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創業前,請先審視自己
你為什麼要創業?
我今年 20 多歲,沒房沒車,有一份自己不是太喜歡的工作。想自己創業來改善生活,但現在我沒團隊、沒產品、沒啟動資金,只有一腔創業的熱情。我想知道你當時是為什麼創業的,為創業而創業會有什麼問題?
【創業是一種態度】
馮大輝(「丁香園」網站技術長)所理解的「創業」,是一種對待工作的態度:
這不是說自己一定要單幹,比如註冊個公司,當個說一不二的老闆,才是在創業。想明白工作是為了自己,而不是感覺在為別人打工,這就是創業。創業,就是一個更為積極、更為明確的工作態度。「我不在創業,就在去創業的路上。」 這是我剛加入「阿里巴巴」(中國大型電商業者,2014 年在美國上市)那段時間的簽名。
羅雲登(電商創業者)同樣認為創業和態度有關: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還會選擇創業,這是一種人生態度。
小時候想創業,那是因為受到家人的影響,讓人感到一種成就感;中學時候想創業,是為了能住上自己喜歡的房子,開上自己喜歡的車子,去夢想的地方旅行;高中時候開始做網店,找貨源,搞宣傳,明白賺錢不易。創業是為了讓父母過上好的生活,能幫助到自己身邊困難的親人朋友,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要成就什麼;大學後開始嘗試做不一樣的事情,慢慢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樣的事情,並為之努力,未曾放棄,堅持至今。
隨著時間的推移,創業觀、世界觀、互聯網觀逐漸成熟,明白了創業最大的樂趣是,當你知道你正在做的事情改善了許多人的生活,你慢慢意識到這是一件多麼有價值的事情啊!然後繼續下去,樂此不疲。其實我們兜售的不是產品,而是夢想。
【改變自己】
老楊(「懶漢互聯」(WWW.LANHAN.CN)創始人)剛剛步入創業的行列,這個問題是他不可逾越、但又總想躲避的一個問題。
他自問:「好好的辦公室坐著不舒服嗎?」「非得花 3 個小時的路程只為見客戶5分鐘,而且一路上又是地鐵、公交、步行,又不熟悉見面地點,空氣也不好。這是為什麼?」「每個月有穩定的收入不舒服嗎?」「非得冒著付出遠大於回報,甚至是沒回報還倒貼風險去做事情。這是為什麼?」「輕鬆的工作不舒服嗎?」「非得出去苦口婆心地介紹自己及自己的產品,既充當開發者、又當美工、編輯、市場、銷售,還要充當財務。這是為什麼?」「朝九晚五的工作不舒服嗎?」「非得比別人起得早、幹得晚,週末毫無怨言地加班,沒時間陪家人,沒有假期。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不想等自己老去的時候,回想起過去卻是一片空白,一點值得回憶的事情都沒有。我不想後悔和歎息,自己嘗試了,不管是對還是錯,努力過後就無怨無悔。我只是不想虛度光陰。充實和富有挑戰,才是自己骨子裡最本質的東西。我不期望自己能改變別人的世界,但願能改變自己的世界。」
【實現人生目標】
林培中認為,要回答為什麼創業,有個前提是弄清楚我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這個問題,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第一種人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比降臨人世之初更好的人,例如稻盛和夫(日本傑出的實業家與經營權威)。這種人往往希望每天都能過得更充實,能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提高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第二種人,希望能好好地享受生活。只要自己和身邊的人能夠幸福快樂,就已經足夠了。這兩種人,並沒有優劣之分。克里斯多夫.莫利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只有一種成功——能以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度過你的一生。」還有第三種人,他們認為人生就是一場災難,只希望人生能早早結束。但第三種人沒有明確的創業動機,可以忽略。在瞭解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目標後,我們就可以分別討論他們創業的目標了。
在第一種人中,選擇了創業的人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著明確目標的人,第二類是沒有明確目標的人(這裡假設他們都能承擔責任)。日本有位投資名人勝間和代說過:「我們的人生設計應該是,儘量做自己擅長的事,把賺來的錢請別人做自己不擅長的事。」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作為員工的我們往往從事著老闆安排的工作,而這些有可能對我們本身價值並不大,或是我們並不願意做的。從事這樣的工作,會讓我們對自己產生深深的違和感。
「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我這麼辛苦到底為了什麼?」(正在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或是只想得過且過的人除外。)每個人都希望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現實是,並非每個人都能如願以償。
於是,在第一種人中,第一類人不甘這樣下去,有著自己明確的目標,而且有勇氣去承擔責任的人,選擇了創業。對於他們而言,創業是為了充分利用時間,提高自我,實現自己的價值。而第二類人則只是認為與其為別人工作,不如為自己工作。他們創業的目的只是渴望隨心所欲的自由,或是認為只有為自己工作,才能實現人生價值。他們只是單純地在逃避生活。
第二種人創業的目的很簡單。創業就是他們享受生活的方式。就像有人會選擇 騎著自行車環遊世界,而有人則會選擇坐飛機環遊世界一樣,是創業還是為他人工作,只是個人享受生活的方式不同罷了。
最後,請讓我引用最近微博上很流行的一句話為這個回答終結。
「一個不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摘自《麥田守望者》)
【知乎說】
創業的理由有100種,但不論你選了哪一個,你所要面對的事情也許都是一樣的。你會糾結,會膽怯,會恐懼,會退縮,每每在這種時候,就想想這個問題:你為什麼創業,你為什麼會在這裡,你為什麼要平白接受這些糾結,膽怯,恐懼和退縮。想起你的初心,也許這一切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
你適不適合創業?
我已經辭職準備創業了,但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絲不安。自己經濟條件不是太好,對今後沒有固定收入的生活感到壓力很大。我想知道經濟基礎對創業結果有多大影響?生活困難時創業是否會因為個人生存而急功近利,不利於企業發展,應該如何判斷自己當下是否適合創業?
【思考力、行動力、心氣和時機】
黃繼新(知乎聯合創始人,曾任「創新工廠」資深投資經理,資深媒體人)認為創業最重要的四個前提是:
1.思考力
2.行動力
3.心氣
4.時機
思考力:這事兒你要想得明白,想得比任何人都深入和透徹。
行動力:光說不練是假把式(招式)。你得設法把想法變成原型,把原型變成產品。你得設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你一起拼命。你得設法弄來使用者用你的產品,給你回饋。你得設法改進,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
心氣:不能瞻前顧後,不能怕這怕那,不能畏難,不能認輸,不能拖泥帶水。
時機:得要時機合適。市場沒起來,你就會從先驅變成先烈。勢頭過去了,你就會從參與變成參觀。
從上面這幾點來看,你說哪一條和生活狀況有關係?事實上,任何生存狀況都可能導致上面四條無法出現,也有可能加速它們的成熟。
生存困難,可能心氣不足,可能顧慮重重,可能不敢抓住時機,可能不敢行動,可能想都不敢想;生存困難,也可能破釜沉舟,也可能華山一條路,也可能拚命地抓住機會,也可能瘋狂地跑在別人前面。
生活無憂,可能心氣不足,可能不敢拚,可能給自己留有退路,可能對市場過於樂觀,可能速度不夠快;生活無憂,也可能再無顧慮、敢拼一次,也可能更從容而思考更完備,也可能擁有更好的起步資源。總而言之,生存狀況與是否準備好創業無關。當然,如果生活過於無憂,會要求創業者花更多精力去讓別人相信自己的決心。
【「窮」創業,「富」創業】
Roy Li(在海外從事初創公司投資,也是連續創業者。)覺得如果能問到這個問題,其實就應該已經注意到了創業和心態的關係。
生活困難的人,在創業的時候會有兩種極端心態。一是豁出去了,反正自己也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輸了,索性一賭到底。二是覺得自己還沒有買房,家裡逼自己找穩定的工作,各方面壓力很大。想保持一份工作,期望可以有投資方助一臂之力以及分攤風險。
抱著豁出去了的心態去創業,風險其實是很高的,主要風險在於方向走錯或者犯 了一些常見的有勇無謀的錯誤而功敗垂成。屆時自己就會像一個輸光了的賭徒一樣,說試過做過不後悔什麼的都會是浮雲。為了規避這種風險,應該做好多次創 業的準備,已經是第N次創業的人成功率則會高很多。在中國,這樣的人相對比較少,我每碰到一個總是會加以鼓勵和支持。
抱有第二種心態創業,則風險小一點,畢竟還有退路,但是容易發生士氣不足、效率低下的問題。如同怕死的人在戰場上幹不過不要命的人。對於這樣的人,如果不能直面各方面的壓力,覺得自己輸不起,不妨考慮曲線創業,當不了劉備還 可以當趙雲甚至魏延。如果碰到這樣的人,我一般會糾正他們的說法,建議他們不要總是使用類似「如果融了資」、「如果公司做出起色」這樣的假設句子,那完全沒有意義。如果有了,你是賺的,但如果沒有怎麼辦?互聯網不進則退,耗著不是辦法。
衣食無憂的人(創業),則是另一種情況,也是兩個極端。
一是考慮機會成本太高。比如某人創業的話,一年可能少賺數十萬乃至上百萬。這時候也會有別的壓力,像是由於自尊心過強、死要面子下不了台而引發系列錯誤。在這樣的創始人中,急躁、急進、浮誇是很常見的。
二是我根本不care(在乎),反正「哥有的是錢,做成了最好,做不成我也不會餓死。」這種人其實是變數最多的,因為外界摸不清楚他的決心有多大,以及不知道他某一天是否會動搖。所以對這種人,考驗在於如何展現自己的個人魅力和領導能力,從而激發士氣,而不是像《三國》裡的呂布那樣「我有赤兔馬,哪怕水淹」,讓手下人心惶惶。
所以,什麼時候適合創業?可能這個「時候」真的與你所處的生活狀況無關。因為不管在什麼時候,只要我們想找,「今年是我的幸運年」都可以成為我們創業的理由。如果我們不想,「今天天氣不好」都會成為我們今天不創業的藉口。所以看清自己,看清環境,該出手時,就出手吧。
第2章選擇對的方向
如何選擇創業的方向?
看到各種創業公司紛紛崛起,讓我不禁也有了創業的衝動,但是不知道如何選擇正確的創業方向。自己熟悉領域的競爭比較瞭解,而不瞭解的方向又很難入手,擔心選錯了方向,造成創業失敗,浪費幾年光陰。創業應該選擇一個熟悉的領域,還是進入以前未涉足過的領域?
選方向要靠你的本能
周源(「知乎」創辦人兼CEO。)認為選擇創業的方向是沒有什麼方法的。
判斷大趨勢、進行「SWOT分析」、尋找切入口,這些當然需要做,但創業不是「擇業」,這些只是外因。而內因,不是方法,是種本能。我見過的創業者,不管他在做的事情我聽沒聽過,只要聽他講,就會覺得總有機會,他熱情萬丈,內心燃火,談到「那個方向」,他會兩眼發光,非幹不可,還要拉你入夥。我認為一個人在一段時間裡,只會在一件事上進入這種狀態。
柳傳志(中國品牌「聯想」集團的共同創辦人,也曾任聯想集團總裁。)決定做自主品牌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那一刻,聯想是一家十分厲害的代理。當時他們代理的AST賣火(轟動暢銷)了整個「中關村」(北京的科技園區),繼續做代理不好嗎?成為「中國最大的PC代理商」聽起來也不錯啊,自己去做PC,就不怕被 IBM、惠普、戴爾殺得血本無歸嗎?這種在岔路口的方向,真沒方法判斷。唯一的答案,就是柳傳志心中想要這麼做。
你想要的,一定讓你奇癢難耐,去說服家人,拉人入夥。如果根本沒這狀態,外因分析得再透徹,也是別人的創業。問自己,動力是什麼。有了那個強大如風、 把自己吹得站不穩、必須往前跑的動力,答案就不是一道選擇題了。
【人生積累處尋方向】
李劍波(通訊商「游友移動」創辦人,前「華為」工程師。)用他的創業經歷告訴你:你的創業方向離不開你決定創業那一刻之前的人生積累,尤其是你的職業生涯的積累。
如果你的積累是工程師,我覺得你選擇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去創業是比較合適的。這個問題也應該是你自己本身需要解決的。更重要的是,你要多跟那些已經 在創業的、創業小有所成的、創業失敗的人去聊天。聊他們的專案,他們的產品,他們「從0到1」是怎麼過來的。我創業之前聊過的朋友有:做手機做到上億規模的,代理射控雷達做到千萬規模的,做互聯網品牌做到百萬規模的,做二維條 碼的,做電子商務做失敗的,也有做到一年幾十萬規模的,還有做傳統生意的。如果你有足夠悟性,相信你能夠從中找到你的創業方向的。
如果你的積累是文化藝術類,這塊領域裡小而美的創業實際案例太多了。但是我並不熟悉,你要自己去找。切忌閉門創業。
【知乎說】
方向是什麼,方向是一種指引,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讓你不至於迷 失在夜路;方向是什麼,方向是你對自己的一種應答,你喊一聲,方向應你一句,你便無怨無悔大步向前走去;方向是什麼,方向是你和 夢想之間的一段路,路上有困苦和艱難,但終會踏成坦途。那你該如 何選擇?從你的本能,從你的人生積累,從任何你能夠散發出能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