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二 耐心等浪
|第八章|不用在意競爭
之前在我們公司為了品牌形象,想要委託藝術家設計帶有挑釁意味的視覺作品時,我們心中唯一人選就是馬斯‧多里安。我們根本不用大費周章物色人選,更不用煩惱從人選名單中做出篩選。我們寫信給馬斯,並向他說明發案需求。
由於他的風格如此標新立異,根本沒有人可以成功仿效他。馬斯讓自己成為我們事業裡不可或缺的夥伴。也因為沒有人可以跟馬斯競爭,所以他的對手是誰,我們也無從得知。
當你真正造就獨創自我時,競爭已與你無關。因為你不是最好的選擇,而是唯一的選項。
當你成為唯一的選項,大家不會拿你去做比較,或是等你主動推銷自己。如果你是唯一的選項,不管你賣什麼樣的產品,大家都會願意乖乖排隊購買;不管你收費多少,大家都會願意等待與你合作的機會。
2015年的除夕夜,第一次有人向我介紹桌遊品牌「毀滅人性卡片」(Cards Against Humanity)。我知道你內心想說的是:過去10年我到底神隱到哪個星球去了?關於這款自稱「最恐怖的聚會遊戲」的桌遊,官網上的問與答裡,還用冷嘲熱諷的口氣說到:「到底要怎麼玩遊戲?」並且將問題連結到一個標示著「去他媽的規則」的解說頁面。桌遊「毀滅人性卡片」創造了一個造反式品牌。當該遊戲公司為了黑色星期五大拍賣而決定推出這款桌遊時,其目的就是刻意做到最大程度的造反。他們甚至在官方網站上公布客訴信的內容。接著,為了極力粉碎顧客的既有期待,他們將公司獲利全數捐給慈善用途。而這件事也順道發揮了數百萬美元的免費宣傳效果。
以上這些操作手法是在商學院、公司教育訓練或商業教科書裡是學不到的。桌遊「毀滅人性卡片」利用毫不相關的蓄意反抗行為來行銷自己,以及表明不做傳統「應該」做的事情。透過以上兩種混合出的成果,才是這個品牌獨特出眾的主因。
相比之下,放在我桌上的香氛蠟燭,我毫無頭緒它的製作者是誰。而我會買下蠟燭的理由,也純粹因為氣味很香以及價格便宜而已。如果有人偷偷拿同樣外型和氣味的蠟燭替換,說真的,我也不會發現。說到底,全都是因為這些蠟燭沒有特別與眾不同之處。
直覺電腦軟體公司(Intuit)的董事長比爾‧坎貝爾(Bill Campbell),是位眾人皆知的「矽谷執行長」。他是推特和蘋果電腦(Apple)等等知名新創公司和企業掌舵人的人生教練。沒有人可以超越他,而且大家都想要跟他合作。坎具爾的氣概不凡,因為沒有人可以像他一樣,跟蘋果電腦的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谷歌的賴瑞‧佩吉(Larry Page)、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等等許多成功的總裁共事,並且還能針對不同總裁類型的客戶因材施教。
如果你是唯一選項,那麼將無人可以取代你的所作所為。任何企圖模仿你的人都會大為遜色,因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些人絕對達不到預定的期望值。如果你試著成為最好的那位,表示你仍留在互相競爭的遊戲裡。在你跟周遭的人一樣墨守著規則和目標,這也可以說,你只是遵守他人的量尺在過生活罷了。就算你成為最好的一位,別人可能還是不會購買你的產品或跟你合作。也許是因為你的產品比較貴,所以他們去找類似的產品且價格便宜一點的。如果你遵守了遊戲規則,或者試圖成為最好的那一位,這代表著總是有人優秀,有人遜色,而你所做的只是一路絆倒打敗其他人,直到抵達終點線為止。也許你領先群雄成為第一名,但最好的成就,也只是比競爭對手好一點而已。在超過一段夠長的時間後,這種你死我活的競爭,將會導致工作制式化,最終成為吊車尾的一攤死水。如果你的產品或服務可以被複製、被自動化、被低價外包給取代,那麼你終將會被沖到一片平淡無奇的大海裡。
如果你為了獨創自我,選擇追求困難度極高的工作,你的競爭對手最終會與你無關。因為你沒有跟隨他人的規則,所以沒人可以跟你競爭,反倒可能會有人還去模仿你(並且失敗)。不過,造就獨創自我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你必須清楚自己的內涵有多深,探索對你極為重要之事,把這兩項全神貫注到創作的每個元素裡,直到沒人能取代你為止。即使你認為已經盡力的時候,依然得加倍努力才行。即便沒人看見,或者也許沒人懂得欣賞你的創作,仍然要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你必須擁有摧毀爛作品的勇氣。你必須要成為自己的基準點,設定一套標準,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你所創作的內容一定要很出色,並具有豐富的價值,以致於無法讓人忽視作品的存在。你必須要對呈現在世上的每一處工作細節做出努力、挑戰框架、重塑類別、蔑視他人對你的期望,並且用快樂的成就淹沒他們的意見。而你不能只是發表一篇部落格文章、製造一個互動、創作一件作品而已,「獨創自我」必須成為中心思想。在電視節目《星期五夜光》(Friday Night Lights)中,教練艾瑞克‧泰勒(Eric Taylor)告訴年輕的四分衛麥特‧薩洛森(Matt Saracen):「你的生理和心理,都必須瞭解這個進攻。你要對它非常瞭解到,連自己的孩子都知道身上流著進攻的血液。」而瞭解獨創自我,也是同樣的道理。
造就獨創自我之作中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它沒有一套指示地圖、公式或簡明計畫來引導人如何達到目的。雖然現在有許多線上課程與書籍,販售著獨創自我的傳授招數,但往往這些遵照守則行事的人不會實現獨創自我。只有非常少數的知名部落客、播客主持人和YouTube網路紅人,是一字不違遵從他人指示成功的。但如同設計師保羅‧賈維斯(Paul Jarvis)曾說:「沒有人會因為複製他人的指示地圖而成功。」成功的人要不就是拋棄地圖,不然就是從未參考過任何地圖。
部三
獨特創意講堂 羅伯特‧克森
羅伯特‧克森是一名美國作家,他的知名代表作是2004年出版的暢銷書《深海探秘》。這本虛構小說講敘兩個美國人於紐澤西州外海60英里處,揭開一艘沉沒海底的二次世界大戰德國U型潛艦。克森一開始的職業是律師,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律系,從事著不動產法律事務。他個人的專業寫作生涯是從《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發跡的,起初他擔任體育版的資料員,不久後成為正職專欄作家。他從《芝加哥太陽報》轉到《芝加哥》雜誌(Chicago),接著又換到讓他榮獲「國家地理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的《君子》雜(Esquire)工作,他在那裡擔任特約編輯多年。羅伯特的故事曾刊登在《滾石》(Rolling Stone)、《紐約時報》等等雜誌。他近期出版的新書《海盜獵人》(Pirate Hunters),故事是關於一位古老傳奇的海盜船長,以及兩位冒險的美國人,尋找遺失的黃金,並在公海陷入苦戰。
在世俗的認知裡,哈佛畢業的律師要找的,應該是一份高薪的工作,而非從報社的資料員做起。不過,世俗認知無法實現獨創自我之道。羅伯特從來不是專業訓練出來的作家,他是靠自己土法煉鋼摸索出來的。童年時,他和故事大王的爸爸一起旅行無數次,這些旅遊經歷賦予了羅伯特獨特的講古DNA,也因此激發他的好奇心去述說自己的故事,最終讓他找到一股獨創自我之聲。
在羅伯特早期的人生中,並無任何顯示他注定成功的跡象。他幾乎是班上吊車尾的學生,但是他從威斯康辛大學的一個校刊寫作機會中,看見了促進使自己前進的潛在力量,所以他寫信給學校說:「我的家庭生活並非幸福美滿,使我沒辦法很專注於學校的課業上。但若是您能給我一個留校察看的機會,我相信我會跨過難關的。」
羅伯特順利獲得留校察看的機會,爾後還取得甲等成績,最後順利進入哈佛大學法律系。儘管從高中開始,羅伯特一路走來不易,但在他真正進入哈佛就讀時,卻感到十分失望。
他回憶道:「剛開學的36個小時內,我馬上意識到自己犯下可怕的錯誤。甚至在開課前就知道,這個地方不適合我,也意識到若自己想要在這裡獲得快樂,就得當個聽話、循規蹈矩的學生。即便知道了這些,我還是堅持留了下來,並且成為一名律師。然而,這才是真正災難的開始。」
人們對於「安全感」和「穩定」的渴望,足以讓人停滯在一個了無新意的情境裡。我們往往選擇待在痛苦環境,好去折磨自己內心的不滿足。這麼做的代價非常高,高到得犧牲快樂和自我表達能力。但這個代價也可能成為迫切改變的催化劑,正如同發生在羅伯特身上的經歷。
不幸就是「幸運假期」
「竭盡全力吃著泡麵和花生三明治,夢想可以買得起臘腸披薩,」羅伯特的職涯開端是從哈佛畢業的律師做起。但他發現到此刻的自己,比待在法學院時更加悲慘。
他問自己:「我該如何在接下來的55年裡,活在自己討厭的工作和感到內疚的人生中?」「就算我得到夢想的一切:一台BMW跑車、3,000塊美金的單車、2,000塊美金的音響。雖然我不是個酗酒或吸毒的人,但我一直努力買廢物來麻醉痛苦。但卻是一點用也沒有。」
當我們不快樂到超級絕望的時候,很諷刺的是,這一刻卻也把我們放置在巨大力量之處。因為當我們感到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時候,這個瞬間能形成一股強烈的行動力,讓我們開始走在通往實現獨創自我的路上。
忘我和故事 DNA
羅伯特永遠離不開對「說故事」和「聽故事」的熱愛。羅伯特的爸爸是一家販售摩托車烤漆材料和潤滑油店的老闆。因為小時候的羅伯特和爸爸經常出遠門旅行,讓他擁有辨識好故事的敏銳觀察力,這個能力來自他經常自問的一個問題:「這故事會是我在芝加哥到密爾瓦基的車程上,想聽到的內容嗎?」為了想盡辦法「打發無盡的夜晚,從星期一到星期二,最慘的是連星期日的夜晚也等著他挨過,」因此他開始執筆寫些和爸爸跑去東北伊利諾伊大學,觀看在地知名的籃球球員比賽,以及其它種種回憶的短篇故事。就在這一連串的寫作過程中,他感受到忘我的境界。
「就在我寫故事時,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時間過得超快,我心想,『實在太難以置信自己只花了25分鐘寫完一篇故事。』此刻,我看了一下時鐘,事實上已經過了3小時了。不過,當我在做法律工作時,時間感可是完全相反,它龜速得不得了。」
雖然羅伯特並非寫作專業訓練出身,但這點卻是寫作發展過程中,造就他獨創自我之聲的重要優勢。「在我看來,那些靠寫作維生的人都受過訓練。他們認為一切都取決於『結構』。但是我卻說不出,『這是文章開頭、中段、結尾,這邊要做轉折,後面要這麼安排,』之類的道理。我很快地發現,自己跟其他作家很不一樣,這就是優勢,因為我沒有一套固定不變的方式。」
在欠缺正式寫作訓練的背景下,可能會讓我們遠離嘗試及追逐創新,抑或是著手一件從未體驗過的事情。羅伯特‧克森成為作家的故事告訴我們:「缺乏經驗也是一種優勢」。當我們缺乏經驗的同時,也賦予我們在觀點上不會先入為主。
定義「獨創自我」
「我在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分析當代流行歌手寫歌的詞曲創作者。這些人都有一套寫流行歌的公式。只要走入飲料店時,我都會聽到這套公式,同樣的歌曲一遍又一遍重複播放。我認為這是最糟糕的方式。」當我向羅伯特問起「獨創自我」的定義時,他又這麼解釋:「如果你傾聽內心的聲音,你也會聽到別人在表達他們內心的聲音。而這些聲音不是來自同一套公式,也不是為了唱片大賣而設計的專輯。純粹只是這個人想要表達個人堅信的事物,這就是獨創自我。」
羅伯特再接著說:「如果一個人跟自己內心取得真正的聯繫,並且表達出來,無論他們談論的是自己,或是在討論蓋高速公路的一般世俗之事,這都是獨創自我的表現。這麼做也許不會吸引到每個人的注意,但至少對於那些也有話要說的人,便會引起共鳴。這就是獨創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