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22 正常是不正常的
──只要不會傷害到任何人,誰都可以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有位朋友每晚只睡四小時,他只需要這麼多睡眠,隔天醒來一樣神清氣爽。我認識某個人,一點雞毛蒜皮的事就會暴哭。我還知道有人對熱水瓶有恐懼症,某位女士一人經營三份事業,另一位則是迷戀計數。我也認識幾個人,他們若非坐在背靠牆壁的位置,就會感到極不舒服。他們無一不是可愛又開朗,受人歡迎,而且和你我一樣正常。
一般人容易憂心「應該」或「不應該」有某種言行。你太努力工作嗎?穿著不得體嗎?說話語氣不對嗎?太操煩嗎?你是否因為有不同口味、奇行怪癖而顯得像個怪胎?請你聽好,正是這些因素讓人人都能成為獨特的個人。你之所以是你,即是在於你和其他人的不同之處,並非那些你和其他人一樣都在做的事。我希望起碼在少數幾方面,你是有點奇、有點怪、有點不普通。不論是你的興趣、恐懼、行為或是野心都好。
我在地區高中和青少年一起工作,協助他們申請大學,非常樂見他們個個都是那麼與眾不同。他們都是同齡的孩子、就讀同一所學校,但是這位想當攝影記者、這位想成為生物化學家、那位要研究哲學、產品設計或是法國文學。有些人想從事賺大錢的行業,其他人想找的是能夠到處旅行的工作、或是可以改變世界。他們能這麼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真是太了不起了!
然而,卻有太多人困在一心一意只想著應該和別人一樣才行。這是怎麼回事?你認為「最好和別人不同」跟「最好不要和別人不同」之間的界線在哪裡?告訴你吧,根本沒有那一條線。只要你能以尊重的態度待人,相同或是有別都是可接受的。在個人的層次,你當然會想要解決任何阻礙你享受人生的個人特質。但這些特質並沒有錯,只不過是因為它們對你沒有幫助。
世上沒有所謂「正常」這回事,若是有的話,世界會變得超級無趣。所以,假如你發現自己跟其他人想得不一樣,那就慶祝一下吧。永遠不要對自己說:「我不正常」,除非你是在讚揚自己。任何人批評你和別人的差異,你都可以不屑一顧。如果對方是你在意的人──家人、老闆──你想這麼做會很吃力,這點我能理解。可是,重點在於這是他們自己的想法,而且想錯了。只要不會傷害到任何人,誰都可以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儘管去做吧,在你身上凡是對你沒有幫助的部分,通通都可以改變。但是,不要改變自己去迎合某個想像的「正常」形象。這是徹底莫須有的壓力,大可不必將它往自己的身上扛。你當然不是正常的,你就是你。
法則29 迴避壞習慣
──最容易打破習慣的時刻,是在它開始之前。
我們的心智真是喜歡重複啊!相同的事一做再做,能讓人備感放心,為心智帶來美好的安全感。假如你一直在重複做的事對你有好處,那就絕對沒有問題──每天刷兩次牙或是規律運動。若是中性的活動,而且不會妨礙你的生活,還是沒問題──收看十點整的新聞報導或是先穿左腳的襪子再穿右腳。然而,那些沒有好處、有時候又會礙事的習慣,又該怎麼辦?──堅持要在傍晚六點整用餐,或者上床之後還摸到樓下檢查大門有沒有鎖,即使你明知已經鎖好,依然會去做。
我們都有會讓自己後悔的習慣,有些人則是容易養成很困擾的習慣──重複檢查大門是否鎖好,或是咬手指甲。即使是最單純的習慣,例如在每個週日洗車,若是你開始感到非做不可,它也會變得很擾人。如果這些非做不可的事演變成執迷,並且開始左右你的生活,你必須尋找專業協助以便早日脫離苦海。可是,許多人比較常見的是稍微溫和的習慣,亦即在焦慮或擔憂時會非常堅持的一些行為。
因為它們能讓你的心智平靜下來──那些讓人感到安心、規律、安全的習慣。但是,它們不見得是你需要的。我總是能夠確定我太太正感到壓力或焦慮,因為她會開始擺正壁爐架或是置物架上面的物品。比起擺正物品,某些反應更加擾人──假如你覺得必須檢查房子的所有門都已鎖好,或者確定盒子裡的茶包是雙數,那就更糟糕了。遇到焦慮時,你的心智會要你去執行奇怪的小習慣,讓你能夠平靜下來。這些小習慣的花樣之多不勝枚舉。
那麼當這些習慣妨礙了你,如何才能停止?假如你的習慣──甚至是儀式──在你焦慮時會變本加厲,則降低焦慮即能減輕習慣,這是很清楚的。所以,首要之務是處理你潛在的壓力與憂心,這樣想顯然沒錯吧。
假如你能轉移注意力,當然是最理想的。若是一開始辦不到,可選擇的作法是用另一個習慣來取代。抽電子煙取代紙煙,即是一個明顯的實例。但是,如果你的大腦再度要求你去整理書架,你不妨試著轉向去整理壁爐架──這樣做比較不會干擾你的生活,因為比較快做完。就你的焦慮來說,你可能會滿意替代活動,或者你會在一段期間之後決定再一次減輕這個新習慣。
然而,最有效的策略是在這些習慣開始形成時,就能盡早發覺而立即採取行動避免。從現在就開始吧,最容易打破習慣的時刻,是在它開始之前。因此,打從你第一次想回到樓下檢查大門是否鎖好,即注意到自己正在形成習慣,此時就得對它喊停。請轉移你的注意力,唱首歌、去洗澡──任何對你最有用的行為都好。此刻便是行動的時機。
法則37 與期限為友
──你要學會從日程表清空一兩個星期,降低對自己的期望。
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說:「期限飛過時你會聽見呼嘯的聲音。」¬我喜歡這個評語。我想,我們都認得出那個聲音。而且,我們大多數人都曾經錯過期限,至少經常會,原因只是我們忙於根據其他更重大的期限而安排生活。
不過,要是人生沒有各種期限,我不確定是否能夠完成任何事。不論是答應出版商要寫完某本書,或者只是在又餓又累的家人等到睡著前準備好晚餐,期限不僅是無可避免──同時也是激發我們起身工作的動機。
所以,如果能接受期限本身並不盡然是壞事,對我們會有所幫助。期限可能會給生活帶來壓力,但是它們有很多方式能與我們為友。期限協助我們專一致志的方式,是其他方法很難達到的。不知道有多少次,我能夠在期限內完成工作,只是因為期限在那裡。這真是太神奇了。
我有位朋友很厭惡個人期限,例如出發去度假,因為她永遠無法完成待辦事項清單。個中原因是──她也很清楚──每當她開始依清單行事,就會自行增加新項目(這是犯了法則31的典型實例)。比方說,計畫A是在機場買防曬乳,然而就在每件事都進行順利之際,她會告訴自己,要是能在出發前先買,那該有多好……於是當下她就多出一趟跑到店裡買防曬乳的行程。或者,是她會加入不相關的物品──像是在出發前買禮物送給姑媽,因為姑媽的生日就在假期結束後一星期。如果她現在先買好,度假回來後可以不用再急著去買。就是這樣,她的待辦事項清單不斷地更新,而她則是煩惱著永遠也無法完成該做的事項。
從容應付期限的祕訣,是隨著期限靠近時,能夠把無關緊要的項目從待辦事項清單剔除。我的朋友必須學會在她的清單劃上底線(這是比喻也是真的底線),然後把底線上方的項目辦完打勾。如果她想在底線下方添加額外項目,那也悉聽尊便。但是,她應該可以恭喜自己完成了真正的清單,並且認清其他項目都是可有可無的。
大多數人其實都會犯相同錯誤,即使不是那麼明顯。意思是說,遇上有重要的期限出現時,我們會企圖兼顧原有的生活內容。或許是可以等到下星期再做的行政工作或致電、和朋友出去瘋一個晚上、或是想去買菜煮飯,但其實才幾天只吃三明治也能活得很好。我們不願意讓自己從容一點,不肯承認我們需要對自己高抬貴手。
你當然必須及早開始規畫、準備之類的──某些人比較容易做到──但是你也必須預期在重大期限之前讓你的其他生活退居其次。請不要任意答應事情,以免深感壓力,到了最後一分鐘又不得不取消。你要學會從日程表清空一兩個星期,除了我們此處所說的期限,降低對自己的期望。
法則43 開放心胸
──在從事消耗體力的活動之前,你都會先做伸展操。心智練習也該如此。
現在,讓我們來幾個熱身練習,好嗎?在從事消耗體力的活動之前,你都會先做伸展操。心智練習也該如此。你已經進入了創意思考狀態,在專注於當下的創意練習之前,我們先來一點伸展運動。
你可以做的練習非常多,你的選擇確實無關緊要──唯一的例外是,不要一直選取同樣的事來做,因為你不希望陷入新的慣例中。網路上、書上都可以找到很多建議,或者你也可以適度發揮創意,發明你自己的練習。你要的是能持續幾分鐘專注於發散式思考,讓你的心智可正確運作。
發散式思考是指選取一個起點,然後盡可能往越多預期之外的方向想下去──這就是所謂的創意思考,它與收斂式思考完全相反。收斂式思考是將許多串必要的想法彙整,得到單一答案。舉例來說,收斂式思考正是你解決數學問題時需要的,也正好是產生觀念時最不需要的。
假如你問天生的收斂式思考者如何使用磚塊,他們可能會回答你用來蓋房子。然而,發散式思考者則或許會告訴你,他們會用磚塊擋門、壓住空垃圾桶以免它被風吹走、打破窗戶、擋住車子不要從山坡往下滑動、打碎成小塊之後放在花盆裡幫助排水,或是圍牆太高時用來墊腳,觀望牆外的景象。
我們都傾向於學習收斂式或分散式思考方式,有需要時就能運用其中一種。每次在商店計算找回來的零錢時,你是收斂式思考。回答「你想要什麼生日禮物?」你可能是用分散式思考。當你想要發揮創意,你必須是在分散式的心態,這是無庸置疑的。
上述的磚塊問題是很好的練習實例,能打開你的心智,進入想像力思考的準備狀態。請選取一樣普通物品,例如面紙、馬克杯、電話、書、打洞機……嘗試在兩分鐘內想出十種不常見的用途。
如果你總是以這種方式開始思考練習,只不過每次改變選取的物品,那麼你會陷入新的慣例中。因此,請找出其他簡易的創意練習,上面的練習偶爾做一次即可。這麼做的目的是刺激大腦的創意部位,為真正的任務做準備。它和唱歌前的開嗓練習,或是上洗髮乳之前先將頭髮弄濕,用意是相同的。
法則48 犯錯
──創意思考並沒有是非對錯可言。
3M公司曾經要開發一款新的強力接著劑,但有人犯了錯,製造出黏性很弱的膠水。你用它來黏東西,它們只會各走各的路。所以那是個無用、絕望的愚蠢錯誤嗎?並非如此,它正是Post-it?便利貼的起源。
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在培養皿培養細菌時曾經遭遇麻煩,因為有一種特殊黴菌具有跟細菌一起生長的習性,並且會破壞細菌。這是不斷破壞實驗、讓人沮喪的錯誤嗎?非也──當他決定更深入研究這個「錯誤」,該黴菌反而變得有用處,他將之命名為「盤尼西林」。
創意的最大阻礙之一,是害怕犯錯。事實上,創意思考並沒有是非對錯,但是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把事情做對」、「不可犯錯」。還記得你在課堂上交作業的情形嗎?你犯了錯,老師發還時就會給你低分。我們對錯誤大驚小怪,總是盡一切可能想在人生的所有領域避免犯錯。這種心態在我們的文化中根深柢固。
這是創意思考的大敵。正因為擔心會弄壞、搞砸、犯錯,害我們不敢大膽實驗,以致放棄了創意。在1920年代,亞歷山大?弗萊明並非唯一從事細菌培養的科學家。許許多多科學家都犯著相同的「錯誤」,而且他們一向都是依照從小就學會的方式處理錯誤──丟掉、掩飾、擺脫它們,然後重新開始。我無法說出這些科學家的大名,因為他們沒有人發現盤尼西林。
發明家能開發出一項新產品,乃是歷經了無數個發展階段與原型。有時候,在正式投入市場之前,或許曾經有過數十乃至數百個版本。那麼,為何不把第一個原型拿出來賣?因為它還無法正常運作。事實上,它可能一無是處。但是,能說它是錯誤嗎?當然不可以──它只不過是創造一項成功產品之前,必須走過的一個步驟。假如它的發明人相信初期的錯誤即代表失敗,而且終究應該放棄,我們將不會有汽車、手機、縫紉機、割草機、影印機。
可以確定的是,錯誤正在向你傳達訊息,你最好洗耳恭聽。但是,它並非在說你是失敗者,而是在告訴你:你找到了成功之路上的一個障礙,你所需要做的,只是克服或避開每個障礙,就會獲得成功。
不止如此,每一個障礙都會強迫你發揮創意思考,找出解決之道。意思就是說,你必須在專案中投入更多原創性以及想像力。若是沒有任何「錯誤」,就不會有這樣的機會,所以「錯誤」只會是好事一樁。關於解決問題,本書稍後會更詳細討論。此處所要表達的,是請你樂於接納錯誤,不要畏縮而逃避犯錯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