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漢娜•鄂蘭政治思想獎
2011年法蘭西科學院哲學大獎
最後的漢學力作,解答歐美思想的未思之處
以求找出該思想的出路,長遠影響之作
▎享譽國際的哲學漢學家
獲獎等身、名揚國際的哲學家暨漢學家朱利安,不同於一般西方漢學家,師出於著名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沙特與羅蘭巴特的學校),主修希臘哲學與文獻。畢業後,1974年取得法國大學教師資格,隨後1975-1977年去了北京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學習中文和中國思想。他隻身遠赴四人幫時期的北京,當時的氛圍沒人敢與他交談,他只能默默閱讀大量報紙;在此靜默觀察期間,他有了極深刻的感受。
▎於香港,師從牟宗三、徐復觀等大師
三年的沉潛期:朱利安於1978-1981年赴香港,設立法國漢學研究中心香港分部,在香港新亞研究所隨牟宗三、徐復觀等新儒家學習,這時期自稱終於遇到真正的「中國文人」。回顧朱利安自身的經歷,他有如貴族一般的學歷,為何要到遙遠的北京學習中文?第二個奇特之處,他身受嚴格訓練的希臘哲學,最後竟是在華洋雜處的香港遇到真正的新儒家,展開了他人生大半輩子歐洲哲學與中國古典思想的「間距」對談。
▎中西俱優的古典文獻功力
朱利安的漢學成就,除了涉及面非常宏闊,也是極少數能運用東方漢學的「虛位」態度,去面對學問。已出版的49本著作中,前15本多從中國經典對話開始,例如在《迂迴與進入》(1995)中處理《左傳》、《史記》、《論語》、《莊子》及中國古詩詞曲折蜿蜒的隱喻筆法。在《中庸》內詮釋「中」的意涵;《勢》內有處理政治戰略中的勢、山水與詩內空間布置的勢。這些前期回應中國經典的作品,涉及詩學、外交、政治、兵法、書畫、美學。他先透過嚴謹的考據、引用,再捻出他個人的哲思。在「間距」概念應用之下,這些古老文字變得深具當代意涵。
▎最後的信仰之書,解答歐洲(和西方)思想未思之處
朱利安發揮優異古典文獻功力寫就的最後一本漢學書──《摩西或中華》。書中一、二、三章,多有神學的著墨;四、五、六、七章,朱利安自儒家經典內的《詩》、《書》、《易》的文字,在西方的神學史旁邊,我們將讀到這些古書內容,穿越三千年時間發出的全新意義。書中將《聖經》神學如何演變到「現代性」,中華《易經》對天的理解如何累積成我們「內在性」觸動的語言,寫就了最激烈的東西方信仰交錯版,釋放歐洲神學與中華傳統天意的力量,去解答歐洲(西方)思想未思之處,以求找出該思想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