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靠近情緒不成熟父母:為何你走不進他們的內心?
如果你有情緒不成熟父母,你或許仍企求能與他們親近,仍持續盼望他們對你的生活感興趣。尤其你可能仍希冀有一天,父母會以一種重視你的方式來愛你。也許你夢想能找到方式親近他們,只要你能發現對的管道和對的技巧。你可能祈求,作為成人,你能找出辦法,讓彼此終於在情感上能夠靠近對方。
很遺憾地,情緒不成熟父母本質上的防衛與恐懼,使他們幾乎難以忍受長久的親近。在本章,我們將探討何以你那麼希望能靠近情緒不成熟父母,但往往只換來失望與落寞。
你渴求從情緒不成熟父母身上得到什麼
作為情緒不成熟父母的成年子女,孩提時你大概沒能得到足夠的情感連結、親密溝通、以及來自父母的讚許等讓你感覺受到父母疼愛的所有事情。而他們對你感到不被愛卻嗤之以鼻。你若直陳他們不愛你,他們恐怕會跟你一樣困惑。他們當然愛你,你是他們的孩子呀。他們不了解的是,他們必須用某些方式對待你,你才可能感受到他們的愛。
想從情緒不成熟父母那裡感受到愛,就好像透過一張照片體會一座山。你能看見山的形狀和顏色,卻無以體會空氣的凜冽、樹葉沙沙作響、或瀰漫周遭那純粹壯麗的穹蒼感。就像照片,父母在你眼前,但他們的情感卻不存在。明明面對面,你卻像是透過玻璃與他們交流。那感受無以名之,但你知道你無法直接跟他們產生連結。
現在讓我們進一步探索,長久以來,你一直渴求卻沒能從情緒不成熟父母身上得到的是什麼。
希冀獲得他們的愛與了解
我們都曉得孩子需要關懷與充滿愛的連結,但父母究竟如何做到這點?僅僅注視和聆聽是不夠的。父母必須有積極的心理投入。看著孩子、重複孩子說的每句話並不難,但如果父母無法善解人意地想像孩子的內心( Fonagy et al., 2004 ),孩子就感受不到連結。父母說什麼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他們如何表現出對子女獨特的主體經驗感興趣( Stern, 2004 )。當父母的內在自我與孩子的內在心領神會,孩子便能感受到自己被看見、被理解和被疼愛。
觀察小孩與父母相處,你會看見孩子如何尋求與父母眼神交會和深刻互動( Campbell, 1977 )。這不僅在博取注意,更是讓孩子從中獲得「情感充電」( Mahler and Pine, 1975 )。得到父母情感上的支持與關懷,孩子才能長得更強壯、更有安全感,以至更加獨立。無怪乎父母的愛是如此重要。
成年的你仍渴望與情緒不成熟父母親近,部分原因即在於你的內在小孩仍期待能被看見,並得到回應。遺憾的是,這股盼望,得到的回應往往只有父母的抗拒。情緒不成熟父母對深層情感有著近乎神經質的逃避,也就是這樣的「情感恐懼」( McCullough et al., 2003 ),使他們自這類親密中抽離。
渴望良好的溝通
身為成年人,你可能已經學到不錯的溝通技巧,明白那對優質關係有多麼重要。也許你學到要及時說出心聲,直接跟對方一起解決問題。你或許曾試著把這些技巧用在父母身上,然後發現,有效的溝通固然有助強化親子關係,但那必須在對方也有心努力之下才會有效。
情緒不成熟父母害怕做情感上的溝通,因為他們不習慣面對別人的感受,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面對沮喪的孩子,他們表現的不是同理傾聽或誠心撫慰,而往往是用糖果、遊戲來嘗試讓他們恢復。等孩子長大成人,情感上的交流對他們依然不是容易的事。
或許你只是想跟父母真誠以對,談談如何改善彼此的關係。你可能認為自己真心試著靠近他們,他們卻可能覺得自己被拋進某個深潭之底,游不出去。
我們且從情緒不成熟父母的角度,來看你這番企圖溝通的渴求。也許當他們還小的時候,只要有人想跟他們談談,就表示他們有大麻煩了。因此你跟他們說你想溝通,或許會讓他們擔心自己將因某事被罵,防禦心便油然而起。所以要展開深層對話,最好先從每次一點點時間開始,例如要求個五到十分鐘,每次只談幾個特定問題,或與他們分享一、兩種感覺。如果起步時能保持簡短明確,之後他們可能就願意回應更多開放式的問題。
期盼得到他們的讚賞和認可
許多情緒不成熟父母的成年子女,很希望自己的成就是取得父母關注的神奇之鑰。儘管這些成年子女已經打造了成功人生,卻依然渴望能獲得父母的認可。
我們當中有些人可能想藉著追求完美與成功,贏得對我們意義非凡的父母的認可和稱許。為此,我們也許會選擇令爸媽驕傲的職業,或是與他們眼中門當戶對的對象結婚。但是要得到滿心只有自己的情緒不成熟父母讚許,太困難了,因為他們對孩子的成就實在沒什麼興趣,除非那讓他們得到自我吹噓的權利。
我的很多個案都說,當他們知道爸媽在朋友面前抬出自己來吹噓時,無不深感訝異,因為爸媽從沒對他們表達過以他們為傲。這似乎很令人困惑,但是當你了解對情緒不成熟父母來說,向他人吹噓,既能與你保持情感距離,也能以你的成就當作社交資源,這樣的情形也就不難理解了。比起直視著你說他們有多麼驕傲,這樣做感覺安全得多。情緒不成熟父母覺得直接、親密的讚美令人難以忍受。
情緒不成熟父母如何阻斷親子間的連結
情緒不成熟父母有哪些行為舉止令孩子覺得難以親近,下列是常見的五種。
1.對孩子的一切不感興趣
情緒不成熟父母總顯得不關心孩子的生活。低同理心加上一心只想著自己的問題,因此除非對他們有切身影響,否則他們很少對其他事情流露出興趣。這些父母談起自己關心的議題時顯得興致高昂,然而當孩子與他們分享生活大小事時,他們卻表現得漫不經心,隨時想要離題。
2.忙到忽略孩子而不自知
有些情緒不成熟父母跟孩子保持距離的方式是,讓自己忙到無法停下來交流。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曉得爸媽的興趣在別的地方,自己總是次要的。這些馬不停蹄的父母熱心於活動,或拚命追求成就,以致與孩子的關係十分疏離。他們從沒看到自己對孩子的忽視與距離。一直以來,自己難道不是傾其所有地對待孩子嗎?
太忙的父母從不知道自己少給了家人多少時間。他們可能是工作狂,沉迷於各式活動,追求更高的學位,社交活動滿檔,熱衷當志工。這種父母似乎無法理解,自己投入這些有意義的活動怎麼會對任何人造成傷害。若是他們真看到問題,他們便會說,這些事情這麼有意義,大家多少都得犧牲一點。
誰都可能被太多事情絆住,像是工作、照護之責等。但父母如果夠敏銳,在聽到孩子抱怨自己總沒時間給他們時,便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成熟一點的父母會同理孩子,而若他們辦得到的話,更會試著在忙碌中擠出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當然,即便父母的情緒很成熟,有時迫於經濟,實在難以分身。這對整個家都是艱困時期。但如果父母能夠傾聽孩子的心聲,向他們解釋家中的財務狀況,孩子起碼就能明白,自己的孤單並不是因為爸媽對其他事情更感興趣,而是為了重要原因。
3.嫉妒孩子的成就
有些情緒不成熟父母真的會嫉妒孩子的成就。對於子女的能力表現,這類羨慕不已的父母不僅不喜悅,反倒可能貶抑孩子。他們不夠成熟,無法真心為他人的好運喝采。以他們充滿競爭意識的人生態度,成功的下一代只會威脅到他們的主角地位。
嫉妒的父母看到孩子獲得注意,就覺得自己遭到冷落,認為孩子偷走了原屬於他們的光環。羨慕出於渴望—他們想要你所擁有的—嫉妒則來自於關係。這類父母希望自己是眾所矚目的焦點,所以當孩子被刮目相看,便會令他們心生不快。
面對又妒又羨的父母,小孩知道最好隱藏自己的才華,避免受人矚目,以免激起父母的競爭意識,對自己發動攻擊。也因此,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擁有傑出成就便成了讓他們矛盾的事。
4.極端偏執,暴躁易怒
有些情緒不成熟父母跟誰都無法維持良好關係,因為他們總是處於各式各樣的危機中,陷在太多沒處理的情緒裡。他們無法安定下來或是放下事情,總是因一點小事而大發雷霆。他們對於批評敏感到病態的程度,但情況往往是言者無意。他們也從不相信有人真的關心自己。他們有時極端偏執,認定別人總在算計自己。一點差錯就暴跳如雷,以致安撫他們成為旁人全天候的工作。一個深陷焦慮、揣想之人,根本無暇打造任何平靜、充滿著愛的人際關係。
5.前後不一,自我矛盾
情緒不成熟父母的性格很不統一,以致他們的情緒破碎而片段,行為矛盾不一。跟他們很難建立親密的成人關係,因為他們像小孩似地只會反彈,缺乏穩定統一的人格。就像我們在第一章所讀到的,他們似乎沒有發展出統合的自我意識,內心缺乏穩定性與安全感。
每個人的性格都有許多部分,宛若藏在整體性格裡的獨立次人格( Schwartz, 1995 )。當我們說「我不曉得自己著了什麼魔」、「你今天好像變了個人」、或「我一半想,另一半不想」時,就可明白這種內在多重性( Goulding and Schwartz, 2002 )。心理治療師或稱之為內在小孩( Bradshaw, 1990; Whitfield, 1987; Capacchione, 1991 ),或稱為內在角色和聲音(Berne, 1964; Stone and Stone, 1989 )、內在家庭系統( Schwartz, 1995 )。性格有不同面向不是病,例如所謂的多重人格異常;有不同面向是很正常的人性。
情緒健康的人,各個次人格會以一種自覺、調和的方式運作,好比合作無間的委員會。而情緒不成熟父母各部分的性格彼此獨立,相互矛盾。因欠缺整合,其自我防禦的部分就可能毫無預兆地跳出來接管一切。這些對立和矛盾的性格莫名啟動,說明了他們何以常如此驚人地前後不一。
情緒不成熟之人維護自己情緒的方式,就是用最警覺、最防衛的性格待人( Schwartz, 1995 )。偶爾他們會卸下防衛(譬如戀愛時),但騷動、不信任很快又會回來,因為防衛性格不允許太久的真正親密。一旦靠得太近,他們的防衛性格馬上就會找到理由生出懷疑,指控對方,發起戰事。情緒不成熟之人偶爾會溫柔以對,但卻無法與人長久親近,就是這個道理。
你可以選擇不重蹈父母的覆轍
當你讀完上面這一小節,可能不禁懷疑起自己是否有時也是情緒不成熟的爸媽。有這樣的懷疑不難理解。有時我們難免會覺得對孩子不感興趣、忙不過來、羨慕又嫉妒、焦躁易怒、缺乏一致性;差別在於,若是情緒整合且健全的人,這些將只是短暫的過渡,並無礙於其與人互動的能力。
如果你在讀此書,你可能強烈意識到自己曾飽受與父母疏離之苦。你可能了解到,情感上的剝奪或虐待,會帶來怎樣的空虛感或低自尊。這樣的自覺也許讓你開始思索自己對孩子的影響,而你絕不願讓孩子再經歷同樣的痛苦。
你有這樣的擔心,表示你不太會有情緒不成熟的問題。有此擔心,意味你能自我反省,同理他人,期盼在心靈上有所成長,而這些都是情緒不成熟之人罕見的特質。我們不免都犯過錯、傷過人,但只要關心他人的內心且能知其感受,只要仔細呵護人際關係且能承擔責任,你絕對已經擁有成熟的情緒了。
爸媽的情緒不夠成熟,不代表你也會是情緒不成熟的父母。實際上,這個流傳在家族裡的痛苦,可能將因你而終止。你只需留心孩子的感受,帶著同理心傾聽,讓孩子體會到他們在你心裡的重要性。身為父母,如果你犯了錯,就向孩子道歉,用心對待他們,拋除嘲諷並尊重他們。當孩子知道你與他們同在,會尊重、同理、公平地對待他們,他們就不會重蹈你曾經歷的那種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