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1】春天的活動:連大人也沉迷於放風箏,到了政府頒布禁止令的地步
大人小孩都樂在其中
多種多樣的正月遊戲
正月盛行多種遊戲,除了基本的歌留多紙牌、放風箏、板羽球或桌遊「雙六」之外,還有貝合、繪合、花結、小鳥合、十種香、盤遊、縫物比等各種遊戲。
其中,雙六是一種可讓大人小孩一起同樂的玩具。據說雙六於西元7世紀前傳到日本,由於民眾太過沉迷,政府還曾在持續3(689)年頒布「雙六禁止令」。這是日本最早出現的賭博禁止令,因為當時雙六被視為賭具流傳。
接近現代版本的雙六大約始於江戶中期。此一時期,社會上誕生了各式各樣的雙六。
玩雙六時,庶民能在遊戲中化身將軍或大商人、知名演員,坐在桌前就能往來京都及富士山等旅遊勝地,因此大受歡迎。各種版本的雙六中,愈往前進就愈代表出人頭地的「出世雙六」、彷彿帶領玩家紙上行旅日本各地名勝的「名所雙六」,以及描繪歌舞伎演員的「役者雙六」最為風行。
此外,對小孩子來說,透過遊玩雙六,能夠理解社會結構與身分地位等上下關係,或是學到日本地理等等,可說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工具。
歌留多紙牌約於16世紀後半傳至日本,江戶時代的歌留多紙牌一套48張,和現代的撲克牌很相近。48張的歌留多紙牌後來演變為一套75張的「宇牟須牟紙牌」,常被用來賭博。因此,江戶時代政府多次頒布禁令,禁止使用這種紙牌。
最具代表性的戶外遊戲則是放風箏,人們認為立春之際走出戶外仰望天空有益身心健康,不只小孩,大人也很享受放風箏的樂趣。
板羽球也是戶外遊戲的基本款,當時的人將當球拍用的羽子板稱為「胡鬼板」,羽球則稱為「胡鬼之子」。到了元祿年間,人們開始在羽子板和羽球上彩繪或畫上歌舞伎演員等造型,設計漸趨華麗。
【試閱2】春天的活動:一尾20萬圓!江戶人超乎常軌的初鰹愛
即使幕府下令禁止
也無法結束的「初物」爭奪戰
江戶時代盛傳「吃初物可多活75天」的說法。所謂「初物」指的是第一批上市的當季農作物或漁獲物。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吃了這些「初物」就能獲得新的生命力。
其中江戶人最熱中的就是買當季捕撈、第一批上市的「初鰹」。鰹魚雖然被視為下等魚,鐮倉時代之後,由於「鰹」與「勝男」同音,成為武士偏好的食物,人們開始吃鰹魚尋求好兆頭,鰹魚也成為受到重視的食物。
鰹魚是一種洄游魚類,每年大約4月游到東京灣,吃鰹魚的當令季節原本應是夏秋。然而,性急的江戶人把從伊豆捕撈的鰹魚運送到江戶城來,先進獻江戶城後,民間的初鰹爭奪戰就此展開。
初鰹一條價格約1~3兩,換算成現在的貨幣約為10~30萬日圓。只要忍耐一下,等到當令季節再吃,價格就會下滑了,卻有很多人寧可「典當老婆」、「賣掉佛壇」也要買昂貴的初鰹吃。
話雖如此,姑且不提大商行老闆等有錢人,初鰹對庶民而言仍是高攀不起的食物。一般人多半只能等價格滑落後,和親友一起買來分食。不過,像這樣即使打腫臉充胖子也要吃初鰹,只能說是江戶人的美學,也是江戶人的意氣。
除了初鰹,新鮮香菇、梨子、蜜柑、茄子等作物,江戶人都堅持要吃第一批上市的「初物」。吃初物是江戶時代的風潮,每個人都想炫耀自己「已經吃過了」,不惜花大錢也要買來吃。
說來令人莞爾,由於對初物的熱情導致物價高漲,貞享3(1686)年幕府不得不頒發「初物禁止令」。
【試閱3】夏天的活動:沒有高樓建築的江戶城鎮,遠方煙火一覽無遺
庶民站在橋上
或從河岸欣賞煙火
隅田川煙火大會,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煙火大會,其根源可上溯到江戶時代。包括歌川廣重的〈名所江戶百景 兩國花火〉與歌川豐國的〈江戶自慢三十六興 兩國大花火〉在內,隅田川煙火大會成為許多浮世繪的題材,其中尤以廣重留下最多描繪煙火大會的作品。江戶時代,火災是人們最恐懼的災害,因此禁止在城內施放煙火。唯一被允許施放煙火的地方,就是隅田川河岸。
舊曆5月28日是大川(隅田川)的開川日,從這天起,到8月28日為止的三個月期間,是納涼船獲准夜間營業的期間。約自享保10(1725)年起,會在開川第一天施放盛大的煙火,據說這就是煙火大會的起源。
此外,由於享保17(1732)年發生了「享保大饑饉」,從隔年開始,德川家第八代將軍吉宗為了袪除饑饉與傳染病的災厄,也為了超度飢荒中的死者,舉辦了名為「水神祭」的祭事,也在此時施放煙火。這是煙火大會由來的另一個說法。
即使是在長屋生活,與搭船玩樂無緣的一般庶民,也能在開川時站在岸邊或橋上享受欣賞煙火的樂趣。除了來看煙火的民眾之外,還有看準人潮來擺攤的許多小販,加上河岸茶屋,形成一片熱鬧盛況。其中,聽說兩國橋附近最是熱鬧。
開川之後,一年大概會舉行三次煙火大會。話雖如此,江戶時代並非年年舉行煙火大會。根據解說江戶風俗的《守貞漫稿》記載,「如未舉行大煙火之夜,得應遊客之需,支付金一分以上便予施放」。擁有納涼船的河岸船宿與兩國一帶的飲食店為了吸引顧客上門,也會因應需要自費施放煙火。
另外,某些經濟實力雄厚的平民還會競相購買煙火施放。
【試閱4】秋天的節慶活動:活在欲望與金錢漩渦中的吉原美女
對庶民而言是高嶺之花,
只有富人才能前往吉原尋芳
吉原是知名遊郭(花街),創設於元和4(1618)年,原本位於現在的人形町一帶。明曆大火後搬遷到淺草寺北邊,一直持續經營到昭和33(1958)年。雖為遊郭,和現代的風月場所不同,遊女除了賣色,也會與恩客培養感情,是發展出「模擬戀愛」的地方。當時江戶男女比例差異很大,許多娶不到妻子的男人為了尋求色香慰藉造訪遊郭。話雖如此,對庶民來說,踏入吉原的門檻實在太高了……
「花魁」指的是「太夫」(遊女中的最高階級)等級的遊女。恩客第一次指名花魁稱為「初會」,也就是兩人的初次見面,這時只能在酒席上說話。第二次指名叫做「翻面」(意指指名過一次客人再度指名),慢慢拉近兩人之間的距離,到第三次指名,才稱得上是熟客。客人若看上了哪位花魁,還得用心討好整間店的人才行,這麼一來花費不貲,沒有一定經濟水準的人自然無法前往吉原消費。
吉原遊女多達3000人,花魁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花魁身邊經常帶著兩三個「新造」(見習遊女)和幾名「禿」(住在遊郭的女童)。新造指的是年紀還未能接客的遊女,禿則更小,大約6~13歲左右,兩者都負責侍奉花魁的日常起居。即使是新造,只要客人提出要求並獲得花魁允許,還是可以接客。新造之中不能接客的稱為「番頭新造」,負責指導其他新造侍奉花魁。吉原是個嚴苛的世界,想成為獨當一面的花魁,必須徹底磨練個人魅力與外貌。
另一方面,去不了吉原的庶民就去地位不及吉原的「格子」、「散茶」、「小見世」或「局」等廉價遊郭尋歡取樂。無論去哪裡,在女人比男人少的江戶,男人為了解決本能的衝動,都得從遊女身上尋求慰藉。
【試閱5】冬天的節慶活動:在酉之市賣熊手耙,是江戶人的時尚
激烈的殺價對決非常有趣
江戶冬日風景之一的「酉之市」
每年11月酉之日舉行的酉之市又稱為「酉大人」,從江戶時代開始成為慣例的節慶活動。其由來是南足立郡花又村(今足立區花畑)大鷲大明神別當正覺院的祭典,祭典上供奉雞隻,祈求生意興隆,招福開運。
這裡距離江戶市中心3里之遙,田園廣闊且地處偏僻,舉辦酉之市時卻是熱鬧非凡。根據《遊歷雜記》的記載,往來人群經常將道路擠得水洩不通,進退不得。後來,同樣的「酉之市」更遍及至江戶各處市街。
到了江戶後期,淺草下谷鷲大明神.別當長國寺的酉之市廣受歡迎。這附近有從人形町搬遷過來的吉原遊郭,許多遊客會先來酉之市參拜後,再到吉原等地方玩樂。為此,遊郭連原本靠近神社那側不會打開的門都開放了。
元祖酉之市的大鷲神社稱為「上酉」或「本酉」,千住的勝專寺(現已廢止酉之市了)稱為中酉,淺草鷲神社長國寺稱為下酉、新酉。江戶時代只有這三個地方舉行酉之市。
說到酉之市,就不可不提名為「熊手」的耙子。江戶人認為耙子有「耙來福氣」的譬意,為這種熊手耙子加上寶船、小判金幣、米袋、鯛魚、鶴龜、大黑天神、不倒翁或招財貓等裝飾。不同職業的買家可選購不同裝飾的熊手,例如做餐飲業的人買的是裝飾了米袋或鯛魚的熊手,企業家則喜歡買有不倒翁裝飾的,象徵「跌倒也能立刻站起來」。想增進財運的人買裝飾有寶船或小判金幣的熊手……此外,在酉之市上購買熊手還可參加殺價對決,這也是參加酉之市的樂趣之一。在氣勢十足的吆喝聲中提出自己希望的價格,經過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後,當店家一說「輸給您了!」就表示殺價成功。付錢時,有格調的客人會一邊說「這是紅包」,一邊把砍價成功的價差補回去。成功買到的人在回家路上正面高舉熊手,據說這樣能招來更多幸運與福氣。
【試閱5】專欄:避人耳目的幽會,就在不忍池「出會茶屋」
知名的男女幽會場所
每個時代都有避人耳目,暗通款曲的男女,江戶時代,男女幽會的地點就在不忍池(今上野公園內)。池之端與弁天島的茶屋裡,充滿戀人們如火的熱情。
這裡原本就是熱鬧的觀光勝地,偷偷混在人群裡造訪茶屋很容易。茶屋的費用是金1分(約現在的日幣1萬圓),雖然昂貴,但戀愛使人盲目,為求一時的相會,付出這點金錢也不算什麼。
在入口領取茶和菸草盆,不須帶位即可逕自入屋。料理上桌也無暇品嘗,沉浸在充實的兩人世界直到心滿意足為止。茶屋多半有複數出入口,回家的時候為了避人耳目,兩人分別從不同出口離開。一般茶屋都是相連的,如此一來也不容易被起疑。不忍池正是如此這般提供男女幽會的祕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