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為什麼複習與成果有直接關聯?
→因為會讓你非常想學習
1.複習能強化「臨場能力」
透過「記憶」、「回想」學習才是一整套的
「即使花了時間仍沒有成果。」
「明明很努力卻還是落榜。」
我將這些煩惱稱之為「結果的障礙」,並認為這是學習的兩大煩惱之一。
那麼,會碰上這個障礙的原因究竟在哪呢?
其實大部分的情況都是因為「知識輸出的學習」不夠。
只要思考一下記憶的過程就能清楚理解了。
記憶必須經過以下四個階段才能初步確立。
(1)記誦(記入腦中)
(2)保持(保存記住的內容)
(3)重現(回想起保存的內容)
(4)再確認(確認重現的內容與記住的內容是一致的)
一般偏重輸入的學習法只是不斷重複這四個階段中的(1)「記誦」以及(2)「保持」而已。
的確,如果不先輸入(記誦)、儲存(保持)未知的知識,就無法取出知識,也無法活用知識。
所以一般人多半將學習時間以及大半精力放在將知識記入腦中—也就是花費在輸入上,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無論輸入再多知識,一旦面臨考試或是需要活用的當下,若無法在(3)的重現中展現出成果,就沒有任何意義。
即便如此,測試知識是否真的有輸入的輸出學習,也就是複習,卻普遍被忽視。許多人都是「簡單帶過」、「有時間再做」、「接近考試時再做」。
就印象來說,幾乎所有人在準備考試初期,應該都是輸入式學習占九~十成,而複習則是從一成到零,成績沒有進步的人尤其是如此。
那麼,這些人到底何時才會進行輸出呢?
也就是到了考試等「臨場」之時。這些人就是所謂「沒準備就直接上陣」的傢伙。
因為在臨場才第一次進行正式複習,會出現「明明都準備成那樣了,卻還是無法取得高分」、「腦袋變得一片空白」這種情況,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若想要獲得成果,就需要在必要時,正確提取出必要知識的「重現」法,而且得從平時起就養成這項習慣。
當然,正確組織出知識的(4)「再確認」也是不可或缺的。
若遺漏了這點,就無法在臨場時將好不容易記住的知識提出使用。一旦換個角度提問,或是碰上突發情況,就會變得什麼都不知道了。
我認為,一定要增加「複習」的場合與時段,以確認知識是否真的有輸入與儲存。
提升效率,找出複習時間
對我來說,人們基本上是沒有什麼頭腦好壞的差別。
在成績或考試合格與否之所以出現明顯差距,也和頭腦好壞無關,完全是學習方法上有問題。
因此,只要將完全偏重輸入的學習法轉換為均衡增加複習的學習法,就能改變結果。
就印象來說,只要減少約六成的輸入學習時間,增加約四成的輸出學習時間,在正式上場時應該就不會出現不好的結果。
但應該會有人產生這樣的疑問:「像這樣減少輸入沒問題嗎?學習的主流難道不是輸入未知的知識嗎?」
但,只要能好好安排,即便增加四成的輸出學習時間,也能不減少輸入學習的時間。
因為,本書所提出的建議是:「既能提升學習效率,又能將複習排入學習計畫中的方法」。
只要效率提升了,就能同時突破學習兩大煩惱之一,也就是「沒有時間」、「沒有自信」、「幹勁無法持久」的「沒有障礙」。
只要能製作出將複習編排進去的學習計畫,並徹底堅持不斷學習,就能為過往的學習帶來變革。
養成「當下重複」的習慣
將複習編排進去的學習法首先是從改變時間分配開始。
所謂學習時間就是指「記誦時間」加上「想起(重現)時間」。
而所謂「想起時間」就是指「喚起回憶所需的時間」。
學習雖然基本上來說是一種將知識記入腦中的行為,但今後,請特別留意加入「喚起回憶」的時間。
記誦方式有「邊理解邊記」、「不求甚解地背誦」等多種形式,因人而異。但不管採取哪種形式。只要在學習時間中加入「想起時間」,就能提升知識的固定率。
例如學習時間有二十分鐘,就分十五分鐘給記誦時間,剩下的五分鐘則留給想起時間。
「究竟內容寫了些什麼呢?」
「重要的語句是什麼呢?」
「還有,重要的數字是?」
這些問題,也就是將剛才學習過的內容陸續回想起來。
做法有以下三種。請依照自己的類型及學習內容分別加以運用。
(1)在腦中回想
(2)實際用書寫的方式來回想
(3)實際用口說的方式來回想
一開始應該會碰上怎樣都回想不起來的狀況,但是沒關係,因為光是這樣就能確實感受到複習有多重要了。
接著,在記誦時,若每次都能重複進行回想,就能培養出「回想力」。這麼一來,即便是在短時間內,也能完成有效率的複習。假設學習只有六十分鐘,一開始,會需要用十五分鐘左右進行複習,一旦習慣後,只要十分鐘就夠了。
祕訣就在於,輸入知識後別閒置著,要立刻輸出。若想著「將來」或是「之後再來統整」,就永遠無法養成複習的習慣。
若能養成將「輸入」加「輸出」組成一套進行的習慣,之後就一定能轉變為有意識到複習的學習方式。
只要能先這樣做,學習效率就一定會有所提升。
2.複習與預習同時並進
快速翻閱視讀的神奇效果
之前介紹了基本的複習方法,接下來要來談談在複習學習法中不可或缺的兩項技巧。
那就是「快速翻閱的閱讀法」以及「遺忘記住的記憶術」。
首先是「快速翻閱的閱讀法」。
這是可以用來同時進行預習與複習的學習法。
這個方法很適合推薦給學生,尤其是正在準備考試國高中生。
一聽到上課鐘響後,就立刻將該堂課的課本,從第一頁快速翻閱至最後一頁。
從打鐘後到老師進來教室前,約有一~三分鐘的空檔。活用有限的時間,將已經學習以及尚未學習過的部分粗略地看過一遍。
翻閱學習過的頁面就是「確認」,也就是「複習」。
另一方面,翻閱尚未學習的頁面,就是進行預習。
當然,因為只是翻閱,與其說是「閱讀」更接近「看」。
在速讀中,就稱這種「看」的閱讀方式為「視讀」。
就感覺上來說,這就和在書店找書時,啪啦啪啦地翻閱頁面來判斷一本書「好像很有趣」或是「看不懂哪裡有趣」的要領相當類似。
只是,比較起來,翻閱教科書時應該要再更加用心地一頁一頁翻閱。
當然,有時也會無法翻閱完整本書。即便如此也沒關係。祕訣就是,在每一次上課前都這麼做。
如果「只有今天這麼做」是沒有效果的,但在每次上課前都一定這麼做的話,就會因為「積土成山」而累積出極大效果。
重要的是,無論是學習過還是沒學習過的部分,都要翻閱過。
沒學習過的部分,就算不瞭解內容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抱持著「要進行怎樣的學習呢」這樣的興趣與關心。在正式的上課學習前,先讓眼睛習慣這些內容,就能提升記憶率,同時也能提高理解力。
或許也有人會想「光只是翻閱真的會有效果嗎?」這麼想的人只要實際去試試看就會知道了。
將沒讀過的書約十~二十頁一頁頁迅速翻閱視讀後,再試著仔細閱讀。接下來,將沒有視讀過的後面十~二十頁合併起來一起仔細閱讀看看。
將兩者加以比較後應該就會發現,在理解內容的速度及深度上有著明顯的不同。
在這之中,雖然也會有人說看不出來有太大的差異,但是不斷反覆進行後,就能發現差異其實相當明顯。
因為此時,你已經學會速讀了。
(本章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