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五種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如果你內在的空洞可以單純地待在那裡,保持無為,事情就會簡單許多。
只不過這份空虛通常不會如你所願。
影響我們選擇伴侶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說,我們住在哪裡、做什麼工作、有什麼興趣或嗜好、信仰什麼宗教,這些對於我們會遇見誰有著重大的影響,也底定了我們潛在伴侶的候選人名單。
你的兒時經驗在這裡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童年情感忽視」會在你身上留下印記,這個印記會影響你生活中的每一個抉擇,包括了你要選擇誰和你共度一生。
「童年情感忽視」影響你選擇伴侶的五種方式如下:
不自覺追尋兒時父母給你的感受
一個孩子最早、最主要的愛的經驗,是來自他與父母的關係。當父母在養育你的時候,帶有他們個人色彩的愛的風格,會成為你內在的一部分。父母的愛,無論品質或完整度如何,都會和你的大腦融合,成為你情感生活的重要成分(Moore, Kinghorn, and Bandy, 2011)。你在兒時體驗到的那種愛,也會是你成年之後讓你覺得真實、舒服又自然的愛。
說實話,這就是為什麼在失能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會在成年後對自己的伴侶和孩子複製同樣的失能情境。他們會去尋求並且找出自己覺得真實和舒服的情境,從而延續了他們在兒時所經歷的、失能的惡性循環。
若你在「童年情感忽視」的家庭裡長大,你所體驗到的愛可能會有以下的粉飾:好房子、好衣服、好教育,父母把這些都給了你,然而你所感受到的愛卻缺乏情感的實質性。當你成年以後遇見愛,在面對具備真實感受的愛情時,你反而覺得渾身不自在。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愛情讓人喘不過氣、太超過了、或是根本就「不對勁」。或許你會真的離開一個在愛裡面給你意義、給你真實情感的對象,而令人啼笑皆非地和一個給你比較少的愛,卻讓你覺得比較「對」、比較舒服的人在一起。
因為這樣,「童年情感忽視」的個案會受到彼此的吸引。這些「童年情感忽視」個案可以給予對方一種感覺起來「像是」愛的舒適感受,而且從許多方面來說這「就是」愛。是的,它能連結兩個人,而且可以持續很久。但是它缺乏可以讓這份愛情持續燃燒的深情特質,也缺乏了讓關係保持堅定的情緒技巧。所以這是一種愛,但它可能會為伴侶雙方帶來數十年的失望和迷惑,就像你在前面兩則個案描繪中看到的一樣。
奧莉薇和奧斯卡兩人都在「童年情感忽視」的家庭裡長大。他們一相遇,就覺得和對方在一起很有安全感。兩個人都可以滿足對方習慣壓抑情感的需求,而且他們的情緒技巧勢均力敵。如果他們遇到會向他們索求真實情感連結和親密感的伴侶(就像馬歇爾一樣),他們便會覺得無法負荷。
急著填補空虛感,太快做出承諾
你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把感覺推開。現在,身為成人,你變得不知道該怎麼感受自己的情緒。
你的情緒理應為你的生命注入色彩、意義和連結,但是它們卻被阻隔在外,無法和你聯繫,而這便是你內在的空洞。
如果你內在的空洞可以單純地待在那裡,保持無為,事情就會簡單許多。只不過這份空虛通常不會如你所願。你內在的這種空虛就像是真空吸塵器,它會把某個東西、或是某個人拉進來填滿自己。你可能會試圖用食物或酒精、購物或賭博、工作、各種消遣或是暫時的好處來填滿你的空虛。或者你也有可能試著用一段關係來填滿它,許多人都會這麼做。這個真空吸塵器的強烈吸力可能會讓你陷入危險,讓你太早、太快、或是在還沒有完全瞭解對方的時候便做出承諾。
不確定自我感覺,無法做出承諾
在孩童時期,父母不允許你擁有特定的情感需求(或是任何的情感需求),於是你把「擁有需求就是軟弱、錯誤、甚至丟臉」這樣的訊息化為內在的準則。成年以後,你極力地想要確保自己永遠不會表現出軟弱的樣子,小心翼翼地從不顯露出自己在情感上的脆弱。
許多「童年情感忽視」個案都是很棒的人,但他們是如此害怕去感覺、或是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情感需求,而這讓他們根本就不敢想、或是真的去尋找一個伴侶。你開始談戀愛的時間比一般人還晚嗎?每當有人問你是不是已經有特別的另一半,你就臉色發白嗎?你是不是沒辦法對每個約會對象敞開心房?這些徵兆,可能代表你不想讓自己和其他人看見你正常、健康的人類需求。對於擁有這些需求,你感到很可恥。
你可能根本就沒有覺悟到這一點,但是在情感上,你確實是處於一種「停止營業」的狀態。
害怕平淡,易受情感濃烈的人吸引
當你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確,你可能會覺得和某個愛情模式與你相近的人在一起最舒服,就像我們在第一點提過的。不過對於某些人來說,「童年情感忽視」所造成的影響可能恰巧相反。
我們知道,「情感忽視」會讓生活感覺起來毫無意義或是單調乏味。所以當你看著周圍,發現有些人過著一種更豐富、更明亮、更活生生的生活,這時候,你內在的空洞就會奮力推著你,要你填滿它。
這兩種力量可能會一起作用,將你拉向某個散發著個人光芒、對於事物具有強烈且深刻的感受性的人。當你和某個擁有強烈情感的人在一起,你便是在用他們的能量來填滿你的生活。透過這種比較不具威脅性的方式,你體驗到了自己需要的燦爛的情感——這是向你的伴侶借來的。
和一個情緒化的伴侶結為連理,如果對方像前述個案的馬歇爾一樣,是個擁有健康情緒的人,那麼這段關係或許可以順暢地運行多年。但是如果你的伴侶情緒張力太強,或是因為某些問題而起伏不定(比如說對方患有邊緣性人格異常),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經常處於一種無計可施的狀況。透過其他人的情緒而活有個問題,那就是你無法掌控那些情緒。
如果「童年情感忽視」個案和一個善於連結自己情感的人結婚,甚至假設他就像馬歇爾一樣健康,這還是會產生另一個問題。一個能夠感受自身情感的伴侶,會想要、需要和你在情感上擁有靠近、親密的關係。面對你,他可能會覺得自己被拒絕、遇到障礙、甚至覺得無聊。他會敲擊你的高牆,試圖和你交流,就像馬歇爾對梅兒的反應。最後,他可能會對於寂寞感到厭倦。
特別注意:如果你受到「童年情感忽視」,並且和某個像馬歇爾的人在一起,讀到此處,你可能會感受到「童年情感忽視」個案特有的罪惡感。所以在這裡我要花點時間,提醒你兩個重要的事實:(1)受到「童年情感忽視」不是你的錯,以及(2)現在你已經知道哪裡出了問題,你可以療癒自己,並且邀請伴侶同行,一起療癒你們的關係。你的罪惡感可能會變成療癒過程的阻礙,所以擊敗它、把它丟到一邊,然後繼續讀下去。
委屈討好,只對傷害你的人有感覺
沒有任何關係,像「童年情感忽視」個案和自戀者的戀情一樣擁有那麼獨特的連結。這種吸引力就像是一個鍋配一個蓋,只有處於極端對立的兩方才能感受得到。心理學家羅斯.羅森堡(Ross Rosenberg)的著作《人際磁吸症候群:為何我們會愛上傷害我們的人?》(The Human Magnet Syndrome: Why We Love People Who Hurst Us?),便是在描述各種對立而又相容的人格類型,為何以及如何互相吸引。
自戀者通常也在「童年情感忽視」的家庭裡長大,但是一般來說,他們還遭受了某種情緒、身體、或是言語上的暴力。在童年時期,他們經常因為某種天賦、或是某些可以討好父母的行為而獲得獎勵——受到稱讚,或是覺得自己很特別。當他們順著父母的需要表現、或裝出父母喜歡的樣子,父母的愛便會像聚光燈一樣集中照耀在他們身上。這就是為什麼自戀者看起來會那麼引人注目。為了追尋這種「聚光燈的愛」,他們可能會在身體上、情感上、或是語言上顯得特別招搖。不同的個體會有不同的表現,不過這些表現可能包括渴望得到注意力和稱讚、事情一定得照著他們的意思做、或者他們會打斷別人的談話。
對於自戀者來說,難道還有比「童年情感忽視」個案更好的伴侶嗎?你表明了自己沒有什麼需求,你對於不被看見這件事感到相當自在,而且你非常收斂。對於雙方來說,彼此的吸引力可能都非常強烈,這種對立面的結合會產生一種特別的力量。
就某些方面而言,活在自戀者的影子下,你可能會覺得還算舒服。畢竟,你的自戀者伴侶不太會去敲你的高牆,因為說真的,他對你沒興趣。他也不會鼓勵你多去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是意見,因為他懶得去瞭解這些事情。他會開心地、任意地把你的溫暖和關心都拿走,而且一拿再拿,因為你總是自然而然地一直付出,一給再給。他的情緒會填滿你失落情緒所造成的空洞,他的需求則會填滿你壓抑需求所造成的空虛。
幾個月或是幾年下來,一切可能都很好。不過隨著時間過去,這種關係所帶來的安全感可能會開始消耗殆盡。你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只被忽視,還受到踐踏,甚至是被暴力以對。如果說你的童年侵蝕了你的自我感受,現在則是由你的伴侶接手這一過程來消滅你的自我。
小結
無論「童年情感忽視」有沒有影響到你選擇伴侶,只要它在你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便可能會影響你和另一半的關係。所以,現在讓我們進一步談談「童年情感忽視」是怎麼在你的婚姻或是伴侶關係中運作。在第一部接下來的章節,我們會談談要怎麼辨認關係中「童年情感忽視」的症狀;受到「童年情感忽視」影響的關係會為你帶來什麼樣的感覺;要如何和你的伴侶談論「童年情感忽視」;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會陪著你走完這一趟復原和療癒之路。