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生氣
○○一
如果有人讓你吃盡苦頭
要是與你敵對的人讓你吃盡苦頭,看到你因此沮喪、鬱鬱寡歡,對方想必喜不自勝地歡呼:「耶!活該!」
所以,了解「真正損益」的人,不管吃了什麼苦頭,也不會哀歎,而能保持平常心。和平時一樣毫無改變,保持平靜。敵手看到你平靜的表情,則會因此大失所望「呿!真沒趣!」。
說來諷刺,刁難敵手、困擾對方的最佳辦法就是不動怒,保持開朗,就是這麼簡單。
增支部經典
○○二
有人惹你生氣時
一個你討厭的人正在氣頭上,如果你也受到影響跟著無名火起,火上澆油地對他說:「呿!幹嘛發這麼大脾氣!」你就是因對方的忿怒做出惡行。
不會對正在生氣的人感到忿怒,才能有效對抗難纏的敵人,並獲得真正的勝利。
就算比任何人都更早察覺他人的忿怒,而你的心也似乎沾惹了怒氣,這時應當覺察並冷靜下來。
這麼一來,不論是你或對方,都等於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治療。
當你平靜地接受對方怒氣時,你們彼此的忿怒不久就會歸於平靜,得到緩解。
相應部經典
○○三
有人誹謗你時
要是他人誹謗你,使你感到很受傷,請你不妨想一想:誹謗他人的現象,並非現代才有的產物,而是從遠古時代就一直持續至今的現象。
沈默寡言的人,被人說是「悶葫蘆」;話說得多了,又被人批評「吵得像機關槍」;即使講究禮節而說話的人,也會被人中傷「一定有什麼企圖」。
法句經227
阿多羅應知!此非今日事,古語已有之:
默然為人誹,多語為人誹,寡言為人誹。
不為誹謗者,斯世實無有。
○○四
任何人都會受誹謗
世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會在某些地方惹得某些人生氣。
因此遭人誹謗是理所當然的。
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這是亙古不變的事實,
所以不需要把他人的誹謗放在心上,左耳進右耳出就好了。
法句經228
全被人誹者,或全被讚者,
非曾有當有,現在亦無有。
○○五
忿怒的火苗
「那個人辱罵我!」
「他傷了我的心!」
「他偷偷搶先我!」
「他搶走我的利益!」
由於發生這類情況而燃起心中的怒火,不斷地在心中反覆咀嚼,這些恨意就永遠無法平息。只要回想起來就怒火中燒,你永遠都無法得到心靈的平靜。
法句經3
「彼駡我、打我、敗我、劫奪我」,
若人懷此念,怨恨不能息。
○○六
跳脫忿怒的循環
「那個人批評我!」
「他踐踏我的心!」
「他打垮了我!」
「他竊取我的創意!」
停止讓這類情況點燃心中的怒火,從一再重複的情緒中解脫,這些恨意才能平靜不起波瀾,使你的內心得到平靜。
法句經4
「彼駡我、打我、敗我、劫奪我」,
若人捨此念,怨恨自平息。
○○七
拒吃名為忿怒的手工料理,轉身離開
想像一下:你招待親友來家裡吃晚餐,你親自大展身手,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餚。
但是很不巧的,你的親友臨時有事,因而立即紛紛告辭離去。
於是你家的餐桌留下滿桌沒人吃的菜餚,當大家都離開後,只留下你一個人孤單地吃這些菜。
就像這種情況,如果有人以忿怒攻擊你,這就猶如對方招待你吃名為忿怒的劇毒料理。
如果你能保持冷靜,不因為他的挑釁而動怒,這就是拒絕吃他做的這盤名為忿怒的劇毒料理,掉頭離開。
這麼一來,正在生氣者的內心所製作的劇毒料理,你連一口都沒碰,就完全被留下來了。
要是那個人獨自吃下所有忿怒的毒料理,不就是自取滅亡了嗎?
相應部經典
○○八
巧妙地避開攻擊
即使受到他人攻擊,如果你做出反擊,你內心的憎恨或對方內心的憎恨都無法平息,只會使彼此的憎恨越發強烈,怨怨相報。
即使受到攻擊,心裡想著:「算了!我不恨你。」學習相撲中的閃肩招式般,讓對方撲空,相互間的憎恨才能真正得到平息。
這是永恆而普遍的真理。
法句經5
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
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
○○九
不管是你或對方,有一天終將死去,從人世間消失
和他人敵對而產生糾紛時,不妨試著刻意不予理會。因為你和對方總有一天都會死去,從人世間消失。
你以外的人雖然迷迷糊糊地忘卻「自己總有一天會死」的真理,只要你很清楚地意識到這個真理,忿怒或爭端應當都會平息。
告訴自己:「不管是走向哪一條道路,你總有一天會離開這裡;不管是走向哪一條道路,我也是總有一天會離開這裡。所以,沒什麼好計較。」拋開忿怒,回復你平靜的心。
法句經6
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毁滅」。
若彼等知此,則爭論自息。
○一○
不應非議他人的原因
任何人出生時,口中都長有一把利斧。人們常以這把利斧傷人,卻在不知不覺中使得自己的心靈也傷痕累累。
這是因為每一次你用勁揮下非議他人的惡口之斧,不但你的心變得僵硬,你的腦內也產生不愉快的神經刺激,不僅使得你的內臟產生毒素,連帶你的呼吸氣息也混著毒素。
經集657
出生之人嘴中都長有一把斧,
愚者口出惡言,
用這把斧劈砍自己。
第二章 不比較
○二六
只顧自讚自誇的時候
旁人沒問就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有多麼的努力不懈、
自己的成就、
自己認識哪些名人、
自己的工作有多了不起。
如果你成為如此自大傲慢的人,
真正的賢者應該會認為你「很膚淺」,對你敬而遠之。
經集782
未經詢問便向別人讚揚自己的德行戒行,
智者認為這種自我吹噓的人不高尚。
○二七
若是你沒有掉入自大的陷阱
若是你的心沈穩平靜無波,
你應當不會誇耀自己的成就──
「我完成了!」、「我真是太厲害了!」,
只要你成功之際,沒有掉入狂妄自大的陷阱,
賢者自然就會因為你「心靈高潔」而仰慕你。
經集783
平靜沉著,
不稱道自己品行如何如何,
在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驕傲,
智者認為這樣的比丘高尚。
○二八
愚者成就了什麼?
愚者只要成就了某件事,就迫不及待地想昭告天下──
「你知道嗎?我做了這樣的事喲!」
「真希望受大家尊敬!」
「真希望大家來奉承我!」
「真希望有人來拍我馬屁!」
物欲及淺薄的眼光表露無遺。
「希望大家都知道我做了什麼!」
「希望大家都照我說的去做!」
全身充滿這些幼稚的物欲,
愚者的欲望及傲慢,
將會膨脹肥大起來。
法句經73、74
愚人騖虛名:僧中作上座,
僧院為院主,他人求供養。
法句經73
「僧與俗共知――此事由我作,
事無論大小,皆由我作主」,
愚人作此想,貪與慢增長。
法句經74
○二九
忘了「某某人的」幸福
「這個點子是我的原創。」
「這是他的提案。我輸給他了。」
「這是那小子的意見。我才不屑!」
這些「某某人的」褊狹看法,
使得你的內心,為區分你我他而苦。
「自己的」、「他人的」,
若你能拋開這兩者的話,
即使一無所有,
你仍然能夠擁有一顆幸福的心。
經集951
他不考慮自己有什麼,
也不考慮別人有什麼;
他沒有私心,
不為自己沒有什麼而悲傷。
○三○
以同樣的心情接受批判及讚賞
不管是被他人謾罵或批判,
還是受到他人尊敬或讚揚,
都是以同樣的心情去看待。
即使有人辱罵你「為什麼連這麼一點事都做不好?」,
因此而感到低人一等時,應及早察覺,
「算了!」讓它隨風而逝。
即使有人誇奬你「不愧是你!真厲害!」,
因此被自傲優越感而占領內心,也要及早察覺,
「算了!」讓它隨風而逝。
經集702
在村莊裡,
無論受辱駡,還是受讚揚,
都應該一視同仁;
要克制心中的忿怒,
不驕傲、平靜地生活。
○三一
因他人評價而來的快樂或不快樂,都是虛幻
當旁人批判你,給你負面評價時,「反正我就是這樣……」不要因而被刺激以致內心動搖,覺得矮人一截。
即使旁人誇奬你、讚揚你,也不要因此而眼高於頂,「看!現在終於知道我的才能了吧!」產生傲慢的優越感。
基於他人評價而產生的愉快或不快,只不過是腦內產生的幻覺。
因此,應當排除渴望受讚美的小器欲望;以及排除受貶抑時厭憎的忿怒。
經集928
比丘不應該因受譴責而發抖,
因受讚揚而得意;
他應該摒棄貪欲、忿怒、誹謗和妒忌。
○三二
不追求快樂的刺激
即使受人讚許,也不要一再沈浸於腦內「啊!心情真好!」的愉悅反應,貪戀被讚美的快樂。即使博得好評,也不應狂妄自大。
不追求快樂的刺激時,你的態度自然能夠泰然自若,以溫言軟語因應不同狀況。
若是心境能夠如此沈穩不起波瀾,就不需信奉特定宗教或某個人,也不需要汲汲營營於「一定要讓心情平靜下來」。
經集853
不貪戀享受,不狂妄,
溫文爾雅,聰明睿智,
不輕信,不厭棄他人。
○三三
不自以為是
「你看!我很厲害吧!」不要成為這樣驕矜的人。有些人即使沒有露骨地以言語自誇,仍會在行為舉止中表現出狂妄自大。
不要整天誇耀自己的豐功偉業,總是向人炫耀:「大家看看我!」
即使心靈有所成長,也不要自以為是。
同時,不要在不自覺時得意忘形,以言語傷害他人。
經集930
比丘不應該自吹自擂,
不應該胡言亂語,
不應該學會驕橫,
不應該挑起爭論。
○三四
不固執己見
固執自己的創見,
老是自豪:「我的點子超讚!」
一定會遭受他人的討厭與批評。
即使有一部分的人佩服且讚賞你,
也會認為你不好相處,對你敬而遠之。
經集895
一些人堅持觀點,爭辯道:「這是真實」。
這樣,他們或者受到譴責,或者受到讚揚。
七 覺察自我
一二五
自己很難覺察自身的缺點
我們總是對於他人的缺點看得特別清楚,因而變得狂妄,忍不住想指責他人。但對於自己的缺點,卻總是看不清。
雖然打算當「好人」,其實可能是強迫他人接受善意;即使原本打算道歉,結果對方不原諒自己時,卻成了立刻動怒的偽善者。
這種「扭曲的本性」,自己最難察覺。
藉著批評他人的問題,錯覺「能夠看出他人問題的自己很厲害,沒有什麼問題」,因而自己身上的問題受到遮蔽。
這就形同賭博時,當搖骰子出現對自己不利的點數時,耍詐出老千,毫不足取。
法句經252
易見他人過,自見則為難。
揚惡如颺糠,已過則覆匿,
如彼狡博者,隱匿其格利。
一二六
面對自己的內在
觀照自我的內在,就是讓模糊曖昧的意識確實覺醒。
「啊!我現在產生想偷懶玩耍的欲望。」
「啊!我現在產生對上司的忿怒。」
「咦?我的怒氣消失了!」
「嗯,我這次似乎有點在撒嬌。」
「我現在似乎莫名地不安。」
像這樣去面對自己的內心,而且總是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你就能使混亂的內心沈靜而清晰。
法句經21
無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
無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