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冥想是覺知而非思考
──緹瓦瑞(印度國家瑜伽聯盟主席)
為斯瓦米.拉瑪大師的著作《冥想》的中文版撰寫序言,讓我非常喜悅。我相信中文版的《冥想》會受到讀者的讚賞。
許多年前,我曾有幸與拉瑪大師相伴度過了一個月的時光。他在瑜伽,特別是冥想方面的見解獨一無二。拉瑪大師誠摯地相信,帕坦迦利瑜伽傳承中「冥想」的概念,與哈達瑜伽及密宗傳承中「冥想」的概念,是有區別的。他認為:冥想技巧的練習和冥想本身,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在當今許多著作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到,冥想技巧被定義為冥想本身,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我們仔細查閱帕坦迦利的著作,就可以看到他把八肢瑜伽(Ashtanga Yoga)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被他稱為「外在的瑜伽練習」,另一部分則被稱為「內在的瑜伽練習」。在這個劃分當中,夜摩、尼夜摩、體式、調息、內攝屬於外在瑜伽;專注、禪那、三摩地屬於內在瑜伽。這意謂著什麼呢?帕坦迦利非常明確地描述到:外在瑜伽是瑜伽練習者可以練習的部分;而內在瑜伽,則是學習者練習瑜伽後產生的結果。你無法做出內在瑜伽,它是自然地發生的,不是人為形成的。
一般來說,我們生活在外部世界,借助感官來探知一切。但我們不知道如何進入內在的世界。當我們用視覺、嗅覺、觸覺、味覺和聽覺感知事物時,這五個感官使你忙碌於外在世界。我們的認知以及被認知的事物,促使我們不斷地進行思考。然而,真正的冥想是沒有思維、無念的狀態。事實上,在冥想中,你不需要阻止自己的思維,它會自發地停止。這種冥想的內在狀態,會使你發生意義深遠的轉化。
在本書中,斯瓦米.拉瑪就冥想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盡的描述。他就「如何正確練習冥想技巧」和「真正的內在冥想是什麼」,做出了清晰明確的劃分。他還探討了冥想中的障礙、意念的功能、進入超意識或無念狀態的技巧等問題。冥想是覺知而非思考,它屬於內在而非外在。
斯瓦米.拉瑪大師,是偉大的瑜伽修行者,他的書中少有人云亦云的陳述,內容大多的是建立在直覺和經驗的基礎上。閱讀他的書,你會發現許多實用練習技巧取代了枯燥的理論知識。因此,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指南,它將指導你正確地進行冥想練習並深入地瞭解自我。
我非常推薦每一位練習者閱讀它。
也祝繁體中文版《冥想》的出版一切順利成功。
【序言】冥想是瞭解內在世界的方法
──羅爾夫.索維克(Rolf Sovik,心理學博士)
那是一九七三年七月的一天,在令人心曠神怡的明尼蘇達州中部農場,一百多人聚集在這裡,一起聆聽斯瓦米.拉瑪大師的系列講座。我們將遮擋雨水和烈日的帳篷,搭在一座能俯瞰湖水的山坡上。斯瓦米坐在帳篷盡頭一個低矮的講臺上。在帳篷四周,如茵的綠地上鋪滿了各式各樣的毛毯、地毯和墊子,人們圍聚在他身邊。風和日麗,一陣陣清風徐徐吹過,帳篷兩側的簾布不時被吹拂舞動著。這種讓人失去時間感的氛圍,正好詮釋了這位大師對瑜伽的理解。
許多年過去了,斯瓦米.拉瑪大師當年所傳授的思想,如今已被許多人所熟知。但在當時,這些都還是新銳和具有挑戰性的話題。在講座開始時,他說道:「每個人都同時屬於兩個世界──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想要成就卓越的人生,我們需要懂得如何在這兩個世界之間搭建橋樑。在這個世界上,極端的觀點毫無益處,對生活也沒有幫助。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控制自己的想法、感覺、情緒和衝動。」講完這些後,他開始了關於自我控制的講解。
斯瓦米.拉瑪闡述道:「控制並不意謂著扼殺一切,但也不是過度放縱。這是一種平衡,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讓心念中飛速運轉的部分慢下來。我們要學習新的方法來認識自己,讓心靈得到祥和與寧靜。這種瞭解內在世界的方法就稱為『冥想』。」在簡要介紹之後,他開始了冥想的教學過程。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聆聽斯瓦米講授冥想。八個月前,我們在一場探討冥想和生理回饋關係的研討會上曾經見過面。那是在主會場旁的一個小房間裡,斯瓦米和我坐下來,中間隔著一張茶几,他看了一眼放在桌上的我的腦電波紀錄──那是會場工作人員當天在攜帶式機器上準備好的。
「你會冥想嗎?」他問。
「不怎麼會冥想。」我回答。雖然經過多次嘗試,但我總覺得那些淺嚐即止並不能算是冥想。
「你應該學習冥想!」他說,很快就讓我入了門。我花了整個週末來學習冥想的目的、基礎方法及實踐。後來,又加入他組織的一個小團體繼續接受培訓。
在那些年,冥想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斯瓦米.拉瑪推薦的書籍、文章和課堂講義。我們做了很多筆記,相互分享;每當瞭解到新方法時,就會不斷改進自己的冥想。同時,有關冥想的概念也逐漸變得清晰。我們似乎都在問:「冥想到底是什麼?」
斯瓦米.拉瑪總是說:冥想是對意識的引導,它是一條通道。當然,他在這裡指的並不是與神靈的溝通。他解釋道:「冥想就像河水的堤壩一樣,引導意識之流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冥想與其他行為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你掌握它之後,它會變得更加可信,引領你獲得更深刻的體驗。」
他教授的冥想方法,與印度先哲帕坦迦利所描述的完全一致。步驟是這樣的:首先關注身體,然後關注呼吸和覺知,最後集中在心念上。他建議我們:「不要企圖省略其中的任何一個步驟,不要跳著做!按部就班地按照計畫練習,就會水到渠成。如果你的方法正確,冥想肯定會讓你獲益匪淺。」
關於冥想練習技巧的討論,經常集中在注意力所專注的焦點問題上。在一九八四年尼泊爾講座期間,斯瓦米.拉瑪曾多次提及這一個話題。他提醒學生:外在世界中的觀點、形式和概念,在心理上是一個很難打破的習慣認知。人的心念在每天早上醒來時,就會重返這些心理上的建構,並再次為之所縛。
他闡述道:「老師的任務在於給學生一個新的關注點,將心念從固有的習慣模式中解放出來。」接著,他用自問自答的方式解釋著這個新的關注點應該是什麼:「老師的照片?愛人的名字?或者抽象的概念?這些都會讓心靈忘記本來的目的,而再次轉向外在。」他接著說:「但是,梵咒(Mantra)是不與外部物體關聯的聲音。這些聲音的振動會產生一種形態,而它對你而言不是外在的。理解一個梵咒的含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你聽到它的時候,心靈中許多細小而混亂的波動會平息下來,消融在因專注而降臨的和諧之中。你的生命會因此更為美妙與卓越。」
斯瓦米.拉瑪非常清楚:我們在冥想時,思緒經常會偏離正軌。他以一種幽默的方式解釋這個問題:那些幻想著玩樂的人,臉上會出現小狗崽兒一樣的表情,而那些憂心忡忡的人,卻是一副深鎖眉頭的樣子。他從來不會錯過任何一個提醒學生保持清醒的機會。「冥想的目的,不是為了在心靈的無意識部分上徘徊,而是為了形成一個通道,發現阿特曼(Atman)2的存在並引導它。阿特曼就是內在的真我。所以不要陷入沉思。」
自明尼蘇達州講座至今,已經過去二十年了,斯瓦米.拉瑪如今還像當年一樣,在印度進行著相同的系統培訓。在恆河河畔的修道院附近,他會這樣提醒學生們:「每天都要定時練習。」他說:「讓你的自我來到意識的中心。你必須知道,你就是和平、幸福和快樂。自由是你的本性,要反反覆覆地體驗它,直到它與你同化。在這段旅程中,你不會失去任何東西。我們只是在這個看得見的世界進進出出罷了。出生是一種到達,死亡是一種離開。你在這個世界上只是一個過客。冥想能幫助你理解這個現實。」
《冥想》這本書為大家介紹了理解生命旅程的方式,解開我們的存在之謎。書中所講述的內容意義深遠,並輔以系統化的技巧。它的主題就是每一個人的自我轉變。我希望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會對冥想產生興趣,並讓它慢慢萌芽,直到有一天如花般綻放。儘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依舊會遇到各種不盡如人意的事情,但希望冥想能夠賦予生命以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