不成了。
常有人說我「就算失敗了,也不太會沮喪耶。」以此認為我抗壓性很強,但我並非生來如此,只是習慣轉換心情而已。而這個方法,就是先調整意識,將失敗「視為前提」。每一次都先做好心理準備,認為即使盡全力,但結果失敗,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雖然這麼說,但我也不是剛開始工作時就能做到這一點,是在遭遇過很多失敗,以至於不得不了解失敗是必然的。
創辦優衣庫(Uniqlo)等的迅銷公司(Fast retailing)社長柳井正,在其著作《一勝九敗》中提到:「十次新嘗試中,有九次會失敗。」
我喜歡這句話,演講中也不時提到。如果像柳井先生這樣優秀的企業家,十次嘗試中也有九次失敗,那凡人如我,十次中會失敗幾次?或許是一百次中失敗九十九次吧。如果轉換意識這麼想,而不是老煩惱「要是失敗該怎麼辦?」心態馬上就會變得輕鬆許多。
面對失敗的那一瞬間,當然會覺得「啊,失敗了」、「完蛋了」,因而感到沮喪。不過,若將失敗當作前提,不僅能坦然接受,也能開始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
此外,失敗分為「之後能化為力量的失敗」,與「沒有用的失敗」兩種,並非所有的失敗都毫無意義。所謂「之後能化為力量的失敗」,是失敗時加以反省、分析原因,確認可改善之處,這樣就能讓失敗成為未來的助力。你可以這麼想:「幸好是在這階段遭遇失敗,因此能在狀況更糟前找出可改善之處。」所以失敗時,沒必要沮喪。
「最後如果成功了,之前所有的失敗都是好經驗。」所以,若真的有想做的事,千萬不要因一、兩次的失敗而放棄。
●失敗後,只要用成功改寫就好了。
Check!
□每個人都會因失敗而沮喪
□請將失敗當作前提並接受它,盡快重振精神
第3章 抗壓性可以經由訓練而改變
我想,各位周遭應該有人能在壓力下更為專注,但也有人會被壓力擊潰因而無法充分發揮實力。根據最新的基因研究得知,這兩種人在某個特定基因的運作上似乎不同。
不過,抗壓性差的人,也不是無論過多久都無法應付壓力,只要累積訓練,他們也能處理相當的壓力。只要承受過幾次程度不至於被擊潰的壓力,習慣之後,反倒能提升表現。我的下屬也是,一開始顧客只要稍微說了什麼,他就會感到沮喪,但後來也能以平常心應對。此外,改變思維,告訴自己「適度壓力能提升表現」也很有效。
以我來說,我以前雖然沒什麼抗壓性,甚至因壓力導致神經性胃炎發作過好幾次,但現在卻能在享受壓力下工作,這也是基於訓練的累積。雖然我並不想承擔那麼多壓力,但結果卻是一直在面對壓力。雖然現在可以當成笑話來看,但創業後的那十年對我而言,可說是黑暗時代,我甚至抗拒到不想回去那個地方。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因為有那十年,才有現在的我。
為了提升業績,我在嘗試與錯誤中摸索顧客的需求,不斷地挑戰;因為公司內部的人際關係煩惱,在非得做些什麼下,拚命和員工溝通。另外,也有每天和奧客般的顧客奮戰的時期,也曾經遭工作上的合作對象背叛。為了支持剛創業的朋友,我自己投資了一點錢、出力幫忙,但公司經營不善,那個朋友竟連夜逃走。
但是,因為工作上發生的事大致都相同。愈是累積各種經驗,我愈是了解各種狀況的類型,因此,當一件事發生時,我會知道「啊,那時候也有過這種狀況」,因而能善用過去的經驗。例如,這個顧客和之前那個顧客是同一類型,或是他們說的是同樣的事之類的。我認為,在這些過程中,抗壓性就會漸漸變強。
我原本並不是抗壓性強的人,而是在累積各種經驗後,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知名的潛能開發教練安東尼‧ 羅賓(Anthony Robbins)也說過:「你的過去,和你的未來會不同。」就算你一直以來都是「抗壓性差」、「缺乏韌性」,但誰能決定你之後還是一樣呢?
說起來,很多人應該是希望「不要有壓力和挫折」吧(笑),但只要身處這個前方不明的壓力社會中而非無菌室裡,就很難避開壓力吧。我認為「強化抗壓性」是有可能的,希望各位藉由本書,學會轉換調整、讓抗壓性變強的思考方式。
此外,放大角度來看,我覺得人生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並非不可思議。畢竟,沒有人是以離婚為前提結婚,但遺憾的是,每年都有許多夫妻離婚。再者,也沒有人以倒閉為前提創業,但能撐過十年以上的企業據說只有十%。也就是說,有九十%以上的機率會發生「怎麼會這樣! 我沒想過公司會倒」的狀況。如果機率這麼高,那就不是「怎麼會這樣」吧?
自己也好,世事也好,一切都無常,沒有什麼是永遠的。
●經驗會讓抗壓性變強!
Check!
□現在這個時代很難避開壓力
□適度的壓力是自己的夥伴
第9章 從完全無法反駁的顧客抱怨中學到的事
由於無法依自己的規劃累積職涯,不到三年,我就辭去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剛好那時候,想成立留學顧問公司的兩個前輩邀我加入,我就和他們一起創業。結果,在公司業務開始慢慢拓展開來的第五年,發生了創業後最大的問題。
當時,公司把重點放在高中留學上。在日本休學一年、去澳洲高中留學一年的這個方案,有超過二十人申請。但是,就在學生準備前往留學之際,澳洲當地的承辦單位卻倒閉了。這下子,不僅幾個月後應該去留學的客戶沒地方可去,我們已經付清的二十人費用也拿不回來……知道這件事時,我很錯愕。「要怎麼跟客戶說?」「所有責任都非得由我們承擔不可嗎?」我的心裡拿不定主意,只覺得胸口揪緊,非常難受。
不過,確認契約關係後得知,由於符合契約上參加條款的免責事項,公司並沒有義務得承擔這些費用。我做為公司代表,為了保護公司,負責聯絡所有客戶以告知這件事──對他們而言,一輩子一次的留學不但泡湯,且費用幾乎拿不回來,但我們公司卻完全沒有損失。
這是很單向的聯絡告知。當然,在道義上我很痛心,但當時我絕不想讓公司倒閉,因此決定一味地認定「我們沒有責任」。
「這樣啊……不過,那也沒辦法……」多數顧客,都是這種雖然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接受的回應。但是,有個顧客不同。
時至今日我知道,當初那個顧客並不是在抱怨,而是在說理所當然的事。他以非常沉穩但堅定的語氣說:「豐田先生,你現在應該做的,是幫不該何去何從的顧客找留學的地方,而不是告訴我們當地承辦單位倒閉,光是嘴上說抱歉且逃避責任吧?」話雖如此,但要找新的留學單位既花時間又花錢。財務上不寬裕的我只能繼續說:「○○先生的話我很了解。可是,這次的事件我們並沒有責任……」
他是這麼回應我的:「從剛才開始,豐田先生說了好幾次『您說的話我很了解』,但這麼說,只是想姑且撐過現在的窘境罷了,你其實什麼都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吧。」然後他又說:「你做為公司的經營者,真的覺得這麼做好嗎? 總之,我先掛電話,你能再想一想,再聯絡我嗎?」
事實上,跟他通電話的當下,我真的很討厭只是不斷重複藉口的自己。我成立公司,明明不是為了要帶給他人不幸,而對於只想保護自己、說著藉口的自己,我開始感到憤怒。
掛掉電話後,我開始思考,尋找其他留學單位來替代的可能性。雖然在這之前,這個方案並不在我的考慮選項內,我們跟銀行的貸款也會因此用完。但這是攸關公司存續的判斷,我花了整整兩天絞盡腦汁思考,不斷煩惱,終於有了覺悟。
我和澳洲幾個關係比較好的州政府教育廳聯絡,拜託他們能否緊急幫忙找到可留學的單位,而這筆費用則由我們來支付。
辛苦奔波幾週後,顧客的留學單位全都有了著落。本來因為無法去留學而深感沮喪的顧客,都對我們表示感謝。最重要的是,以這樣的方式解決問題,讓我心情很舒暢,覺得「沒有逃避真是太好了」。
雖然,銀行貸款全都用完,但我並沒有死,公司也沒倒閉。更重要的是,當初如果逃避了,我現在應該還是非常後悔。那時候,恐怕我心中雖然察覺到「自己正在逃避」,卻裝作沒看見,只希望早點從那種狀況中解脫。但另一方面,卻有另一個我,想著:「做為一個有責任的人,逃避好嗎?」
我原本只是一心逃避,拚命想著要度過那個難關。不過,不再逃避,而是轉換念頭,希望盡可能去做能做到的事情後,各種想法開始浮現,公司所有員工也都一起協助我。
在那之後已經過了十五年,直到現在,當時的記憶還是很鮮明,我覺得,也是從那一瞬間開始,我變成了一個「不逃避」的人。
當然,我也不是認為面對任何事都不能逃避、要正面迎敵。有時候,逃開也很重要。不過,不逃避、無畏地去面對,周圍的人也會提供協助,並給予正面評價。藉由轉念為「不要逃避」,就能產生很多事物。
●不逃避的勇氣,會帶來正面思考。
Check!
□認真面對顧客的抱怨
□說出藉口前,請再一次問自己,已經用盡全力了嗎?
第12章 總之,馬上去做!
在工作上,要交付新提案給顧客時,必須在撰寫提案書前,先思考提案內容,加以組織。首先,思考顧客的期待,以及自己如何因應期待,再將想好的內容付諸文字寫成提案書,但「思考及組織提案內容」的這個作業流程,如果光是一直在腦袋裡轉,則一步也無法前進,只會變成嘴上一直唸著「嗯,該怎麼做呢?」任由時間流逝。
我的工作夥伴中,有人很擅長處理這樣的流程。
開會時,一開始他就會說「我來試著寫成文字」,然後立刻站起來,在白板上寫點什麼。首先,是顧客的期望和條件等,什麼都不想,總之把能寫的都寫出來。而且,為了方便看懂,他還會使用箭頭、線條等,並將內容分類、以時間排列等。然後,他再將我們能做的事,像是「這個事也能做吧」、「這個或許也不錯吧」等的討論,不斷寫在白板上。
看著白板,與會眾人就能整理思緒,思考有什麼不足、應該要想到哪些點等,想法也慢慢浮現。眾人所提出的意見,他再寫在白板上。於是,不到一小時,就完成了提案內容的架構!
我周圍有好幾個人很擅長這種作業,和他們一起工作,我總是覺得很愉快。因為,我不必獨自一人埋頭煩惱,能夠快速完成工作,同時,由於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我們能完成遠比獨自思考更好的提案內容。
不過,他們並不是具備什麼特殊能力。在白板上書寫時,他們也是同時在整理思緒。如果不寫出來,他們就無法整理想法,所以才會總之先試著寫寫看。
這和寫書的過程或許一樣。如果想一口氣完成一本書,就會想著「要寫什麼好呢?」「要從什麼開始寫起?」然後愈想愈遠,搞不好過了幾小時,連一行都還沒開始寫。
不妨一口氣先將想寫的項目都試著列出來,就算重複也無妨。然後,將其中相似的項目歸為一類,並整理同樣的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這部分工作後,再來只要逐一寫出各項目的內容即可。話雖如此,有時候,連開始列出項目都不太容易,不過,我覺得任何內容都沒關係,想到什麼就寫下來,之後可以再刪除或歸納。
總之,要試著先做些什麼。開始採取行動,大腦也才會開始動起來。反過來說,如果什麼都不做、大腦也不開始動,不論時間過多久,還是會覺得毫無進展。
比方說,有些人去餐廳用餐時,很難做出決定,一直盯著菜單猶豫該點什麼好。我以前也是這種人,但有一次,我索性馬上喚來服務生。這麼一來,我就因為必須馬上點餐的壓力,頭腦開始動起來。而且,如果還是沒辦法決定,問服務生就好了!可以直接請他推薦餐點。
這是個很不賴的點子,既可迅速決定,也能知道店家推薦什麼,一石二鳥。從那次之後,在餐廳用餐,我都會馬上請服務生來。也就是說,不是先思考再行動,而是思考前就行動,如此更能思考。
不光是決定點什麼菜如此,工作也一樣。工作上如果沒有截止時間,我就很容易怠惰,完全不會開始著手進行。因為大腦沒在動。不過,如果有截止時間,像是有人跟我說「這個請麻煩你在下週末前完成」,我馬上就會感受到壓力,心想「不快點完成工作,下週末若因此感到焦慮,對精神也是很大的負擔」,並以此判斷馬上著手會比較輕鬆,於是大腦就會開始快速動起來了。
●開始做點什麼,就會產生幹勁。
Check!
□在採取行動的同時整理思緒
□將壓力化為工作的原動力
第17章 讓自己和其他人稍微不一樣
人總是會忍不住拿他人和自己比較。比較後,或許會羨慕他人,感嘆自己的狀況,像是「我明明比較優秀,但她有人脈,所以在一流企業裡工作」,或是「我成績明明比較好,但他錄取了,我卻沒有」等,像這樣的例子要多少有多少。
但是,誰都不會說人生是平等的,因為每個人都不同。
即使如此,我卻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以「安定」為目標,總是希望知道什麼是正確答案,然後,卻和其他人做相同的事。想要安定,或許會讓你「和大家做同樣的事」,但這絕對不是通往安定之路,反倒會通向不安定。
比如說,只要經濟不景氣的狀況持續很久,有專業資格為門檻的工作就會很受歡迎,想考取律師及會計師資格的人就因此變多。可是,有同樣想法的人很多,競爭也變得很激烈。但除非紛爭事端急速變多、需要會計師的公司快速增加,否則就會變成僧多粥少的狀況。
當然,如果自己在團體中本來就是優秀的人,有自信排在前十%或二十%的話,和大家做同樣的事也無妨。但如果不是,和別人做一樣的事就感到安心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激烈競爭中。現在,不時會聽到很多人無法以律師或會計師資格謀生的新聞,或許,想要安定的想法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
話說回來,任何人應該都會懷疑,和其他人做不同的事好嗎?我的意思絕不是說,一定得做非比尋常、特立獨行的事。只要稍微不同就可以了。每個人本來就不同,活用自己的強項或想做的事,做和他人稍微不一樣的事,光是如此,就能提升自己的價值。
例如,說到外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英語,實際上,也的確有很多企業需要「英語能力強的人才」。可是,就算從沒什麼英語能力的狀態開始學習,一年後,也很難達到能將英語當作「武器」的程度吧。
那麼,假設有個人很喜歡北歐家具,實際遠赴北歐旅行後,更是著迷於北歐的魅力。這種狀況下,與其因為一般人認為學習英語有利求職和換工作的理由去學習一年英語,還不如花一年時間學瑞典語。不但會因為「喜歡」而很快學得好,而且,能使用瑞典語的人才比起英語人才少得多,市場價值也因此較高。即使語言程度不是那麼完美,但對於從事瑞典相關事業的企業來說,你可能會成為一個他們想爭取的人才。
重點是,你和別人的不同之處為何。求職面試時,面試官也常會說「請你推薦一下自己」,這個問題其實問的就是「你和其他人的不同強項為何?」
再者,跟其他人想得一樣、做得一樣的人,由於沒有養成自己思考、行動的習慣,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往往不太會處理。「大家平常都是怎麼應對的?」面對意料之外的狀況時,即使想找這個答案也找不到。
為了能應付意料之外的狀況、讓人不安的狀況,平常要有意識地和別人想得不一樣,並且採取不同的行動,即使只是有點差異也無妨。和別人的不同之處就是價值,有了這個價值,就能帶來安定,也能擁有自信。
●和別人的差異會成為價值,為自己帶來自信。
Check!
□你覺得安定的事,事實上通常不安定
□請著眼於自己的強項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