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對自我的期待」和「對他人的期待」,都會降低表現品質
在未來思考的模式中,有一個「抱著期待」的思考模式。
人類總是活在各種期待中,三不五時就抱著「希望能變成這樣」、「如果你能這麼做就太好了」等種種期待。
期待,是自己的任性想法。正因為有這種想法,才會引發出各式各樣的妄想,進而不斷地產生恐懼。
如此一來,便會同時產生「萬一結果不如預期,該怎麼辦」的恐懼。期待的反面通常伴隨著恐懼。
察覺到自己正在期待,就能學會對恐懼放手。
因為在期待同時所引起的恐懼,很顯然地會造成停滯狀態,並支配著我們。
我舉一個簡單明瞭的例子,高爾夫球選手常常無法依照「期待思考」來發揮實力。
不知道能不能按照預期那樣,把球打出沙坑……
不知道能不能按照預期那樣,讓球飛過池子……
不知道能不能按照預期那樣,把球打得又直又遠……
在這樣的停滯狀態下,即使有所行動,也無法有良好的表現。這種情形,換成在商業場合,也是一樣。
此外,商業人士、運動選手、音樂家都一樣,會因為太想回報周遭親朋好友的期待,而產生恐懼感,常常無法有良好的表現。
在奧運等大型運動會上,毀掉媒體期待的選手也不少;在職場中,則常看到下屬踐踏上司的期待、報告時犯錯連連的情況。
過度意識到自己備受期待,在心存恐懼的停滯狀態下,很明顯地會阻礙實力的發揮。
放下「期待思考」,成功管理恐懼的商業人士、運動選手們,總是可以創造一流的結果。
此外,當「期待思考」是針對自己以外的對象時,有時會超越恐懼,甚至產生憤怒的情緒。
「我明明這麼期待,為什麼他就不能回應我一點!」
越是抱著期待,越容易將恐懼轉為憤怒,進而擾亂了自己的心態。
「過度期待自己。」
「過度期待他人。」
無論哪一種,都是有損自我風格、擾亂心緒的原因。
10. 絕佳表現者重視三個事實
我想,各位讀者應該已經理解,「期待思考」會導致自己產生恐懼。
產生恐懼的背後原因,存在著「期待思考」。無論是在職場或運動方面,若想要產生結果,察覺到「期待思考會導致恐懼情緒」的機制,是很重要的。
一旦怠忽察覺這一個流程,負責「期待思考」的大腦機能就會失控暴走,所以會讓人心煩意亂。
如果想要有好的表現,那麼察覺到「期待思考」失控,並撫平內心洶湧的波濤,製造流動狀態,是很重要的。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脫離「期待思考」的支配,得到解放呢?
你必須注意到以下三個事實,並意識到它。
第一個事實:你的周遭(外界)存在著環境、偶發事件和人。
第二個事實:對於前述環境、偶發事件和人,自己的大腦總會默默地賦予意義。
第三個事實:藉由賦予意義,自己的內心多少會產生某種情緒。
多數人的大腦認知機能作用都很強烈,因此會極度重視第一個事實。簡而言之,就是會因為期待,而變得只注意到發生什麼事情,所以無法處理恐懼,自我能力也會隨之下降。
也就是說,因為期待,而沒注意到自己的內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因此就無法重視心理狀態,導致行動品質下降。
無法觀察自己的內在世界,不能察覺內心湧現的情緒,又認為第一個事實就是全部,如此一來,你內心的「期待思考」就會失控,也會變得無法抑制。
如果你也能意識到第二個及第三個事實,那麼受到「期待思考」捉弄擺布的機率,就會變低。
自己應該進行什麼樣的思考模式? 會因此產生什麼樣的情緒? 如果可以思考這些事情,那麼即使恐懼浮現了,你也能在流動狀態下思考「該怎麼做才好」。
如此一來,管理恐懼等有效行動的執行率,也會跟著提高。
將心態引導至流動狀態,明確知道應該做什麼事並執行,這就是絕佳表現者實際在做的流程。
15. 恐懼新事物,是人類的天性
每個人都有各自覺得舒服的場合、狀況和習慣。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於嘗試新事物感到恐懼、覺得渾身不對勁,也是理所當然的。
比方說,我吃荷包蛋時一定要蘸醬油。因為過去曾經有過「蘸了醬油後很好吃」的經驗,所以從此再也沒有改變過吃法。
儘管我沒有嚐過所有的調味料,但是這已經成為讓我感覺舒適的習慣了。
除了醬油之外,還有鹽、醬汁、美乃滋、番茄醬、巴薩米可醋等,種類繁多的調味料。
或許,蘸醬油以外的調味料,可能會比較好吃。可是,除了醬油之外,我沒有其他的選項。
無論肚子有多餓,只要荷包蛋蘸了醬汁或番茄醬,我想我應該也不會吃吧。
就跟這個例子一樣,很多人因為過往經驗所決定的舒適場合、狀況和習慣,而建立起一座心中城堡。
害怕踏出這座城堡,便一直安穩地窩在城堡中,因此錯失了打造全新自我的機會。走出城堡的機會,被城牆這個停滯狀態阻礙了。
由於只要走出城外,就有可能產生恐懼的情緒、陷入停滯狀態,所以人類面對新事物時,總是躊躇不前。
這種由過去經驗所形成的思考模式,也就是「過去思考」,只會讓人在面對新的變化時產生恐懼而已。
這樣的「過去思考」簡直是麻煩至極,因為它是在舒適的基礎下形成的,所以很難改變。
很多人明明許了願,希望自己能跟從前不一樣,但是等到發現時,是不是自己又重覆了與過去相同的習慣和行動模式呢?
無論是在商場也好,運動界也罷,不追求新事物的人,都沒有未來。為了能持續創造出結果,追求新事物是不可或缺的。
嘗試新事物所帶來的恐懼十分強烈; 而當你處於舒適場所的時間、感覺良好的狀況、從事舒服習慣的時間越長,面對變化時的恐懼感就會越強烈。
所以,越是年輕的人,越具有彈性的思考,對於改變的適應性很強;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想法越來越頑固,就越無法面對改變。
由於人是活在過去的成功體驗中,因此很難放下「過去思考」。
可是,被稱為一流的人,一定會管理自己對於新挑戰的恐懼,以開創人生。
16. 能自由地思考可能性的人都很強
為了不讓自己安穩地居住於舒適的城堡中,應該要怎麼做呢?又要如何才能打造可以接受變化的自己呢?
首先,要察覺「和以往相同」的思考模式。
「過去思考」往往會讓人對新事物產生恐懼,因此,能察覺到「過去思考」是很重要的。
察覺到自己被過去經驗形成的固定觀念所囚禁,比什麼都重要。
只要你無法察覺這樣的狀況,便無法改變自我。若你不去注意,「過去思考」失控的情況將會越來越嚴重。
因為你會不斷地想起過去的成功、過去的舒適,因此形成強烈的固定觀念。
要阻止「過去思考」的失控暴走,還是得靠自我覺察。
在你察覺到之後,就必須進一步地打造流動狀態,進而執行行動。因為在停滯狀態下,無法完成高品質的行動。
為了能從「過去思考」中解放出來,形成流動狀態,你必須想像「自由」。也就是,思考「可能性」。
比方說,如果荷包蛋不蘸醬油,那麼要加什麼調味料才會變得更好吃呢? 要有類似這樣的想法,才能產生全新的價值。這麼一來,內心才會誕生新的能量,讓你勇於挑戰新事物。
你要去想的,就是新事物的可能性。
若能養成思考新事物的習慣,來自於「過去思考」的停滯狀態就會慢慢傾向流動狀態,並提高你的行動力。
具有這種習慣的人,才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這種人才有辦法因應時代的變化。只要能踏出行動的一步,就會產生新的體驗和感動。
新的體驗和感動,正是打造流動狀態所需要的最佳素材。新的體驗和感動,是採取行動的人才能獲得的獎勵。
察覺到自己對新事物的恐懼 → 察覺到「過去思考」 → 思考「可能性」 → 試著實際行動 → 擁有全新的體驗和感動
這個流程會為自己帶來經常性的變革,可以說是一個良性循環的模式。這是成為勇於嘗試變化、有彈性的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流程。
21. 越追求歸屬,對孤獨的恐懼越強烈
如果你在午休時間上街,會看到商業人士成群結伴,為了一起吃飯而移動的光景。
人都活在想要歸屬於什麼團體的想法中,具有想要與誰連結的本能。比起一個人,跟團體在一起應該比較安心吧。
日本人或許可以說是歸屬意識特別強烈的民族。
護照不僅可以證明自己是日本人,帶在身上也會讓人比較安心。
如果能拿到公司的識別證,心就會比較從容。
與興趣相同的夥伴聚在一起,感覺比較平靜。
藉由確認自己與夥伴、團隊或家人的關聯,可以讓人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價值。
另一方面,因為對歸屬的欲望十分強烈,因此存在著害怕連結被切斷,以及害怕失去與他人、公司或團體的連結時的恐懼,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也就是說,人害怕面對孤獨。
人是一種無法獨自生存的生物。最近常常聽到「孤獨死」這個詞彙,其實如果人感覺孤獨,不僅會呈現停滯狀態,有時身體狀況也會變差,還會引起認知障礙症,甚至造成死亡。
人類就是這麼害怕孤獨;對於孤獨的忍耐力就是這麼脆弱不堪。
雖然也有人喜歡獨自一人,也有人覺得歸屬於團體太過繁瑣累贅,
但是當自己與社會、公司或家庭的人等關係被切斷時,沒有人會感到開心。
也就是說,人類想要歸屬於某個團體的「歸屬思考」是很強烈的。
具有「歸屬思考」,也是想要對自我認同、存在價值感有所認識的表現。
關於自己是什麼人,可以藉由這樣的認識,而明確知道自己歸屬於某個特定團體。比方說,因為自己歸屬於日本,所以可以認識到自己是日本人。
討厭這類的歸屬被切斷、變成孤獨一人,人們總是懷抱著這樣的恐懼。因為這個緣故,人們開始想要擁有各式各樣的關係和關聯。
最近,利用LINE、臉書、推特等各種社群網站,與他人維繫關係的人增加了。在以往那種與鄰居的往來關係已不復見的今日,這類透過電子工具的聯繫方式,搔弄著人們對歸屬意識的欲望。
在臉書發布文章時,在意按讚數也是一種「歸屬思考」的表現。
在人際關係逐漸淡薄化的現代,我們總是受到孤獨恐懼的糾纏,會抱持著「歸屬思考」也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這是一個孤獨恐懼時常侵襲著我們的時代。
22. 自己的幸福,自己決定
請察覺「歸屬思考」,察覺自己害怕孤獨的恐懼是否越來越強烈。
如果你沒有察覺到,情況就會跟其他的思考一樣,當「歸屬思考」漸漸失控時,恐懼便會不斷地侵襲著你,進而降低你的表現品質。
為了能感受到來自「歸屬思考」的喜悅,他人或組織的存在是必要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藉由依附他人,來得到幸福。
當你只能仰賴別人才能感到喜悅,才能自我整頓心態時,是很危險的。
在意臉書的按讚數、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不如預期、如果沒有歸屬的團體便無法證明自己等等,這些事情無法讓自我的心態傾向於流動狀態。
這時,最重要的是,你必須知道並抱持著「一切與他人無關;自己的幸福,自己決定」的想法。
即使自己與團體沒有關聯,如果能感到幸福,心態就能常常保持穩定。
幸福這種情緒,不是靠他人給你,而是可以自己給自己的。
不要想著自己與多少人有連結,或是歸屬於哪個團體。只要想著「自己很幸福」,了解這才是真正的幸福,心就會傾向流動狀態。
我之所以會意識到這件事,是因為聽了我尊敬的美國博士帕奇‧亞當斯(Patch Adams)的演講,他是這麼說的。
「我在二十歲那年決定自己是幸福的。這不是因為我身邊有很多的東西,也不是因為發生了幸福的事情,跟這些完全無關,只要自己認為自己是幸福的,那就是幸福。」
這種想法,會把你帶往流動狀態。
即使切斷自己對歸屬的依賴,就算不靠環境、事件或人,你也可以為自己創造幸福,這樣的想法可以產生能量。我們無法全盤否定「歸屬思考」,只要你是社會人士,應該就很難停止「歸屬思考」。
可是,如果你能想著:「自己的幸福可以自己決定,並能因此得到幸福。」就可以自己創造出良好的心態。因此,執行自己一個人也能得到的幸福,對整頓好心態、發揮高水準表現來說,是很重要的。
想要一個人思考商場上的事情時,可以從事拉筋、散步、看書、畫畫、欣賞DVD等,這些遠離群體的活動。增加一個人時也能真正感受到喜悅和幸福的體驗,就能有效地提高處理恐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