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的根源
我們請拖延者思考造成他們拖延的因素時,他們通常表示:「這是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大家預期你隨時都有完美的表現,你根本無法承擔所有的壓力。」的確,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我們全天候接收各式各樣的要求。我們的社會對成功的定義是:有錢有勢、有名有利、才貌兼備。總之,所謂的成功,就是各方面都很完美,不過這也意味著:「你要是沒擁有這一切,你就有問題。」現代的社會步調緊湊,要求嚴苛,很多人以拖延作為掩護,箇中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但是一個人之所以拖延,身處在壓力大、力求完美的社會裡只是原因之一,想必還有其他的原因。如果身處在現代社會裡是造成拖延的唯一因素,每個人應該都有拖延的問題。很多人面對社會壓力時,他們不會出現拖延的現象,而是呈現不同的痛苦症狀,例如工作狂、憂鬱症、身心失調、酗酒、毒癮、恐懼症。有些人在全天候的壓力下,反倒更能蓬勃發展。
想了解你為什麼會以拖延作為因應壓力的主要對策,我們需要探索你生活中更私人的面向。我們希望你想想,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拖延現象的。
最早的記憶
你還記得第一次拖延的情況嗎?那是在什麼情境下發生的?是學校課業方面?還是父母叫你做的事情?當時你幾歲?是高中……還是小學?還是更早之前?後來結果如何?你當時的感受如何?以下是一些拖延者描述早期記憶的例子:
我記得那是在小學二年級時,老師第一次要我們交作文。他叫我們寫兩段,描寫山景,第二天交。我記得老師一出這個作業,我就感到害怕,我要寫什麼呢?我整晚都在擔心這件事,卻遲遲不肯動筆。最後,隔天吃早餐時,我媽幫我寫了那篇作文,我抄一遍,交出去。那時我鬆了一口氣,也覺得自己是個騙子,那篇作文我拿了「優等」。
我記不得確切是哪件事,只有一點模糊的印象,我媽叫我去做一件事,但我心想:「我不要!」
我為了早點出去玩,常匆匆寫完功課。我爸會先檢查一遍我的作業,才讓我出去。他每次都會找出我寫錯的地方,我得訂正完後才能出去玩;或者他會先交代我做其他的事情,做完才能出去。後來,我終於明白,其實我作業做得再快再好都無所謂,他只是想找事情讓我忙,直到他有空才讓我出去。從此之後,我就不想盡快寫完作業了,我都坐在那裡發呆打混。
那是五年級的時候,我在校成績一向不錯,老師都很喜歡我。那年,班上一群女生組成一個小團體,不讓我加入,因為她們說老師特別寵我,還說我假正經,我覺得自己似乎有了污點。我記得當時我心裡打定主意:我永遠不想當老師的寵兒,所以我不再努力讀書,開始拖延,就這樣。
對很多人來說,拖延症狀最早是出現在就學期間,那也是孩子進入競爭社會以前的跳板。許多學校以學業成績作為區分學生好壞的主要因素,所以你可能把自己當成優等生、中等生或劣等生。校內團體通常也是這樣形成的,「優等生」、「校隊」、「遊樂分子」可能會嘲笑其他團體的孩子,以確立自己的階級優越感。同儕對待你的方式可能會對你的學業和社交上的自信產生很大的影響。即使後來畢業多年,很多成年人還是以兒時大家看待他們的方式來看待自己。
我們也會一直以在校的學習經驗來看自己,例如閱讀障礙、數學恐懼、注意力不集中、資訊處理困難,或是口才問題。儘管多年之後我們的技巧已經進步了,我們還是會擔心有人發現自己的缺陷。拖延可能是我們掩飾這些缺點的計策。
或許拖延能避免你在課堂上出糗,老師可能會說:「我希望你努力一點。」但是他們從來不說:「你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因為老師從來看不到你有哪些能力。可惜,大家有時忘了,成績不單是衡量智力而已,也顯示孩子是否專心、合作、充分發揮想像力。
不管你是從何時開始拖延的,你知道這習性很難改正。拖延除了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計策外,也是源自於你對生活的信念。我們經常聽到這些觀念,所以我們稱之為「拖延者信條」。
拖延者信條
我必須做到完美。
我做的每件事都應該輕易進行,毫不費力。
什麼都不做比冒險後失敗收場來得安全。
我不該為自己設限。
做不好就乾脆別做。
我必須避開質疑。
如果我成功了,有人會受傷。
這次做好,以後每次都得做好。
依循別人的規定,就表示我讓步,失去掌控。
我不能失去任何東西或任何人。
如果我展現真實的自我,大家不會喜歡我。
正確作法只有一個,我要一直等到我找到為止。
你可能覺得這些假設很熟悉,又或者你可能這麼做而不自覺。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這些都不是絕對的事實,而是為拖延預作準備的個人觀點。如果你認為做什麼都必須完美,你就會寧可拖延,也不願意冒著失敗的風險努力去做。如果你相信成功很危險,你就會拖延,減少把事情做好的機會,以保護自己和他人。如果你把合作視為讓步,你就會一直擱著事情不做,直到你覺得準備好了才做,以保有掌控感。如果你覺得大家不會喜歡真實的你,你就會隱忍著想法不說,和人保持安全的距離。
這些「拖延者信條」反映出拖延者阻止自己前進的思惟。自我批判、擔心、杞人憂天的想法,可能讓人無法跨越日常生活中無可避免的障礙。發現自己的想法不切實際,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不過,「拖延者信條」不單是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而已。
我們覺得,大家之所以有拖延的問題,是因為恐懼。他們害怕,萬一他們行動了,那些行為可能讓他們陷入麻煩。他們擔心,萬一他們展現真實的自我,就得面對危險的後果。在失序和拖延的背後,他們其實是害怕自己不被接受,所以他們不僅躲避這個世界,也躲避自己。儘管批判、輕視、厭惡自我也很痛苦,但是這和看清真實自我所衍生的脆弱感相比,還比較容易承受,拖延是他們保護自己的盾牌。
應戰的拖延者:吞敗的恐懼
你剛創業,正需要招攬多一點客戶,但是你收到一通陌生人的留言,叫你在下午一點回電,你不太想甩他。對方在時間上沒給你選擇的餘地,即使你下午一點有空,你還是拖到下午三點才回他電話。
上個月的電費帳單來了,一如往常,費用比你預期的還高。你對電費不斷上漲感到相當不滿,又想到最近媒體報導電力公司的獲利不少。儘管你帳戶裡有足夠的錢可以支付電費,你就偏偏不肯去繳,直到最後你必須親自去電力公司櫃檯繳費,才能避免被斷電。當你終於繳款時,你覺得這段時間讓電力公司苦等著這筆錢,給你一種滿足感。
你太太叫你做一件家事,催了你二十次,你卻遲遲不動手。你承諾你會做,卻毫無動靜。最後,她覺得你故意和她作對,她終於受不了,對你發飆。你對她的囉唆感到厭煩。
在上述情況下,拖延與阻礙你全力以赴沒什麼關係,你拖延的理由和成敗無關,而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恐懼造成的。
爭取主控權
儘管我們覺得自己對生活擁有一定的掌控權很重要,但學會遵守別人的規則,順應別人的要求,也一樣重要。不過,有些人對掌控權特別敏感,他們可能會反抗每條規則或要求,有些人是以拖延的方式來獲得掌控權。
你在思考自己的拖延問題時,以上情境是否給你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你為自己的獨立自主感到自豪,決心不做任何妥協,你想證明沒人可以迫使你違反個人意願,拖延就像在宣告:「你不能逼我就範!」一樣。那個留言要你回電的人,自以為你會乖乖地在他指定的時間回電,你偏偏要等你高興時才回他電話。電力公司或許勢力龐大,但是他們也無法逼你準時繳費。你想做的時候自然會去做家事,但不是在你太太叫你做的時候。拖延成了應戰的策略,你是為了掌控權、權勢、尊重、獨立自主而戰。
以拖延的方式應戰,可能是你捍衛自己的反射動作,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你可能完全沒有覺察。以拖延獲得掌控權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所以你得花點時間想一下,你是否在需要遵守「規定」時故意拖延以對。你是否把停車收費單丟進汽車前方的置物箱不予理會?你是否不管信用卡的繳款期限,等到被扣了滯納金,才感到憤恨不平?至於每年納稅的期限,那就更不用說了,所有拖延者都知道報稅可以延期,你真的有準時繳稅嗎?你在留校察看或工作的試用期,是否表現良好,還是依舊我行我素?
我們也希望你想想,你的拖延對周圍的人有什麼影響,是否給人帶來不便?你趕不上截止期限時,是否央求別人對你特別通融?有沒有人因為你無法及時完成分內工作而受到牽累?有人因為你沒做該做的任務,而必須承擔更多的工作嗎?
再想想別人對你的拖延作何反應,他們對你的耽擱感到不滿嗎?對你的藉口感到不耐嗎?因為你沒信守承諾完成任務而感到不悅嗎?他們最後是否放棄對你施壓,讓你按你的方式做事?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以拖延的方式來主張個人獨立。你可能比自己所想的還要好戰,拖延就是你爭取掌控權的方式。
我們來看看大家以拖延應戰的幾種方式。
恐懼失敗:追求完美
大衛是一家大公司的律師,在校成績優異,在一所競爭激烈的法學院就讀。他常受拖延之苦,有時為了寫辯護狀或為了考試K書而通宵熬夜,不過他的表現始終相當出色。他後來到一家聲譽卓著的律師事務所上班,對此感到相當自豪,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事務所的合夥人。
大衛常對案件做多方面的思考,但不久他開始拖延一些該做的事情,例如背景調查、約見客戶、撰寫辯護狀。他希望自己的論點無懈可擊,但是各種可能的觀點讓他覺得多到吃不消,遲早會陷入僵局。雖然他設法讓自己看起來很忙,但他也心知肚明,自己其實沒完成多少事情,一直覺得自己像個騙子。隨著開庭日的逼近,他開始恐慌,因為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寫出差強人意的辯護狀,更別說是出色的論點了。大衛說:「成為卓越的律師是我最大的目標,但我幾乎時時刻刻都在擔心自己能不能成就卓越,而不是實際朝那個方向努力。」
既然大衛那麼在意自己能不能成為優秀的律師,為什麼還迴避那些可以讓他實現夢想的工作?因為拖延讓他不必面對一個重要的議題:他當律師真的能像在校成績那樣優秀嗎?大衛拖太久才開始寫研究報告,以避免測試自己的潛能。他的工作無法反映出他的實力,而是顯示他在最後一刻的壓力下,能把事情做到什麼程度。如果他的表現不如預期,他總是可以說:「要是能多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可以做得更好。」換句話說,大衛很怕別人認定他失敗,他寧可拖拖拉拉,甚至不惜走上絕境,以免別人評斷他最大的努力。他很擔心他雖然盡全力了,大家還是覺得他表現不盡理想。 不管是寫辯護狀、更新履歷表、為親友選購禮物或買新車,為什麼有人會為了防止別人認定他失敗,而做出那樣損己又不利人的事?這些害怕失敗而壓抑自己的人,對於「失敗」的定義往往相當廣義。當他們對自己做某事的表現感到失望時,他們不僅覺得自己做那件事失敗,也覺得自己很失敗。
理查‧比瑞博士(Richard Beery)是我們柏克萊諮詢中心的同事,他觀察到害怕失敗的人可能自有一套假設,把追求成就視為一種令人恐懼的冒險。這些假設是:(1)我的成果直接反映出我的能力;(2)我的能力高低決定我的個人價值,也就是說,我能力愈強,我覺得自我價值愈高;所以(3)我的成果反映出我的個人價值。比瑞博士把這些假設寫成以下的方程式:
自我價值觀=能力=表現
基本上,這個等式就是說:「我表現好,表示我能力強,所以我喜歡自己。」或者「我表現不好,表示我沒能力,我覺得自己很糟。」這不是你某天在某個情境下把某件事做得好不好的問題,你的表現永遠成了直接衡量你能力,以及你是否有價值的標準。
對許多人來說,能力是指智力,所以他們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反映出自己有多聰明,例如寫出色的辯護狀、考試拿高分、寫出簡潔的電腦程式、講話時妙語如珠或才華橫溢。你也可以用特定的技巧或才能來定義能力,例如鋼琴彈得多好、外語學得多棒、網球發球多厲害。有些人覺得能力是看個人的魅力、風趣和流行程度、是否擁有最新的科技玩意兒。不管能力是怎麼定義,當它成為決定一個人自我價值觀的唯一因素時,問題就出現了。個人表現成了衡量個人的唯一標準,其他一切都不納入考量。一個人表現出色,意味著他很傑出;一個人表現平庸,意味著他很平凡,就這麼簡單。
對大衛來說,辯護狀的成效不僅衡量他當優秀律師的能力,也衡量他的個人價值。如果他努力撰寫辯護狀,結果卻是差強人意,他會深受打擊,因為那表示他很糟糕,什麼事都做不好。大衛坦承:「如果我盡全力撰寫辯護狀,結果差強人意,我想我無法承受那樣的打擊。」
就像比瑞博士說的,拖延打斷了能力與表現之間的等號。
拖
自我價值觀=能力≠表現
延
表現不再等同於能力,因為你並未盡全力。這表示不管你最終表現如何,自我價值觀與能力之間的對等關係依舊不變。例如,如果大衛對自己的辯護狀感到失望,或辯護狀遭人批評,他可以自我安慰:「如果我早點開始,給自己更多的時間來做,可以做得更好。」又或者,儘管拖延了進度,他還是設法把事情做得很好,他可能還會因此對自己更滿意,心想:「你看我這次如何化險為夷。試想,我如果真的全力以赴,效果會有多好!」
拖延讓人安然相信,自己的能力比表現出來的結果更好,甚至讓他們相信自己很出色,潛力無限。只要拖延,就永遠不必面對自己能力的極限。
有些人寧願承受拖延帶來的後果,也不願承受努力投入但結果不如人意的挫敗感。對他們來說,責怪自己缺乏條理、懶散或不合作,比被視為無能和不值得,來得容易忍受。他們很怕被認定為無能或不值得,對他們來說,那和失敗無異,而拖延可以緩和那樣的恐懼。
擔心別人視自己無能或不值得的人,通常害怕自己就是那樣的人。如果他們以實際的觀點看待自己,認定自己真的能力不足,他們會面臨另一種恐懼:害怕沒人喜歡自己。就像一位拖延者所說的:「如果我做不好,誰還需要我?如果我一無所是,誰還會愛我?」因為這位女性認為,她的工作表現所反映出來的能力,決定她是否值得被愛。達不到標準時,後果不光是表現「失敗」而已,更是一種做人失敗,沒人會想要她。
拖延是為了爭取獨立自主?
當我們了解拖延不光是爭奪掌控權,也是為了自我價值和自尊而戰時,我們就會知道為什麼輸了這場戰爭會衍生那麼強烈的恐懼,為什麼這些拖延者會那麼執意拒絕改變。如果你的自我價值是看你多會抗拒他人的影響力,你每次和人交手時都會覺得如臨大敵。一次小小的挫敗可能會讓你覺得自己做了妥協,你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獨立自主的個體,生活因此變成了戰場,你開始反抗每條規則,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吵,要求別人給你特殊待遇。你腦中可能一直在評估,誰比較強勢,誰居於主導地位,誰占上風。你隨時準備好反抗權威,主張自己的影響力。
山姆是一位會計師,也是嚴重的拖延者,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生活中最在意的事,就是要確定自己不受任何人的操控。他表示:「我只做我自己,我知道早上八點該上班,或是必須在某個日期以前為客戶準備好查帳報告。但是那是我『該做的』,我討厭那個詞。如果我照著做,我會覺得自己很軟弱,所以我不照著做,或是拖到後來才做。這樣一來,我可以讓他們知道是誰在作主——是我!」山姆不僅拖延職責,也抵抗任何人提出的小要求或期許。如果太太叫他回家的路上順便做一件差事,他一定會「忘記」。他把稅單、帳單、催繳通知都當成煩人的瑣事。他說他才不要讓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主宰自己的生活,一定要等自己甘願時才去繳帳單(通常半年才發生一次)。山姆甚至還會跟自己過不去,有一次油箱表顯示車子快沒油了,他又不願特地開車去加油,因為這會讓他覺得自己為了小事而屈服,最後他落得在高速公路上沒油可用的下場。
有些拖延者為了在這種戰爭中獲勝,甚至不惜付出很高的代價。為了擁有個人掌控感,覺得是自己是個人生活的主人,他們可能覺得犧牲一些重要的東西是必要付出的代價。潔西卡有糖屎病,體重超重,不能吃巧克力又非得去散步的感覺讓她很受不了,所以即使她知道不運動和減肥是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她還是依然故我。
你覺得上述例子聽起來都和你沒什麼關係嗎?在你做出那結論以前,我們先來看另一個拖延者的故事。寇特妮也沒想到自己是陷在爭取獨立自主的戰爭中,而且愈陷愈深,危及她的生活。
寇特妮三十四歲,相當聰明,目前在百貨公司擔任店員。她的兒時生活全由母親打理,在校成績優異,母親總是以她為傲,常在人前吹噓,彷彿那全是她自己的功勞。寇特妮的父親是知名律師,覺得她的好成績可以讓她申請進入法學院就讀,將來她可以到他的事務所上班。寇特妮離家去念大學時,覺得自己終於自由了。她參加很多社交活動,不太唸書,最後因為成績不好而退學。「當時我也搞不清楚原因是什麼,我明明很多課程還上得滿愉快的,尤其是科學。我甚至想過讀醫學院,成為小兒科醫生。我知道我有能力做到,但內心似乎有一部分的自己想要摧毀那種可能性。」
多年後,寇特妮才意識到她在校的拖延是在反抗父母的控制。她成長的過程中,一直覺得沒有自我,母親幫她安排好一切的活動,父親決定了她的未來。「我不想讓他們稱心如意,不想讓我自己變成他們想要的那樣。可悲的是,其實我真的想把書念好,充分發揮潛力。但是當時我覺得自己不可能表現優異,同時還保有自尊。如果我對自己的獨立自主更有信心,就沒必要用那麼辛苦的方式去證明了。我真希望當時我就明白,在校表現優異並不表示父母在掌控我。」
寇特妮為了證明她可以反抗父母掌控她的人生,或是把她的成功都當成他們的功勞,因此以拖延的方式,放棄成為專業人士的可能。但是寇特妮的行為並不是真的獨立,因為她的選擇是基於對父母的反抗:她雖然沒照著父母的意思去做,她也沒照著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做。多年後,寇特妮對於她想證明「自己是獨立個體」這個近乎強迫的念頭感到懊悔不已,現在三十五歲的她重新展開新生活,但心中仍有很多遺憾。
盤點你的拖延狀況
控制拖延的關鍵步驟,是先了解你的拖延方式,多數拖延者雖然經常拖延,他們除了希望戒除這個習性外,平時並沒有多去思考這個現象。以旁觀者的客觀觀點來看你的拖延習性,不做評斷,可以更深入了解你的問題所在。你只是在盤點你的狀況,目的是為了更了解你的拖延經驗。
檢視你內心的掙扎
回想你拖延的時刻,那可能發生在兩小時前,也可能是發生在兩年前。那可能很悲慘,也可能別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有時表面上看起來無傷大雅的情況,可能造成很大的情感衝擊,下面就是我們自己發生過的例子。
本書第一版在拖稿兩年後終於完成,準備送交出版社。編輯從波士頓來到柏克萊,和我們一起吃午餐慶祝。午餐後,她搭計程車去機場,我們兩人走回珍停車的地方時,發現車子不在。珍腦中馬上閃過一個可怕的念頭:車子被偷了,緊接著她又想到另一個同樣討厭的可能:車子被拖吊了。珍一臉茫然地坐到路邊,不僅她的車子被拖了,她也想到兩個可能的原因:她有一堆停車帳單沒繳、每年該登記的行照已經過期。這一切實在很諷刺:因為這發生在我們慶祝《拖延心理學》完稿的這天!還慶祝咧!所有的興奮、喜悅、放鬆的感覺瞬間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自責和尷尬。
萊諾拉還在讀研究所時,一時衝動為她的舊金山小公寓買了一台磁帶錄音機。機器才剛搬回家,她的朋友瑞奇就來電說,她可以花更少錢買到品質更好的錄音機。誰能抵擋這樣的誘惑呢?於是瑞奇把那台更好的錄音機帶來,幫萊諾拉安裝好,一切都很順利,只不過萊諾拉自己買的那台錄音機仍原封不動地躺在門邊。萊諾拉當然想拿去退貨,但是七天的退貨期一晃眼就過了,接著十四天的換貨期也過了。她一直沒時間,因為在她退貨前,她得去一趟圖書館,查閱《消費者報導》(別忘了,當時還沒有電腦和網路),才知道要換什麼產品。接著,她需要花一整天,才能把機器連同箱子一起退回店裡,誰有那麼多時間?
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過去了,每次萊諾拉進出公寓時,總會看到那個躺在門邊沒開的箱子。過了好幾個月以後,進出公寓變成愈來愈大的折磨,萊諾拉聽到一個愈來愈嚴厲的聲音斥責自己:「妳是怎麼了?這麼簡單的事情也做不到?」表面上,退還錄音機看似一件小事,但是每次進出公寓時,萊諾拉都感到內疚、恐懼、焦慮和無能。
到此,請你寫下你記得最清楚的兩三件類似經歷,發生了什麼事?事件中牽扯到誰?什麼原因導致你拖延?你的感受如何?最後結果如何?有人因此受傷,或造成他人的不便嗎?接著自問,這些經歷是否有共通點或模式,你一直恐懼的可能是什麼?
萊諾拉最後終於可以平靜下來,客觀地思考她的狀況,她決定利用一小時的空檔把那台磁帶錄音機拿到店裡退貨,即使她連半期的《消費者報導》也沒翻閱過。她緊張地來到商店前,腦中反覆地練習等一下要用來說服店員同意退貨的誇張理由,畢竟這比規定的退貨期限晚了半年。她走進店裡,遇到當初把那台機器賣給她的強勢女售貨員,對方問:「妳想退貨嗎?」萊諾拉說:「對。」她說:「好,我開一張退貨單給妳。」這個乾脆、意外的答覆,讓萊諾拉意識到她原來怕的是再碰到這個業務員,她想像對方會語帶輕蔑地說:「妳真是反覆無常!買東西前不先考慮的嗎?」雖然多年來萊諾拉沒刻意去思考這個恐懼,這是她從小時候就怕聽到的責罵,因為這讓她覺得自己很笨,很丟臉。難怪她一直拖著不退貨。這樣的領悟也幫她了解到,為什麼她寫這本書時第一個反應是:「我怎麼可能寫得出一本書?我根本無法思考!」
學會利用零碎時間
蘭凱在著作《掌握你的時間與生命》(How to Get Control of Your Time and Your Life)中給拖延者一個很好的建議,他提到所謂的「瑞士乳酪時間管理法」:善用零碎時間,而不是等待很長的空檔,就像在大任務上「戳洞」一樣(乳酪上有很多小孔)。這個方法可以有效幫你啟動工作,或是在你啟動後持續幫你維持動力。
瑞士乳酪法的意義,在於它重視任何一段時間,不管那段時間有多短。你的目標需要十小時才能完成,並不表示你要等到出現十小時的空檔才能開始。很多重要步驟只需要十五分鐘、十分鐘,甚至五分鐘就能完成。如果你覺得工作多到難以應付,可以先花一分鐘列出清單。如果你一直在迴避那個堆滿半成品的房間,你可以只站在裡面十五分鐘,繼續保持呼吸,習慣那個環境。如果你有很多東西需要整理,可以先花幾分鐘找出檔案匣。任何往目標邁進的步驟,都至少比你繼續迴避多邁出了一步。
零碎時間的好用可能令你吃驚。如果同事取消和你約定的半小時會議,你就多出了三十分鐘。如果你在下班前十分鐘打完電話,那十分鐘空檔就可以善加利用。
瑞士乳酪法對拖延者有幾個特別的好處,其一是它很務實。比起騰出一大段的空檔,你更容易找到十五分鐘或半小時的零碎時間。如果你始終在等大空檔出現,可能會等到地老天荒。
此外,當你利用零碎時間時,那時間本身就有時限。為自己設定時間限制對拖延者來說是個很好的練習,它破除你原本不切實際的想法,例如「一旦我有很多時間,就可以集中精力,一鼓作氣地完成任務。」那樣的時間和精力鮮少出現,同時出現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限制你投入任務的時間,也讓任務更容易接受。任何事情再怎麼困難、討厭或乏味,你應該都可以忍耐著做十五分鐘。當你發現開始做一件事並不代表永無止境的折磨時,討厭的事情也顯得沒那麼討厭了。如果你真的設法完成了一點任務,你可能會感覺很好,這種從進度衍生的滿意,可以作為一種自我獎勵。切記,完成任務的良好感覺會讓你的大腦釋放化學物質,讓你覺得心曠神怡。你會因此想要重複同樣的經驗,讓自己再次感覺良好。
瑞士乳酪法和你以前用工作來懲罰自己的方式截然不同。以前你拖延某事時,可能會逼自己週末閉關趕進度。但是這種閉關法會讓你覺得自己好像被綁在辦公桌前,而別人都在看球賽或在海灘上玩耍。想到自己要孤單過一個辛苦的週末,就讓你產生反感,導致你設法迴避。經驗也證明以下的研究結果:懲罰不是動力,獎勵比懲罰的效果更好。
當你的拖延是因為意志力不堅時(如第四章所述),利用零碎時間這個技巧特別管用。如果你拖延是因為不喜歡被人驅使或掌控,那拖延其實是在宣告:「你無法逼我做這件事。」如果你做了那件事情,你的獨立自由感就受到了威脅,但是如果你決定由自己來設定時間限制,決定做十分鐘或五分鐘就好,你等於重新取得你需要的掌控權,而且還可以繼續往前邁進。
利用零碎時間也可以提升效率。一位大學教授對這個技巧非常滿意,她說:「我以廚房計時器設定一小時,把這招套用在各種活動上,從批閱報告到清理櫥櫃,我都會用計時器來定時。這讓我馬上行動,也知道不久後就可以抵達終點。」不過有些人沒那麼容易改變,如果你無法馬上看到具體的結果,會覺得一開始那幾個步驟毫無成效,彷彿你什麼也沒做似的。你可能覺得每次做一點點很沒面子,不像一鼓作氣達成目標那樣令人興奮。一名律師覺得這個技巧很難落實,他告訴我們:「除非我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任務,否則我不想動手。我知道一下子訂遠大的目標可能結果適得其反,但我做每件事都是這樣。」由此可見「非全有即全無的」的觀念對拖延者來說是常見的障礙。如果你可以接受「小有所成」的價值,就可以有效善用零碎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