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思維即命運
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決定個體是否強大的關鍵因素一直在產生變化。
在原始社會,高大的身材、強健的肌肉和迅捷的反應讓原始人有更大的機率捕捉到獵物,逃避猛獸的追擊。進入農耕社會後,體力勞動依然是主流,人們需要健壯的身體去揮舞鋤頭、砍伐柴火,但也需要一點農耕知識。到了工業社會,機器承擔了人的一部分體力勞動,知識變成了最重要的東西。火藥、醫藥、工程等方面的稀缺知識,促使掌握它們的人成為社會精英,擁有個人核心競爭力。正應了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的那句經典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知識已經不稀缺了,思維能力成為人們追捧的熱點。如今在學校、企業及其他各類嚴肅場合中,人們都在談論思維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廣泛談論並不代表著廣泛掌握,儘管在幾十年的熱烈探討和教育體制的持續完善下,一些簡單的思維能力已得到普及,但深度思維能力仍然是稀缺品。
現在我們需要清晰地了解,什麼是深度思維?
深度思維給人的第一印象,大約是一種更深刻、更接近問題本質的思維,一種更高級的、一般人不具備的思維,但這樣的描述似乎太抽象了。為了更清晰地理解「深度」的含義,我們不妨先來探討,怎樣的思維可以被稱為與之對應的「淺度」思維。
第一種淺,是邏輯鏈條的淺顯,即個體無法形成較長的因果鏈條。例如,下象棋的時候只能考慮一兩步,解數學題的時候也只能往後推導一兩步,又或者針對一件事只能分析出最表層的原因。
第二種淺,是在思考問題時只能從最熟悉的視角出發,缺乏切換視角的靈活度。像是我們在與人溝通、規劃方案、寫文案等時,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因為我們最熟悉的人就是自己),而無法切換到別人的視角,進行換位思考。
第三種淺,是對於訊息量較大、較複雜的問題束手無策。如果被要求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訊息,很多人的思維能力是跟不上的,他們的大腦常常處於超載狀態。心理學研究證明,這種訊息過載的狀態將導致思考效率低下,它也是造成拖延症的原因之一。遺憾的是,手頭同時進行七八件事情,還要遭受大量碎片訊息的轟炸,正是現代人的工作常態。
第四種淺,是只關注眼前的、近處的、近期的訊息,缺乏長遠規劃和掌控全局的意識。我們容易在日常的工作中精打細算,卻未能對長期趨勢進行研究,把握並據此規劃人生;我們常常只關注和研究個體,而對個體與環境的複雜關係缺乏了解;我們緊盯著手頭一個個零散的事項,而對整個任務的宏觀流程缺乏認知和掌控。
這四種淺就是一般人思考過程中的侷限性和弱點。相對地,在這四個方面取得突破的成果,則可以被稱為深度思維。
深度思維:擁有較長的思維邏輯鏈,能夠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能夠突破以自我為中心的侷限,靈活切換看待問題的視角;能夠處理較大的訊息量,在雜亂的資訊流中保持思維能力;能夠從宏觀視角上分析問題,認知事物所處的生態特性及事物的長期趨勢等。
我們應當從上述四個方面進行突破以培養自己的深度思維能力。
在深度思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一個重要問題是缺乏具體、可操作的訓練內容。思維能力是相對抽象的,不像學習知識點那樣任務明確——掌握幾個公式,或者背誦一篇文章。在社會和教育界極力推崇思維能力培養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依然沒有顯著提高,缺乏具體的思維訓練內容正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訓練深度思維需要有像學習知識點一樣明確、可操作的內容,不能僅停留在某種理念描述上。對思維能力的掌握,很多時候是對具體的思維工具的內化。所以訓練深度思維,要有具體的模型、定律乃至公式,並配以具體的案例。就像投資家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論述多元思維的概念時所做的那樣,他清晰地將對多元思維能力的訓練落實到不同學科的具體模型中,這為後人的學習提供了方便。一般人們在談論關於思維的名詞,如逆向思維、創造性思維等時,則常常停留在模糊的理念描述階段。
從深度思維的四個方面出發,以有具體的模型、定律和案例為標準,本書的內容依次產生了。
從擁有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這一角度出發,得到了第一章思維邏輯鏈條的內容;
從能夠突破以自我為中心、靈活切換看待問題的視角這一角度出發,得到了第二章換位思考的內容;
從在雜亂的資訊流中保持思維能力這一角度出發,得到了第三章視覺化思維的內容;
從在宏觀視角上分析問題這一角度出發,則衍生出第四章流程思維、第五章生態思維、第六章系統思維、第七章大勢思維、第八章兵法思維以及第九章慢即是快的內容。從宏觀角度出發衍生出的章節較多,而宏觀思維也的確是我們人生中難度更高、對我們的作用更大的思維方式。
對於這些深度思維方法,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劃分它們:思維的技術、思維的格局。
本書上篇名為「技術大師」,介紹了思維邏輯鏈、換位思考、視覺化思維、流程思維四種思維方法,我稱之為技術類思維方法。這些思維技術主要被用於處理日常工作的具體事務,它們就像一個個小工具,又像是一把把武器,能讓你披荊斬棘,對生活工作中的問題做出有效應對。
本書下篇名為「思維的格局」,介紹了生態思維、系統思維、大勢思維、兵法思維以及慢即是快五種思維方法,我稱它們為格局類思維方法。我們經常聽到這種說法: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格局比能力更重要。那麼怎樣在人生的重要關口,做出那些大格局的、結果價值超越努力程度的智慧選擇呢?這就需要我們用到格局類思維方法。它們能讓我們用更高、更廣的視角看待問題,以更深刻、更巧妙的方式解決問題,並且心態變得更加大氣而平和。
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流程思維是根據「從宏觀視角上分析問題」衍生的一章,但我選擇將其放在技術大師中(而非放在思維的格局)。因為流程思維在具體應用方面依然屬於解決日常工作問題的範疇,它可以叫作宏觀中的微觀方法,或者微觀中的宏觀方法,它也可以說是從宏觀角度出發解決微觀問題的一種方法。
在具體的章節中我們將看到,這些深度思維方法具有極高的價值,能使我們獲得從解決問題到掌控格局的全方位提升,贏得跨越式發展。
老子說:「修之身,其德乃真。」如果你不曾實踐某個道理,那麼你對別人講述它時就是無力的。本書所講的思維方法都是我親身實踐過並感覺對自己有切實幫助的。因此,本書自然而然地有了另外一層特性:它特別適合那些沒有背景、缺乏資源、資歷平凡,正處於迷茫之中的普通人。
作為普通人中的一員,我深知「草根」的成長之路中有多少困難,我們在生活中常遇到因為缺乏資源而無法邁過的門檻,也常常面臨無法進場參與遊戲的困局。當資源、背景和資質都不足的時候,能夠幫助你破局的只有深度思維能力。在研究思維方法、思考人生策略時,我也特別關注那些普通人因為深度思維能力而獲得跨越式發展的案例。
我認識一名金融投資者,當他和我交流自己的投資心得時,說自己做的事情無非是對市場上的公開訊息進行深度思考而已。例如在某一政策發布後,他會進行深度推演,預判這個政策將帶來怎樣的短、中、長期變化——這正是對思維邏輯鏈的實踐與應用。
一位歷史老師受困於如何讓學生們學好世界歷史。世界歷史的知識範圍很廣,涉及許多國家、相關事件和邏輯,學生們常常將知識攪成一團,容易混淆或遺忘所學內容,這是這位老師教學十幾年來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參加我的視覺化思維培訓課程後,他畫了一幅宏大的世界歷史脈絡圖,對照圖片講課,學生們突然如同開了竅一樣,成績突飛猛進,困擾老師多年的教學問題也終於得到了解決。
這樣的案例在本書隨處可見,在這些精采的案例背後,我看到了深度思維能力對普通人的重大意義。
《深度思維》一書無法概括深度思維的全部內容(實際上也沒有人可以窮盡所有的思維方法),很多思維方法並沒有被收入本書。一方面,基於「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原則,那些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我本人並沒有實踐過的思維方法,我沒有加以介紹。本書選擇的,都是那些我在實踐中發現,能夠對普通人產生幫助的思維方法。
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思維方法由於早已廣為人知而沒有贅述的必要。例如,結構化思維是一種經典的、有巨大實用價值的思維技術,但對它的論述已汗牛充棟。又如,批判性思維也對我們有重大意義,而你可以在已有的經典批判性思維書中學到它們。所以儘管它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但沒有出現在本書中。
總的來說,深度思維是一種具有極大價值的思維方式,思維的技術與格局是每一個普通人都應該認真研究和學習的。我也堅定地認為,未來深度思維將是個體崛起的最可靠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