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什麼是瑜伽?
「瑜伽」這個名詞當今已經被過度濫用,也被嚴重誤解。我們這個年代是時尚主義掛帥,所以瑜伽也常被貶損為是一種時尚。有好多錯誤以及不完整的教導,都利用瑜伽的名義在傳播。很多西方的人士以為它是一種健康美容的熱潮,其他的人則以為它是一種宗教。這些都曲解了瑜伽的真義。我此處將試著讓你一瞥瑜伽的真貌。
瑜伽是一個有系統的學問,它所教導的也是大多數宗教中必然會有的,但是瑜伽本身卻不是一種宗教。宗教多半是在教人該有什麼作為,瑜伽則是在教人如何自為。然而,瑜伽中以象徵性語言所描述的種種修行方法,在大多宗教的聖典中都可以找到。在《聖經》的《創世記》、《啟示錄》等篇章中都包含著這些教導,在《詩篇》中多處提到冥想(meditate),例如「詩篇」第一一九章的第十五、二十三、四十八、七十八句經文。猶太教的教導,與瑜伽理論基礎的數論哲學,也頗有相似之處。例如,瑜伽的呼吸學問,就可以在猶太教的卡巴拉(Kabbalah)神祕派別教導中找到,後者也一向主張呼吸和心靈是相通的。
在基督教的傳承中,聖方濟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算得上是西方最偉大的一位瑜伽士。還有聖伯爾納鐸(Saint Bernard)、聖依納爵(Saint Ignatius)、聖德蘭(Saint Teresa)、聖十字若望(Saint John of the Cross)、狄約尼削(Dionysius)、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等人,都是基督教中偉大的瑜伽士。所有宗教中的密修人士,都曾經從事過種種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不過,由於他們是用隱喻的象徵性語言來掩蓋自己的教導,隨著時間的逝去,原始的教導就會因而滅失或受到扭曲。但是,這些教導即使到了今天還是活生生地保存在瑜伽的傳承中。瑜伽不是一種來自東方的怪異哲學,它是以實用、有條理、科學的方式來追求圓滿,無論是在古老的印度或是當今的西方世界,都同樣合乎時宜。
瑜伽的起源不是很明確,要回溯到好幾千年以前,而且被認為是經由天啟而來,不是人所創造的。因為印度能維持原始教導的純樸,所以是固守這門學問的根據地。瑜伽的教導,向來都是經由師徒相傳的一種活的傳承延續至今。大約在西元前兩百年的時候,有一位名叫帕坦迦利的聖人將瑜伽的教導有系統地整理成非常精簡的一百九十六句經。古代有一些實修的祕笈和文稿,可以幫助後代的人了解和實踐帕坦迦利的經文,可惜大多都還沒有被翻譯為英文或是其他現代的語言,不過,例如威亞薩(Vyāsa)、伐洽士帕提密希拉(Vācaspati Miśra)等人所寫的釋論,則是眾所週知。
瑜伽的中心教導是,人的真實本性就是神性,是圓滿而無限的。但是,人不知道自己的神性,因為他錯誤地把自己身體、心地、外在世界的物,認作自己。這種迷執導致人以為自己是不圓滿、有局限的,無法擺脫憂苦、衰退、死亡,因為他的身心都受到時間、空間、因果的制約。然而,藉由瑜伽的靜坐冥想方法,人可以去除這種無明,進而覺知到自己的本性,那個清淨、圓滿的本來。「瑜伽」(Yoga)這個梵文字,來自於動詞字根√—yuj,意思是「結合起來、合一」。瑜伽是表示將個體的阿特曼(ātman)和「至上普在的阿特曼」(paramātman)結合,是人和絕對的真實結合。《聖經》中提到的「軛」(yoke),也有同樣的概念,它的真意是「神祕結合」。
我們當今處於機械時代。大多的現代社會都著迷於力量,所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試著發現更有力、更具有摧毀力的武器上。科技是迅速進步了,人類卻沒有。人學會了駕馭原子能,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感官和自己的心地。原子武器的危險,不在於它巨大的毀滅力,而在於被科技力量腐化了的人無法控制自心。
人所有的精力都向外投射,而內在世界卻沒有什麼進展。今天,人的本能、欲望、熱情、情識、思想、行為還是原始的,和以前相對落後的時代沒什麼兩樣。他還是籠罩在無明中,特徵就是躁動不安、盲目地執著於世俗人生、偏執的個人主義,無法抗拒感官之樂的誘惑、暴力、鬥爭、不和。人因為無明,所以會去追逐那些稍縱即逝的財富、地位、權力,但是這些受到時間、空間、因果所制約的對象,是有局限的,不能給他帶來幸福。他欲望無止境,所以永遠得不到滿足。每一塊錢的快樂,所伴隨的是九十九塊錢的痛苦、恐懼、焦慮。他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內在的平靜、知足感。在富裕的社會裡,有很多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已經無缺,擁有很多舒適和奢侈的物品,以及大筆的積蓄,有的人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權勢,家人健康、有智慧,可是他們仍然不滿足。儘管已經擁有一切,他們的生命中總是缺少了什麼,所以就不停地想從外在世界中找到自己所缺的。
他們沒有明白到,自己所缺的是內在的平靜,那是外在世界永遠給不了他們的。很少人真正明白到,幸福是一種心的狀態。在喧囂雜亂的塵世活動中,當自心能夠跳出那些短暫無常的快樂,去反思生命中更高的神祕,就可以得到片刻的安寧祥和。在那個片刻中,每個人都是哲人。然後他開始尋找真理,懂得分辨。如此之人,如果能夠將靜坐冥想導入自己的生活,即使在世俗的活動之中也能保持那個狀態,終於會得到最高的智慧以及證悟本我的極高喜樂。
所有瑜伽的步驟,都是為了要提升到絕對圓滿的清淨,那就是人原本的境地。這意味著需要除去裹在外層的不淨,讓低階的情緒和思想靜止下來,然後建立一個完全平衡和諧的境地。瑜伽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是以完善倫理道德為基礎,所以即使只採用瑜伽戒律中最簡單、最基本的部分,就足以建立一個愛的世界秩序。
初學者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他的心不定。心的本質,一向是要往外跑,一向是不穩定的。然而,在冥想的最高境界,心需要能集中於一點,沒有任何世俗的依戀和欲望。這就是為什麼對學習瑜伽的人而言,最大的敵人是對世俗對象的依戀執著。想要去到心識微妙的層次,人要有意志力,要有決心,要能牢牢控制住心,以及有本事能有意識地將心力放在某個選定的目標上。這就只有決心放下對世俗的依戀執著,堅決捨去一己自我意識,有意識地斷除不和諧的心念,以及時時將心念放在最終的目標上,才有可能。
要做到這個地步,你並不需要捨棄家庭和社會,遁入深山獨自在洞中修行。任何在家人,只要能夠將瑜伽的戒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做到無所依戀以及無欲的境地,而同時仍然從事世俗的活動。真正斷捨世俗的欲望是一種心態,它不必然需要實際採取斷捨的行動。但是,成功必然需要無間斷地精進修行,心中永遠不忘終極的目標是圓滿、喜樂。
如果不能捨離,絕無可能獲得靈性進步。捨離有四個階段。首先,要誠,誠心試著不讓心念沉溺在感官對象上。當誘惑對象在向修行人召喚時,他應該努力讓自己從那些誘惑中掙脫出來。逐漸地,當他有了明辨力,就能無所執著,堅定捨離。這是第二階段。到了第三階段,感官都已受控,但是心對於世俗的對象仍然會起愛戀或厭憎的反應,這是因為心能夠脫離感官運作的緣故。到了更高的捨離階段,世俗對象完全失去吸引力,感官都已受控,心完全自在,不再會有喜歡、不喜歡以及其他種種對立的感受。這是第四階段。修行人這個時候已經得自在,能自主。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走上瑜伽的修行途徑以求心靈開悟所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身體健康,心態健全,誠心,求從自己的不圓滿得到解脫的那股熾盛心,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簡單有規律地飲食,適度地睡眠,適度地運動,放鬆,能帶來身體的健康。純淨的食物可以導致心念的潔淨。飽食會導致怠惰。乳汁、水果、新鮮的蔬菜、堅果等類食品,如果均衡食用,對健康有益。
做瑜伽的練習和冥想,需要有合適的場所。好的場所是終年能維持在不過冷或過熱的溫度,空氣流通良好,清潔,安靜,不潮濕。此外,因為所有的分心、干擾、疾病,是起自於三種「毛病」(doṣa)—風、熱、痰—失調的緣故。例如,痰太盛的話,會導致身體的沉重、慵懶、僵硬。因此,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和練習的場所,讓這三種毛病能保持調和。
瑜伽的學問有兩個方面,理論的以及實踐的。理論方面可以經由書本、典籍來學習。實踐方面就需要有一位已經達到圓滿的嚮導,也就是要有上師(guru)來指導。梵文guru這個字的意思是「能掃除無明黑暗的人」。需要上師指導,是因為若要達到最終目標的圓滿,瑜伽有幾種門徑可行,但只有真上師才能根據弟子的出身、環境、心態、性格,對症下藥為他指定一條合適的修行門徑。有的人試圖從書本,或是從自己所上過的區區幾堂課,就想學會瑜伽的實踐,這種人常常會被眾多不同的法門所迷惑。他每種都試一點,結果什麼成就也沒有。即使他非常虔誠,但是他的努力終歸白費。只有一位真正的瑜伽士才能夠有系統地指導弟子習練,走過瑜伽中複雜的各個階段,去到最終的圓滿境地。
這個年頭有很多自稱是圓滿瑜伽大師的人,但是要區別誰是真上師,誰是冒牌的,就不是那麼容易。可是,只要學生能擴大自己的心量,把自己準備好,就能辨別是非,分清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的,因而能評斷這些老師們。古印度的瑜伽經典《奧義書》(Upaniṣads)說過,當學生準備好了,師父就會到來。這就是說,當學生心中有了那股對真理的強烈渴望,冥冥中遲早會有助力來到。遇到一位能夠加持、指引自己的上師,才是有福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